第三節仕績顯赫,蜚聲政壇
吳氏家族第十三世至第十五世正值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稱為康乾盛世,從公元1662年起,到公元1795年止,歷時130多年。在此期間,由于統治者相繼施行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經濟政策,保證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社會安定,勞動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從而使社會經濟從明末清初戰爭的瘡疾中恢復過來,并迅速發展,清朝由此登上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這一時期的吳氏第十二世至第十瓦世家族,以吳紹詩及其子孫為代表,外秉良好的時代環境,內襲穩定的仕宦基礎,駕乘雄厚的家族科舉文化之風,開拓進取,終于發展為名門望族,與大清王朝一起進入全盛時期。
一、第十三世至第十五世家族主要成員述略
(一)第十三世
吳紹甲,旭子。字衣言,號雪心。歲貢生。山東單縣訓導,救授登仕郎。以子吳坊官,贈修職郎,肥城縣教諭,年六十二。子三:塤、登、坊。
吳紹科,象羲嗣了,象寬長了,年二十七,救族節孝。
吳紹冶,象寬次子,字鑄南。凜生。年二十五。
吳紹恩,象寬二子,字錫哀,號綸南。監生?!稓J定四庫全書薈要》的專職謄錄人之一,一睜可南按察司經歷、補靈寶縣縣垂,救授文林郎。年五十五。
吳紹詩,象默長子,字二南,號蟻園。庫生,雍政六年舉制科。仕至江西巡撫、吏部侍郎,加尚書銜,浩授榮祿大夫。生于康熙三十八年二月十一六日中時,卒于乾隆四十一年十月十七日亥時,年七十八。子二:垣、壇。
吳紹禮,象默次子,字圣約,號立齋。乾隆丙辰舉人。救授修職郎,以侄吳垣官,她贈朝議大夫。年四十六。
吳紹中,象默三子,字哭言。太學生。以弟吳紹昆官贈修職郎、山東陵縣教諭,年七一十四。
吳紹昆,象默四了,繼配楊氏出,字季圃,號協南。貢生。山東陵縣教諭,乾隆四十八年,曾奉旨篡修《通鑒綱目續編》,浙江富陽縣知縣,救授文林郎。年五十八。
吳紹忠,象弼子,字葵南。太學生。例贈登仕郎,年二十九。
吳紹漠,瑛子,字墨林。太學生。以嗣子吳壇官,浩贈光祿大夫、江蘇巡撫。年四十二。無了,以紹詩次子壇嗣。
(二)第十四世
吳塤,紹甲長子,字翁仲,號印雪。庫生。高密縣教諭。生于康熙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丑時,卒于乾隆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卯時,年五十。子一:之屏。
吳坊,紹甲二子,字和叔,號春圃,凜貢生。肥城教諭。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十九日卯時,卒于乾隆四十一年六月十八日中時。年六十一。一子二:之直、之裕。
吳垣,紹詩長了,字薇次,號樹堂。乾隆壬中恩科順天舉人。仕至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廣西、湖北巡撫,浩授資政大夫。生于康熙五十八年二月十四日亥時,卒于乾隆五十一年二月十七日戌時,年六十八。子一:之承。吳壇,紹詩次子,紹漠嗣子。字紫庭,別號椒堂。乾隆甲子舉人,辛已恩科進士。仕至刑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蘇巡撫加二級,浩授光祿大犬。生于雍政二年十一月初一日中時,卒于乾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日亥時,年五十七。了一:之黝。
(三)第十五世
吳之裕,坊次子,字問亭,號懷村。貢生。淄川訓導。生于乾隆十六年十月初四日丑時,卒于道光六年二月十五日寅時,年七十六。子一:光曾。
吳之承,垣了,字孟起,號敬軒。乾隆庚寅恩科順天舉人。仕至江蘇海門直隸同知,浩授奉政大夫,以孫吳式敏她贈中寬大夫。生于乾隆十年九月二十六日辰時,卒于嘉慶元年五月初十四戌時。子四:侍曾、怡曾、扶曾、熙曾。
吳之勃,壇子,字詡臣,號淦崖。乾隆已亥恩科舉人。仕至湖北安襄鄖荊兵備道,浩授中憲大夫,以孫吳式芬官,晉贈光祿大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生于乾隆十九年閏四月初五日寅時,卒于道光八年二月十八日亥時,年七十五。子一:衍曾。
二、官宦之家的代表吳紹詩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夙鎮命京官主事以上、外官知縣以上,各薦品行才優者一人以備任用,親戚子弟不必回避。吳紹詩世父吳象寬時任湖北黃梅知縣,遂以吳紹詩應召,廷試奏對后被錄取,分刑部學習,雍正十二年,授七品小京官,改督捕主事,吳紹詩由此開始了仕宦之途。
(一)明習律法,重修律例
吳紹詩被舉薦入世后,先是分配到刑部實習,有機會接觸大量律法條文以及案例,吳紹詩趁此機會,開始專心致志地學習、鉆研當朝律法,逐漸成為一名熟知律法條文、通曉量刑斷案的法律專家。清高宗乾隆皇帝即位后,重修大清律,吳紹詩因熟曉律法,被仟命為纂修官,他對新舊法度進行對比、考訂,******律例《名例》兩卷,沖確定了《大清律例》的基本框架。經過詳細的參詳、考釋,折衷損益,《大清律例》于乾隆五年(1740)出籠。吳紹詩也因在編纂過程中顯不出的杰出才華,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賞識。
(二)勤政親民,多有創舉
吳紹詩多年在外,各地為官。他歷仟甘肅鞏昌知府、陜西督糧道、貴州督糧道、云南按察使、甘肅按察使、甘肅布政使、江西巡撫等,所到之處,無不體察民情疾苦,販濟撫恤,減賦免租,多有創先之舉。
任鞏昌知府期間,吳紹詩建書院,興教化,形成樸實民風。有一年天逢大旱,糧食大面積減產,吳紹詩據實票報上級,奉檄開倉販濟災民,向災民發放銀兩、衣服,并購買牲畜,幫助災民恢復生產。其后調任西安糧道,率民整修富平渠,使數百頃農田得到灌溉。
&nb
上一篇:第二節 一枝獨秀 初綻鋒芒
下一篇:第四節 金石名家 享譽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