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到高清无码欧洲亚洲国产精品,琪琪婷婷综合网,国产无码免费视频,亚州超碰密乳综合网

概況

在八百里巢湖之濱,在巢湖半島的西岸,在合肥市的東南方,有一顆閃光的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之中,她就是江淮僑鄉--六家畈古鎮。
 
六家畈是吳氏的祖居地,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寶慶年間,六家畈興隆始祖七三公(字宛廷),自徽州經宣城一路北遷,來到四頂山下安家落戶。吳氏始祖天性恬淡,讀書樂道,不尚利祿,累召不仕。娶妻張太孺人,耕讀傳家。二世祖再三公又生六子,北移三里至崗畈一帶,各立門戶,蔚然成村,故名六家畈。此后,吳氏更加人丁興旺,逐步發展成“三崗六份”九個村莊(席家崗、汪家崗、棗林崗、大官份、小官份、前份、后份、東份、山石份)。經過世代繁衍,吳氏后代居住地進一步擴展,在六家畈范圍內的有洼地吳、河西吳、雞鳴山、上塘堰、下塘堰、笏山臧、吳尚樓、荒塘堰、小吳村、陶王村、小徐村、吳大海等村;還有分布在本縣鎮外有的吳堡、孫崗、護城、土城埠;巢湖的馬尾河、吳家咀、忠廟、陳吳村、柳樹棵、庵后吳、廬江的永興圩、同大圩和白山鎮等地。他們世世代代辛勤耕作,把巢湖之濱這塊土地變成了魚米之鄉。
  
六家畈是遠近聞名的文化之鄉,有眾多的文化歷史古跡,吳氏始祖七三公墓園最為古老。墓地位于廬陽八景之一的四頂山北麓,七百多年來,一直受到吳氏后人的精心保護。2016年,墓地修葺一新,建成墓園,成為肥東縣級文物保護點。
 
墓園前有一座氣勢宏大的牌坊。墓園內,吳氏始祖墓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墓前神道兩側有石人石馬,廣場上建有一片將軍碑林,鐫刻著從明朝、清朝、直到北洋和民國時期吳氏十六位將軍的生平事跡。從這些碑刻介紹中,可以看到八百多年來,吳氏家族世代耕讀傳家。然而,每當國家處于危難之時,總有族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勞。
 
最早的是四世祖吳良和吳禎兄弟,他們是三世祖興三公和妻陳太孺人所生的二子。良、禎二公成年后,因故去定遠。后來,追隨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的腐朽統治,屢立戰功,輔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成為開國功臣。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吳良和吳禎兄弟被分封為江陰侯和靖海侯,吳良次女嫁與朱元璋的皇七子、齊王朱榑,成為齊王妃。吳禎五女嫁與朱元璋的皇十二子、湘王朱柏,成為湘王妃。據《明史》記載,良、禎身后分別被追封為江國公和海國公,賜葬在鐘山之陰。現今,在南京鐘山風景區的吳良吳禎墓已成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到了1427年(明宣德丁未年),吳氏五世祖吳鎰考取進士,成為六家畈****位進士。吳鎰以文官身份統領軍隊,立下軍功,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吳鎰為官廉潔奉公,關注民生,享譽甚高。他因在京師常乘花馬,人稱“花馬吳”,或稱“驄馬御史”。后升任南陽知府,他為人剛直不阿,從不趨炎附勢,故歸隱不就,終老鄉里。
 
將軍碑林中,還有清朝后期吳氏家族涌現出的一批淮軍將領。其中有淮軍華字營首任統領、按察使、資政大夫吳毓芬(正二品);續任華字營統領、直隸天津河間兵備道、榮祿大夫吳毓蘭(從一品);“仁字營”統領、正定鎮總兵、建威將軍吳育仁(正一品);仁字營管帶、通永鎮總兵、振威將軍吳謙貞(從一品);武顯將軍吳球貞(正二品)。還有跨清朝到民國兩個歷史年代,1924年被北洋政府授予質威將軍的吳桐仁。
 
據民國三年《吳氏族譜》所列,在晚清時期,吳氏家族五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員多達八十余人。其中,有十一人被供奉在中廟的淮軍昭忠祠。昭忠祠建于1894年,是中國淮軍的“總祠堂”,由吳毓芬長子吳兆楣督建而成。李鴻章親自題寫“淮軍昭忠祠”匾額,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撰寫了楹聯,安徽桐城派名士吳汝綸創作了《合肥淮軍昭忠祠記》。中廟的淮軍昭忠祠內供奉了一百二十位淮軍將領牌位,出自六家畈吳氏家族的有吳毓芬、吳毓蘅、吳毓蘭、吳育仁、吳承志、吳謙貞、吳興仁、吳椿、吳國瑞、吳沛然以及吳鴻逵。
 
這里補記一段吳氏子弟可歌可泣的歷史。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國王請求,出兵援助。為此,清政府租借英國商船高升號等運送士兵和武器支援朝鮮。當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日益強大,企圖控制東亞地區。7月25日,載有清軍士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在朝鮮豐島海面,遭到日本軍艦的阻截。官兵堅決抵抗,誓死搏斗。最終“高升號”不幸被擊沉。船上1116名官兵來自吳育仁統領的“仁字營”,僅有245人獲救。871名江淮子弟葬身海底,壯烈殉國,其中六百人是六家畈吳氏子弟兵。高升號事件是甲午海戰的導火索。2014年,****電視臺以這一事件為主題,拍攝了紀錄片《長恨歌--高升號事件揭秘》。
 
將軍碑林里還有幾位民國時期的將軍。其中有曾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任民國海軍次長,代理總長的海軍中將吳紉禮;與馮玉祥結為拜把兄弟,積極討伐張勛復辟的陸軍中將吳中英;參加過遠征軍中將吳渤海;在抗日戰爭中任第八戰區副總監的中將吳廷紀;曾任職正太鐵路的少將司令吳近義;參加抗日戰爭的少將吳義勛;還有早年留學德國,后擔任駐德公使館武官、****軍校高級教官的少將吳光杰。
 
碑林里還有一塊碑是紀念著名學者吳保璋。他是五四運動時期南京大學的學生領袖之一。在北大讀研期間與毛澤東、胡適、梁漱溟等多有交往。
 
始祖墓園內,在墓的兩側還分列了九塊歸宗碑。包括吳良公在蚌埠吳小街良后裔,吳禎公在固鎮縣吳禪堂的后裔,桐城市許小灣吳氏支系、繁昌縣黃滸支系、合肥東七支系、合肥四十井吳崗支系、合肥瑤海磨店支系、合肥市北七里塘支系、貴七公下遷居于肥西和舒城之長元公后裔、小河灣支系等。這些遷居到省內外各地的吳氏后裔,時隔幾十年、甚至數百年,卻不忘祖先,尋祖歸宗,留下了許多動人故事。據不完全統計,吳氏始祖的子孫現有人數達二十萬之眾。
 
 
六家畈鎮上的吳氏祠堂是紀念吳氏文化歷史的重要場所。目前我們所看到的祠堂是在古祠堂的遺址上重建的。吳氏最早的古祠堂建于明萬歷甲午年(1594年),清光緒六年修葺翻新,民國三年焚于火災,四年后按原樣復建。老祠為三進,每進五間,門樓為宮殿式建筑,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門前有石鼓、旗桿,是吳氏出過舉人、進士的標志。黑漆大門上的對聯是:“渤海家聲遠,興隆世澤長”。宗祠定“敦倫堂”為堂號。祠堂大廳內供奉著五世祖吳鎰的畫像,紅袍皂靴,氣象威嚴。廳內還懸有清末民初的歷史名人吳桐仁、吳中英、吳紉禮三位中將的金字直匾各一塊。廳的兩邊還懸有民初大總統黎元洪、馮國璋等人頒送的匾額。老祠堂廳前院內向西有一角門,通往淮軍統領吳毓芬的專祠。專祠內掛吳毓芬的畫像,上方有一塊慈禧太后題頒的金底黑字“壽”字橫匾,兩邊是李鴻章、李翰章題寫的匾額。
 
1973年,古祠堂被紅衛兵拆除,祠內珍貴文物全部被毀,包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李鴻章、黎元洪、袁世凱、馮玉祥、孫立人、段祺瑞和衛立煌等人的題字和匾額,令人扼腕。
 
2008年,吳氏族人重建了吳氏宗祠,2019年重建了門樓。新祠堂規模遠不及老祠堂宏大,但在傳承吳氏家族文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走近祠堂前的廣場,仍可以看到古代考取舉人和進士的標志物--石鼓旗桿。祠堂門上有“興隆世家”四個大字,是朱元璋為表彰吳良吳禎兄弟的赫赫戰功而題寫。
 
祠堂的****進大廳,正面門頭上按照老祠堂布局,懸掛三位中將的金字直匾。周邊墻上的展牌,介紹了六家畈吳氏起源和世系、六家畈養正學校歷史,以及各歸宗碑的銘文。
 
走進天井,院內種植了冬青樹,四周的墻壁上鑲嵌著多塊大理石功德碑,記載了吳氏宗親為復建祠堂的捐款情況。第二進大門兩側的外墻上,分別鑲嵌了吳氏宗祠理事會的名單和重建吳氏宗祠碑記。
 
祠堂第二進是祠堂的主廳,正****的香案上方供奉著興隆始祖七三公的畫像。兩側的楹聯概括了始祖篳路藍縷,振興家族的辛勤付出和重大貢獻。主廳東面山墻懸掛著吳氏祖上名人吳良、吳禎、吳鎰和吳毓芬的畫像。西面山墻有十六位將軍的生平事跡介紹。北面西墻上是吳氏家族現代杰出人物的簡介。他們當中有早期因宣傳共產主義思想而被殺害的革命烈士(吳可);參加渡江戰役的老革命(吳德章);有杰出海外華僑(吳世珊、吳朝玉);有海內外著名學者、中科院院士(吳一戎);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明獎評委、國家學位委員會委員(吳大定);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教授;有臺灣著名影視明星(吳靜嫻)和解放軍軍旅藝術家(吳凡);有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吳蔭松),各條戰線的技術業務骨干;還有擔任各級領導崗位的黨政干部;以及著名企業家。北面的東墻上還張貼著吳氏部分名人字畫。
 
據不完全統計,從1914年到2018年的一百多年間,吳氏子弟納入族譜的大專以上學歷者達數****。這些人員中,有保定陸軍學校和黃埔軍校畢業的數十人;在海內外獲得博士、碩士學位的數百人;大學教授、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上****;廳(師)級和縣(處)級干部多人。這些人員絕大多數是建國后培養的人才,是新中國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六家畈吳氏的光榮和驕傲。
 
祠堂第三進是享堂,供奉著列祖列宗的牌位。側墻上掛著吳氏字輩“乾元亨利貞,仁義禮智信、保世宗廉讓,傳家體惠和,嗣永承賢睦,光前重德才”。這30個字輩用字來自宗譜。六家畈族譜始于1594年(明萬歷22年)。從這些字輩用字上,可以看出吳氏家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享堂內還有慎終追遠《祭文》和一塊告示牌,告誡子孫后代遵守吳氏家訓,做到忠孝仁義。
 
六家畈地理位置優越,風光宜人。東南有青陽、白馬、茶壺、四頂諸峰環抱,小鎮四周岡巒環繞,天然形成一塊盆地。有人說,六家畈藏風聚氣,人財兩旺,得益于六家畈的****和地勢特點。據傳,老祠堂在選址時考慮了****因素。宗祠大門正對著茶壺山。茶壺山有一塊巨大的奇石,形似壺嘴,終年滴水不斷,象征著文如泉涌;祠堂門前廣場占地廣闊,建有一座泮池,擬作硯臺。這方“巨硯”正對茶壺山壺嘴的滴水,“墨水”源源不斷;瀕臨巢湖邊還有一吳氏古塔“振湖塔”。古塔位于祠堂的西側,像是一桿巨大的毛筆。人站在祠堂門口,伸手提起古塔“毛筆”,蘸著“巨硯”源源不絕的墨水,書寫一篇篇錦繡文章。
 
后來,有好事之徒敲斷了這壺嘴,以期破掉六家畈****。這一行為破壞了巢湖之濱一處可貴的自然景觀,卻沒能阻斷六家畈人才之源。其實,六家畈經濟繁榮,人才輩出的真正原因不是靠****,而是得益于吳氏家族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數百年來,吳氏子孫恪守始祖七三公“讀書樂道”的遺訓,歷代吳氏賢達又相繼制定族規家法,用以端正族人的行為舉止。
 
中國封建社會實施宗法制度,族規、家法是國法的重要補充。翻開《吳氏族譜》可以看到吳氏家族的族規家法自古就有。族人如有違反家規者,輕則自家懲戒,重則開祠堂門,合族焚香告祖,按族規嚴懲。吳氏家法根據時代變化而修訂,比如,十九世紀中葉,同治六年(1867年)族譜上就增加了二條家規:不準開設鴉片煙館、不準親族相訟。
 
族譜上還有“處家三十六箴言”。要求族人尚禮儀、重耕讀、勤儉持家、和睦鄰族、早完官稅、在外多士君子、尊師重醫、不暴殄天物、故舊窮親勿疏、不喜爭訟、婚姻不慕勢利等。
 
除了用族規家法來約束子孫,吳氏家族還高度重視集資辦學,加強學校教育。
 
六家畈先后出過兩名進士和五名舉人。除了明朝進士吳鎰,其第十二代孫吳毓芳是清咸豐丙辰(1856年)的進士。五名舉人是吳槚、吳兆樞、吳延壽、吳承忠、吳孟貞。
 
進士吳毓芳和吳毓芬、吳毓蘭及吳毓蘅(云騎尉世職)是四兄弟。他們有一位特別注重教育的父親──吳璠。吳璠以善良忠厚、樂善好施而聞名鄉里。在兒子們很小時候,他就送他們上私塾。孩子們成人之后從軍,他又教導他們:“切莫邀功妄殺”、“仁心為質”。每當前方有捷報傳來時,他卻說:“一戰功成郊原流血,何以賀為?”他臨終前給后世子孫留下遺訓:“為人作官皆當念家世清白,不可不自檢束為門戶玷。勿以小善為無益而不為,勿以小惡為無傷而不去。心術自然,日厚。”
 
吳毓芬解甲歸田后,繼承父業,興辦私塾,并和吳毓蘭籌措資金,為將來實施義學做準備。19世紀末的1898年,新學在國內剛剛興起。吳毓蘭的長子吳鼎榮,秉承先志,就在六家畈實現義學,使得族中貧寒子弟都能夠免費上學。1905年,吳毓芬的長子吳兆楣改義學為學校,校舍32間。舉人吳孟貞成為首任校長。取名為“吳氏私立養正小學”。養正學校的“養正”二字出自《易經》蒙卦的“蒙以養正,圣功也。”意思是在童蒙時期培養孩子的純正無邪的品質,養成正直、正道、正義之言行習慣,才是造就圣賢的成功之路。晚清時期,六家畈有一座氣派的“文星閣”。民國初廢除科舉。“文星閣”改成“字紙樓”,焚燒收集而來的廢紙殘書。族人們敬惜字紙,是對文字的敬畏,對文化的尊重。
 
1918年(民國七年),為了使吳氏農家子弟接受更好的免費教育,曾任北洋政府******秘書長的吳中英中將和二弟吳中流募資,在養正小學校園內創辦了“廬陽湖濱初級中學”。首任校長為吳兆楣。名譽校長吳中英親手撰聯“養氣凝神,學古有獲;正心誠意,入德之門”。總理段祺瑞為該校題寫了“求所以立”的匾額。馮玉祥將軍捐款三千大洋,成立了“煥章圖書館”。
 
養正小學的資金來自吳氏祠堂內的公款、學田和市房等。湖濱中學主要是依靠個人捐款。投之以桃,報之以李。20世紀80年代,重建養正小學的倡議得到了海內外鄉親強烈反響,十余年共獲捐款208萬,房屋215間,其中吳宗俊家族和吳朝玉家族共捐故居及“也是園”等處房屋94間,吳世珊家族捐款90萬元和房屋98間。
 
“吾之族,吾謀之。”六家畈吳氏族人這種“擰成一股繩”的互幫互助行為,可以追溯到晚清。1856年(咸豐丙辰)發生特大旱災,引發大饑荒。為避免慘劇再次發生,吳毓芬在六家畈倡建義倉。1870年前后,義倉救助了沒有生產能力的困難戶,在災年和青黃不接時幫助族人度過難關。義倉在創建過程中得到了吳毓蘭、吳育仁,以及許多族人大力支持,紛紛捐谷捐銀。吳毓芬擔任義倉總管,帶頭慷慨解囊,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據族譜記載,義倉自成立后,共獲捐稻谷5.4萬公斤(601.8擔)、洋錢186元。到1894年,義倉內糧食存儲高達3000余擔。以吳育仁為首的管理者為了以谷變值,置買田產,建成了義倉田。
 
由此可見,吳氏家族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家族興旺,這些不是靠****,而是靠族規家法,靠教育帶來的知識和力量,靠族人之間的團結互助,風雨同舟。

 
六家畈古民居是目前合肥地區****的古民居群之一。現存的大多建造于清末民初。當年,一批淮軍將領經濟實力雄厚,營建了一大片級別很高的民居,有六大片,共有房屋13幢、33路。其中正屋205間、廂房111間,走巷5條,花園兩處“也是園”、“頤園”,公、私祠堂各一處。這些房屋均屬徽派建筑,磚木結構,青磚灰瓦,齊山飛檐,磚雕木雕精細,每棟房屋兩邊設有風火墻,建工考究。由于這些古宅質量好,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部分民居曾作為康復醫院,老祠堂作為藥庫,接待救治了大批抗美援朝志愿軍傷員。
 
后來由于經過多次運動,這些古宅民居不斷遭到破壞,加上風侵雨蝕,破敗不堪,有的房屋僅剩輪廊,有的僅剩幾棵古樹名木。目前整修恢復原貌的有3片,共8幢21路95間正屋、55間廂屋。已經修繕完工吳毓芬吳毓蘭兄弟的故居,現在被稱作“吳家花園”。吳球貞故居現在用作安徽票證博物館。吳育仁故居和吳謙貞故居正在規劃建設民間文化博物館。這些古民居都已被列為合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對巢湖風光的建設,吳氏家族在歷史上也不遺余力。巢湖姥山島上的文峰塔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因戰亂停工。1878年(光緒四年),李鴻章把“工未及半”的文峰塔續建任務,委托給了吳毓芬。文峰塔內除了崇禎皇帝的題額外,還留下了李瀚章、李鴻章、李鶴章三兄弟的墨寶,數十位淮軍將領如張樹聲、劉傳銘、周盛波、吳長慶等人的題詞。這些淮軍將領,包括李鴻章家族,與吳毓芬吳毓蘭家族互有聯姻。此外,李鴻章的《姥山塔碑記》和吳毓芬書寫的“天心水面”及長詩《姥山歌》也留在了文峰塔。文峰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今,成了巢湖風光的標志性建筑。從巢湖岸邊一眼望去,湖面煙波浩淼,帆檣如影。姥山獨臥湖中,清秀婉約。文峰塔依山傍水,凌空映波。素有“湖天****勝地”稱號的中廟挺立湖岸,美不勝收。一百多年來,在浩瀚的巢湖懷抱里,姥山、文峰塔及隔水相望的中廟,構成了一幅精美絕綸的風景畫。
 
在六家畈湖濱紅石嘴公園附近還有一座吳氏寶塔--振湖塔。該塔1892年由族人集資,吳毓芬的長子吳兆楣牽頭建造。塔有七層,高十二丈,呈六棱形。寶塔最上層頂端繪有仙鶴,凌空欲飛,蒼勁有姿、塔之每層周角上均系有銅鈴。寶塔的大門兩側鐫刻著吳兆楣所題長聯:“一柱挺崢嶸,結構增輝,所期真宰膺靈,古往今來鐘正氣;八維扶磊呵,廛闞既庶,溯自前人相宅,湖山俯仰動遐思。”橫批:“萬象渾觀”。塔內共有十二處石刻,其中有吳兆樞的“氣凌霄漢”,吳鼎榮的“崛岉青云”,以及吳育仁的“奎光應端”和吳謙貞的“八荒矯思”等題詞。這些楹聯和題詞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振湖塔是合肥地區保存尚好的一座古塔。合肥市、肥東縣及湖濱鄉等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于1996年撥專款修整一新。隨著巢湖沿岸旅游資源開發,此塔現已開辟成一個旅游景點。
 
吳氏的振湖塔與姥山文峰塔遙相呼應,裝扮著水天一色的巢湖,讓巢湖半島的景色顯得更加嬌美動人。
 
 
據不完全統計,六家畈僑居海外的吳氏后裔達3500余人,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17個國家,還有港、澳、臺胞近五****。在海外的吳氏后裔中,****影響力的是美籍華人著名社會活動家吳世珊女士、畜牧業教授吳思孝博士,以及加籍華人水利專家吳朝玉等人。
 
吳世珊(1922年-2019年),生于六家畈,幼年就讀吳氏私立養正小學。1937年在重慶上大學。1946年作為****位“戰爭新娘”移居美國。在那個時代,美國社會對華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嚴重歧視。吳世珊自尊自立自強,終于得到社會的認同,進入了美國主流社會。成為克林頓、小布什和奧巴馬三任美國總統的亞裔問題顧問。她年輕時就把自己的事業定為面向華人社會服務,辦起熱線電話“吳阿姨熱線”。她的家接待了無數赴美留學的華人子弟,她還資助了一批華人青年才俊。
 
1984年,她又成立“吳阿姨服務中心”。為了保護華人的利益,她甚至訴諸法律,幫人對簿公堂。她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工作和真誠奉獻,不僅被華人華僑所稱道,也被美國社會所承認。她先后獲得過三百多個獎,有杰出成就獎、市長獎、人道主義獎等,還是全美婦女會蘇珊.安東尼的****位華人得主。
 
吳世珊女士非常重視家鄉的教育事業。她曾先后應******僑辦、全國婦聯、安徽省外辦邀請,回祖國探親訪問,受到隆重禮遇。她還在安徽大學設立“吳世珊獎學金”,為合肥的現代化大城市建設牽線搭橋,多次引薦美國的企業家和臺商前來考察投資,兩度帶團返鄉參加“中國合肥************項目--資本對接會”。在紐約,她經常接待出訪美國的安徽代表團,共同為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作貢獻。2003年,她榮獲“合肥市榮譽市民”稱號。她年過九旬后,還編輯出版了一本聯合國資助的關于青少年環保的書籍。2019年,她以98歲高齡仙逝。
 
吳思孝(1920年-1984年),早年就讀于****大學畜牧獸醫系,后在****農科院工作。抗戰勝利后,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庚子賠款公費留學機會,赴英國劍橋大學讀書。畢業兩年后赴美國繼續深造,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畜牧業終身教授。
 
1980年8月,他應邀到北京農業大學做學術報告。1983年他退休,再度歸國講學。次年九月他應邀赴臺灣東海大學授課,1984年11月不幸逝世。其夫人在東海大學畜牧專業設立了“吳思孝教授紀念獎學金”。
 
吳朝玉(1922年-2009年)。三歲喪母,由外祖母李國濟(李鴻章侄孫女)撫養成人。中學畢業后考入黃浦軍校第十八期。1943年參加對日作戰,兩處負傷不退,獲得嘉獎。后隨遠征軍與日軍血戰。1947年,孫立人將軍任命他為參謀。1948年隨孫將軍赴臺,考入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后赴美國深造。六十年代后期移居加拿大。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他作為加拿大BC水電公司的專家,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此后,他多次應邀回國講學,為了替國家節省資金,他不僅婉拒授課費,連差旅費也自掏腰包。先后在清華大學、中科院水電研究所、武漢長江規劃辦公室、華東水電學院、安徽科協等十幾個單位講課。他對北京十三陵水庫、葛洲壩水電站等******水利項目提供了專家意見。他還贈送安徽農學院一套40余冊的有關昆蟲分類綱目的珍貴文獻。
 
1984年應中國水電部的邀請,吳朝玉作為加拿大水電六人專家組成員之一訪華,促成了中加合作,并提交了紅水河龍灘水利發電工程與三峽水力工程的可行性報告。為此,加方啟動無償外援計劃,為龍灘水利工程投入40萬美元,為三峽水力工程投入1200萬美元。
 
為了幫助祖國培養人才,經吳朝玉的努力,加拿大每年接受中國水電專業訪問學者進修學習。吳朝玉邀請這些訪問學者在家中吃住,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
 
1991年,吳朝玉為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捐款,設立了“吳朝玉獎學金”,成為清華大學設立獎學金的******。他退休以后,花費了許多心血翻譯《地下水開發手冊》,并出資八萬加元精裝出版,贈送一千本給國家水利電力部、各大學水利專業人員和圖書館作為參考文獻。吳朝玉去世后,其夫人盧覺慧博士拿出10****民幣,替吳朝玉在安徽設立獎學金,獎勵省內****的高中畢業生。
 
由于六家畈海外華僑眾多,且具有影響力,2006年5月,經安徽省政府同意,省僑辦正式批準六家畈鎮為“僑鄉”。這是安徽省首次批準的****僑鄉。
 
八百多年來,吳氏家族聚族而居,商修事業,農耕先疇,重視教育,歷經世代的風風雨雨,逐步把六家畈打造成了名聞遐邇的魚米之鄉、文化之鄉和華僑之鄉。如今的六家畈遇到了歷史發展的****機遇。近些年,結合巢湖風光帶的旅游開發,合肥市、肥東縣和六家畈鎮各級政府非常重視六家畈歷史文物和古跡的保護,著力打造江淮僑鄉”,并積極籌款,組織民營企業家斥資,對六家畈鎮的改造和建設進行了全面的規劃設計。提出了“一鎮、兩帶、三區”的建設目標。“一鎮”即皖中風情、淮軍小鎮;“兩帶”即玉帶河民俗風光帶、湖岸生態休閑帶;“三區”是夢想田園與戶外活動區、商務養生度假區、創新創意園區和頤養中心。
 
走進21世紀,古老的六家畈正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十堰市| 九寨沟县| 措勤县| 金沙县| 上林县| 泸溪县| 前郭尔| 青州市| 洪湖市| 望谟县| 常山县| 景宁| 仙居县| 新丰县| 高阳县| 石家庄市| 忻城县| 济阳县| 三江| 鄂尔多斯市| 余江县| 建水县| 阳城县| 黑龙江省| 沙坪坝区| 买车| 漳州市| 揭阳市| 沛县| 天长市| 沙洋县| 雅安市| 琼结县| 格尔木市| 伽师县| 石林| 桂阳县| 江永县| 鄂托克旗| 夏津县| 蒙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