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金石名家 享譽儒林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社會局面長期穩定,全國各地時有古代青銅器和其他文物出土,不少達官貴人和學者,利用他們的為官之便和雄厚的財力,競相收集出土器物,或附庸風雅,或摩掌研究,或著錄考釋,清政府也大規模編寫金石書籍,金石學開始復興,并一度成為時代顯學,晚清光緒年間,金石學研究達到高峰。
所謂金石卞要指古代的鐘鼎、兵器、衡器、符璽、錢幣、鏡鑒等青銅器物和歷史碑喝、墓志、造像、經幢、柱礎、石網等石刻器物。這些古器物,一般為歷代能工巧匠所設計和制作,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藝術風格。特別是上面鑄造或雕刻的文字,記載了當時的人事和典章制度,代表著當時文章的體例和文風,體現了文字和書法的演進過程,因而又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金石學主要研究歷代金石的名稱、形制、沿革及所刻文字與圖像的體例和風格,用以考證經史典籍、文章體例和藝術鑒賞。
這個時期涌現了一批金石學家和考古學家,吳式芬就是金石學界的佼佼者。吳氏家族也因吳式芬一代的杰出貢獻而進入文化振興時期,并發展為儒林望族。
一、第十六世至第十七世家族主要成員述略
(一)第十六世
吳侍曾,之承長子,字泰孫,號竹泉。嘉慶辛酉順天舉人,戊辰進士。吏部文選司主事加二級。浩授奉政大夫,以子吳式敏官,晉贈中憲大夫。生于乾隆三十年七月初八日卯時,卒于道光十六年六月初一,年七十二。子二:式敏、式旋。
吳怡曾,之承次子,字仲睦,號適齋。乾隆乙卯恩科順天舉人。仕至河南光州、直隸州知州。浩授奉政大夫。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七日卯時,卒于道光九年正月初七日寅時,年六十二。子二:式度、式群。
吳扶曾,子承二子,字孝楠,號存齋。嘉慶辛酉拔貢。仕至廣西白色廳同知,浩授奉政大夫。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初九日卯時,卒于道光十四年二月__二十六日丑時,年六十三。子三:式緒、式生、式荀。
吳熙曾,之承四子,字緝文,號穆齋。嘉慶庚中辛酉恩科聯捷進士。翰林院編修加二級,浩授奉直大夫。生于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八日亥時,卒于嘉慶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丑時,年二十二歲。無子女,以吳侍曾次子式旋嗣子、吳扶曾次女嗣女。
吳衍曾,之勃之子,字伯續,號似亭。例貢生。以子吳式芬官,浩贈光祿大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卒于嘉慶元年十一月,年十八。子一:式芬。
(二)第十七世
吳式訓,光曾子,字孔獲,號鏡塘。道光戊子舉人。仕至直隸新河縣知縣,救授文林郎。生于嘉慶十年五月初八日午時,卒于咸豐五年六月十六日丑,年五十一。
吳式敏,侍曾長子,字遜甫,號平山。嘉慶乙卯庚辰聯捷進士。翰林院編修,山西正主考,仕至襄鄖荊兵備道,浩授中憲大夫。生于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十九日已時,卒于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一辰時,年六十一。子四:重槳、重林、重憊、重棣。
吳式群,怡曾次子,字羽賓,號季文。嘉慶戊寅順天副貢,道光辛巳順天舉人,癸未進士。戶部主事加二級,浩授奉政大夫。生于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十二日寅時,卒于道光十六年七月初二日卯時,年四十五。以式敏次子重林嗣。
吳式緒,扶曾長子,元配舒氏出,字叔鴻,號接山。道光辛巳恩科順天舉人。選授甘肅通謂縣知縣,救授文林郎。生于乾隆五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己時,卒于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巳時,年四十九。子一:重杰。
吳式旋,熙曾嗣子,侍曾次子,字履方,號元甫。拔貢。仕至南城兵馬司副指揮,救授文林郎。
吳式芬,衍曾子,字子芬,號誦孫。道光壬午年順天舉人乙未進士,翰林院編修。仕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加三級,浩授光祿大夫,賞戴花翎。生于嘉慶元年二月二十四日卯時,卒于咸豐六年十月初八日卯時,年六十一。子二:重周、重熹。
二、儷林望族的代表吳式芬
咸豐六年八月九日,吳式芬浩授光祿大夫,浩稱“藝苑鴻才,禁林碩望。早登華貫,久推玉尺之英;副領容臺,稚稱冰衡之美。淑民風于清遜,彰國教于休明。特煥殊榮,以昭新握。吳式芬的一世才學,在此浩文中可見一斑。
(一)三十年寒窗,終成大器
吳式芬自幼父母雙亡。一歲時,父親因突發咯血癥故世,九歲母親又因時疫身亡。祖父吳之勒視其如“掌中珠”,延名師課讀,祖母更是護惜至深至切,昊式芬從此跟隨祖父隨署就讀,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學居生涯。先后自清苑而天津,由黃州而武昌,及至客讀襄陽,入監京師。①歲月大半消磨于舟次車轆之間。由于居無定所,學業時進時輟,多有缺失。因此,吳式芬的科貢之路也非常不順。其24歲、26歲兩次入都應順天鄉試未中,27歲時才考取舉人,又輾轉十數載,會試數次,終于在道光乙未年(1835年)“春閨”賀榜,引見后改翰林院庶吉士。這一年,吳式芬已40歲,三十年流離寒窗,終于修成吳氏家族中的第八位進士,第二個翰林。
(二)仕途顛沛,宦跡四海
吳式芬仕途生涯可謂曲折不平。正式為官從35歲入京詣館供職算起,殿試后改翰林院庶吉士,41歲授與翰林院編修,在京六年只熬了個補缺知府。此后十五年間,輾轉江西、陜西、河南、直隸、貴州、陜西、京都、浙江等地為官。歷任江西南安府知府、廣西按察使、河南按察使、直隸布政使、貴州布政使、陜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后贈光祿大夫。②常常帶病赴任,隨道就醫,嘗盡鞍馬勞頓之苦。吳式芬為官二十余載,宦跡大河上下、長江南北,足跡遍及半個中國。他飽覽名勝古跡,遍訪風土人情,探察豪門世族,搜求金石器物,③盡憐仕途顛沛流離,但卻成就了其金石考古學研究的輝煌。
(三)半生為官,終身為學
吳式芬畢生研究金石考古,于從政之暇,多方搜集金石器物,他專攻訓話之學,長于音韻,精于考訂。凡鼎彝碑褐、漢磚唐鏡之文,皆拓本收藏。于古人書畫,尤工鑒別。善鼓琴,每訪山川名勝,必攜以自隨。其詩“古詩氣清,筆健灑脫,自喜神似坡公,律詩亦工力悉敵”④。
 
上一篇:第三節 仕績顯赫 蜚聲政壇
下一篇:第二章 吳氏家族文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