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札與伍子胥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83年,《國語越語下》記載:越王勾踐問,“今其稻蟹不遺種,其可乎?”(吳國當時正發生非常嚴重的蟹災,整個吳國糧食作物因之減產,甚至到了連明年春播的種子都留不足的地步,一說是吳國發生了大旱災,蟹和稻快連種子都留不下來了)。越王因此想趁機打吳國,范蠡認為,上天滅吳的跡象已經出現,只是人事的機緣還不成熟,等到人事和天地相合了,進攻吳國才能勝利,勸阻了越王。三十六計中的趁火打劫,用了這個典故。
一千七百九十年后,蘇州又發生了一次蟹災,《平江記事》所述,公元1307年,“吳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滿,稻谷蕩盡”。螃蟹多得象蝗蟲,滿布田野,吃光稻谷。實際上,稻蟹可以共生,稻養蟹、蟹養稻,蟹能清除田中的雜草,吃掉害蟲,排泄物可以肥田,促進水稻生長;而水稻又為河蟹的生長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
公元前482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在黃池會盟,范蠡沒有阻止勾踐攻吳,于是勾踐撕下吳越一家親的友誼面具,攻入姑蘇,殺吳國太子,夫差求和。
據傳,在“稻蟹不遺種”事件之前,越國曾向吳國借糧,在第二年歸還糧食的時候,把上好的稻過一下熱水,再讓吳國人用來做稻種,導致吳國糧食欠收,從此吳國人民對吳王夫差的智商產生了疑問。這個時候,勾踐還是高舉著友誼有面具,大談吳越友好,對吳國有尊有敬。
總之公元前482年之后,吳越己經翻臉,此時季札與伍子胥己逝世,孫武子己隱退,伯執政,夫差再也沒有激昂立志為父為子報仇,直到吳國滅亡,吳越合并而統一。
在吳國被滅的182年前,吳國的兄弟之國虞國,也是因為認不清真正的敵人,為了財寶而助晉滅虢,之后被晉獻公所滅,產生三個成語:“假道滅虢”、“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晉獻公的父親晉武公原來被稱為曲沃武公。當初,晉穆侯隨周王討伐戎族,戰敗回來生了公子仇。之后又討伐戎族,獲勝后生公子成師。后來公子仇繼位晉國國群,而公子成師,在公子仇之子繼承君位之后,分封到曲沃。之后公子成師與自己的兒子孫子三代人,進攻公子仇的后裔,前后多達六次,經歷了67年,終于打敗公子仇的后裔,成為了晉國國君,公子成師的孫子即是晉武公。晉武公賄賂了周王,把晉國的爵位從侯爵升格到公爵。晉武公之子晉獻公(重耳的父親)登基之后,又把公子成師的兒孫(自己的直系堂兄弟和叔父們)殺掉,立德無望的晉獻公,開始立功,走上了擴張之路,包括滅掉虞國,史稱其“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從吳虞二兄弟之國的滅亡而可見,與有德者可以真講友和,但是與無德者,只能假意友和。
附
西周初期,周武王一共封了八個公爵的一等諸侯國,東周建立時,又出現了一些公爵國家,到了戰國時期,各國都自封為王。
西周初期的八個公爵國分別是炎帝、黃帝、堯、舜、禹、商朝、泰伯仲雍的后裔、以及周文王的弟弟。分別是焦國、薊國、祝國、陳國、杞國、宋國、虞國、虢國。
這些國家,被晉國滅掉三個(焦國、虢國、虞國),被楚國滅掉兩個(陳國、杞國),被燕國齊國各滅一個(薊國、祝國),被齊、楚、魏三國聯手滅掉并瓜分一個(宋國)。
最先被滅的是堯的后裔祝國,被齊所滅,最后被滅的是商的后裔宋國,舜的后裔陳國被楚所滅之后,其后裔在齊國取代的原齊國國君,而繼續立國。晉武公滅掉炎帝后裔焦國之后,晉獻公滅掉泰伯仲雍及周文王弟弟后裔的虞國和虢國。禹的后裔杞國被楚所滅。
八個公爵國家之中,最慘的是虞國,是被騙而亡,而且是被看似好友的晉國所騙而亡,而非戰敗而亡。這與它的兄弟之國吳國相類似,也是被看似好友的越國所騙而亡,而且越王勾踐在楚國人范蠡文種幫助下,騙術不止一個兩個。
而西周的最后一個君主周幽王,因為烽火戲諸侯,而致諸侯不愿受騙,導致西周滅亡。古公父的第十五世孫周幽王是騙人而亡,這與古公父的第十六世孫虞國國君(名字未知,歷史上沒有留下他的名字)和古公父的第二十六世孫吳王夫差不同,后兩者都是被騙而亡。周幽王是騙了好朋友而亡國,吳虞二國是雙雙被看似好朋友的人騙了而亡國。
由此可以見得,季札公的誠信品行的可貴(當然,對于誠信品行不足的人<尤其是誠信品行有問題的所謂的好友甚至是所謂的師或長>的妥善處理,更加可貴),不僅僅是吳氏的典范,也還是整個姬氏及其分支姓氏的典范。
上一篇:吳三桂后裔族譜編篡委員會以及其他
下一篇:農業專家吳榮生發現海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