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是明、清兩朝一代名將,明末清初了不起的一位民族英雄。張魯原先生在《吳三桂正傳》中說:“他奮戰(zhàn)三海關(guān),阻擊清軍,挽救了明朝社稷,大敗農(nóng)民軍,既為亡明報了仇,又為清入主中原首開勝績。之后他南征北戰(zhàn),不遺余力為清打天下,康熙背信棄義的撤藩決策,造成了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他是歷史的英雄!”他為擴展疆域,統(tǒng)一華夏,促進多民族的團結(ji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我祖三桂公,由舉孝廉入仕宦致平西王。
在曲折悲壯,血淚心酸這段輝煌的史跡中,走到年過花甲。之后,康熙為消除異己,背信棄義“撤藩”,同時殺害留京做人質(zhì)的附馬――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1673年,逼他被迫于昆明起兵打清,一統(tǒng)江南,衡州稱帝,建立大周。打破了康熙的異族歧視,排斥漢人的黃粱美夢。之后,因我祖年邁心善,承太伯賢風,于洞庭,荊襄失去奪取天下的戰(zhàn)機,導致了八年征戰(zhàn)丟掉江山。自古勝者王,敗者寇,遭滅九族之難。
三桂次子,大周楚王吳應麒,避難思州。在陳氏太婆的精心護理下,吳應麒后裔定居龍鰲里獅山麓下。為紀念馬寶將軍護送之恩,把住址定名馬家寨。
馬家寨吳三桂遺脈已發(fā)展到十四世,至今三百余年。三百多年來,隱姓埋名。躲過了清廷官僚的無數(shù)次明察暗訪;躲過了清兵的無數(shù)次跟蹤追殺。因而使吳三桂余脈得到保存,其子孫逐步繁衍壯大。
三百多年來,從馬家寨吳三桂后裔中遷居他鄉(xiāng)的不少。據(jù)傳:有湖南籍、湖北籍、四川籍、廣東籍、廣西籍,貴州的甕安籍等。三百多年來,遭此滅頂之災,更不敢言書流傳后世,僅以口頭秘傳。一九八三年揭秘,公眾于世。
在黔東南州委宣傳部、岑鞏縣委縣政府領(lǐng)導的關(guān)心支持下,二0一0年七月以來,以北京李治亭研究員為組長、滕紹箴教授等五位明清史專家組成的考察組,先后多次到馬家寨對吳三桂、陳圓圓史跡進行實地考察。確定馬家寨族人是吳三桂遺脈,吳三桂去世后的歷史在岑鞏;確定一代佳人陳圓圓香魂歸隱馬家寨。并對我祖三桂公討回公道,大白于天下,掀掉了我祖三百多年來,背在身上的“賣國賊”黑鍋,吳三桂的后裔得以揚眉吐氣。
想昔日:我祖三桂公揮戈鐵馬,氣吞山河,從山海關(guān)掃到云南,從昆明挺進江南,戰(zhàn)功屢屢,捷報頻傳,戰(zhàn)鼓聲聲,血淚斑斑。1644年,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破北京,殺了我祖三桂公之父吳襄等38口人;1681年,大周洪化三年,吳周政權(quán)遭滅后,康熙大舉屠刀,牽連九族,三十多******尸橫朝野,血染乾坤,淚滿江河。
這段曲折悲壯,心酸痛絕而漫長的血淚史,應該是一部留給吳三桂后裔輝煌而璀璨的家國史。古人說得好:敬祖尊宗,乃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樂于賢事,乃人之美德;承傳血統(tǒng),乃人之本性;明了親疏,循守班次,乃人倫所在;國榮家榮,乃族子之光。人倫永記,人丁興旺,人文長錄,非宗譜名載不可。
今天,馬家寨吳三桂遺脈族人,決定編篡吳三桂后裔族譜。為著族譜,成立了吳三桂后裔族譜編篡委員會。
編篡委員會由18名成員組成。馬家寨村黨支部書記吳建國兼任族譜編篡委員會主任,吳文珍擔任主編。請吳三桂第十世后裔秘傳人吳永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委常務副秘書長、州國資委黨委書記、吳三桂第十一世后裔吳能福擔任顧問。族譜編篡委員會下設資料采集組、編篡組、財會組、后勤組、綜合組、校正組。族譜編篡委員會辦公室設在馬家寨陳圓圓史跡陳列館下首二樓。由吳文珍、吳能江、吳文炳、吳興坤具體辦公。編篡工作開始啟動。凡屬吳三桂后裔的宗族親,見到此書后,及時聯(lián)系。請宗族親大力支持,樂于奉捐,群策群力,同德同心,努力完成吳三桂后裔族譜編篡這一巨大工程。使我祖三桂公那志沖霄漢、氣貫斗牛的忠貞堅強的光輝形象,名彪史冊,百世流芳。使吳三桂后裔繁榮昌盛,人丁興旺。
清史專家李治亭先生,在吳三桂、陳圓圓歸隱之處的馬家寨寨大門上題聯(lián)贊頌道:
百代生息南天福地 吳陳歸處 山河增輝 祝眾族親吉祥安康,家和萬事興!!
此致吳三桂后裔族譜編篡委員會
二0一四年一月十六日
敬禮
聯(lián)系電話:
吳建國13765501096
吳永鵬15870262997
吳能江18985804467
吳文珍13765589138
吳興權(quán)18084348969
吳文炳13765513848
吳興坤13765509840(郵箱:442071221@qq.com)
附一:
康熙清王朝捏造吳三桂山海關(guān)降清
現(xiàn)今幾乎全中國的人都認為吳三桂山海關(guān)降清。勾引清兵入關(guān)。滅了明朝。所以罵他是漢奸。是個大壞蛋。情有可原。
其實吳三桂山海關(guān)降清。完全是康熙清王朝一手捏造的。其目的主要是為了丑化吳三桂。雖然他們銷毀了多爾袞與吳三桂簽訂的盟約和信件。但是漏洞仍然很多。
如;1、清王朝早期封的平西王是唐通,而不是吳三桂。有唐通寫給清廷的奏章為證。1957年國家檔案館公布的清史資料《清廷奏折錄》一書中。全文刊載了唐通寫清廷的幾篇奏折。文章一開始就這樣寫到“平西王唐通奏請朝廷-----”
2、吳三桂1644年離開山海關(guān)――到1658年進云南。時間長達14年。這期間沒有見到吳三桂寫給清朝廷的任何一份奏章。
3、南明朝皇帝封吳三桂為薊遼王。有史料記載。
4、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后。李自成派張若麒與吳三桂談判聯(lián)合抗清問題。也有史料記載。可見當時的李自成也清楚知道吳三桂并未降清的事實。
5、吳三桂改變了山海關(guān)對李自成的作戰(zhàn)計劃。由殲滅戰(zhàn)改為擊潰戰(zhàn)。早先吳三桂引誘李自成進攻山海關(guān)。并宣稱李自成中計了。主要目的是為了全殲李自成。那后來為什么又采用擊潰戰(zhàn)?
如果這時候吳三桂已經(jīng)降清。他完全不需要這樣做。用擊潰戰(zhàn)把李自成趕跑。因為這時候多爾袞帶領(lǐng)的清軍主力14******集結(jié)在寧遠。他完全可以等待多爾袞的清軍主力到達山海關(guān)后。把李自成圍個水泄不通。可見吳三桂改變作戰(zhàn)計劃另有目的。
另外據(jù)朝鮮軍。參加山海關(guān)之戰(zhàn)的軍人回憶說;清軍到達山海關(guān)當天。山海關(guān)當夜炮聲徹夜不停。清軍步兵半夜移陣---可見當時山海關(guān)的吳軍與清軍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
吳三桂是4月22日一早。向李自成發(fā)動進攻---并且一追40里。當時吳軍是邊追李自成邊撤離山海關(guān)。
清軍是4月25日進入山海關(guān)的。當日到達撫寧縣城。26日到達昌黎。27日達到灤州。28日到達開平。
4月28日這時候吳三桂已經(jīng)達到北京。李自成29日逃離北京。吳軍與清軍相距幾百里。可見他們是互不相干的。
清軍是5月2日到達北京。這時吳三桂早己經(jīng)離開北京幾天----據(jù)北京市民說;清軍初到北京時人數(shù)很少。后來就越來越多。可見5月2日多爾袞到北京。帶領(lǐng)的是清軍的先頭部隊。
關(guān)于吳三桂山海關(guān)與清軍借兵一事。據(jù)史料記載松山明軍洪承疇部降清人數(shù)是三千多人。錦州祖大壽部降清明軍是七千多人。兩項合計共一萬多人。有多爾袞逼降清明軍士兵剃頭的記載。可是后來康熙清王朝宣稱這些人除祖大壽外。全部被殺死。主要原因是他們無法解釋這些人后來到了那里。被安置在什么地方。
據(jù)史料記載。吳三桂借的清兵分三路夾雜在吳軍隊伍中。共同向李自成軍發(fā)動進攻。李軍士兵大聲驚呼;達子兵來也!李自成聽到后掉轉(zhuǎn)馬頭就跑。
由此可見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清兵。在語音方面還有障礙。雙方敵對了幾十年。能夠在一夜之間就融合的這樣好。是不可能的。因為吳三桂借的兵。原先就跟吳三桂軍是同一支軍隊。他們是降清明軍。只是情況緊急。沒有來得及換掉清軍的服裝。
后來李自成也知道了這個情況。于是派張若麒與吳三桂談判聯(lián)合抗清。吳三桂答復;“交出太子二王、速速離開北京、太子即位后罷兵。”
附二:
年輕時千萬不要追求穩(wěn)定吳三桂就是血的教訓
公元1644年,失去陳圓圓的吳三桂被憤怒點燃,毅然跟李自成決裂,投降了多爾袞。隨后,吳三桂率軍入關(guān),一路南下剿滅前明勢力。
經(jīng)過十余年幾經(jīng)生死的奮戰(zhàn),吳三桂終于為滿清政權(quán)平定西南,被封為親王,鎮(zhèn)守云南,兼轄貴州。此外,清廷還賜吳三桂開藩設府的特權(quán),這意味著吳三桂不但擁有位極人臣的親王爵位,還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和行政班底。也就是說,吳三桂的“平西王”是實封而非虛爵,云貴兩省就是他的獨立王國。
正因如此,吳三桂也把“平西王”一爵當做自己******的政治榮譽和政治資本。為了保住和鞏固這個政治資本,吳三桂一直努力地向清廷推薦自己的部將。在吳三桂的一再要求下,清廷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陜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云南總兵。
至此,在吳三桂看來,雖然自己表面上只控制云貴兩省,但勢力卻遍布整個西南和西北,再加上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以及臺灣的鄭經(jīng),清廷絕不敢貿(mào)然撤藩。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是成為割據(jù)一方的諸侯,他希望成為清朝的沐英,世襲爵位,世鎮(zhèn)云貴。
正因如此,為了能當一個割據(jù)一方的太平王爺,所以吳三桂在最有機會反叛的時候不反,反而幫著清廷剿滅一個有一個的反叛勢力,就是希望以此換得一個安穩(wěn)的晚年。可惜,事與愿違,當年幼的康熙長大之后,終于還是對年邁的吳三桂動手了。
撤藩的圣旨抵達昆明的時候,吳三桂不反也得反了。不反,吳三桂只能帶著妻兒家丁回到遼東,耕地打獵而謀生維生。
盡管此時的吳三桂已經(jīng)六十多歲,身體大不如前,穿上戰(zhàn)甲后都無法在馬上坐穩(wěn),但好在昔日的部下都還未刀槍入庫,很快便勢如破竹地打到了湖南,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吳軍就已經(jīng)飲馬長江。只要渡過長江天塹,再聯(lián)合其他兩藩的反清勢力,會師北京指日可待。
然而,此時的吳三桂畢竟是一個花甲老人,過慣了穩(wěn)定日子,不希望再過多的折騰。雖然他打下了南方六省,但面對北方廣闊的平原地區(qū),他并無必勝的把握。況且,他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他也不希望這場戰(zhàn)爭曠日持久,早年戎馬生涯的他已經(jīng)厭倦了打打殺殺,他還是希望能做一個太平王爺,與子孫共享天倫之樂。
因此,盡管一開始占據(jù)了非常好的形勢,但吳三桂卻偏偏犯了戰(zhàn)略性錯誤,始終不過長江。吳軍在長江邊的小城松滋一停就是六年,白白錯失了大好的戰(zhàn)略窗口期。
吳三桂的想法是,與其渡江去博一個不確定的皇帝,還不如當一個安穩(wěn)的王爺。所以,在吳軍打下長江以南之后,吳三桂就幻想著能跟康熙談判,希望康熙放回兒子吳應熊,與其劃江而治。謀士劉玄初急得跳腳,寫信給吳三桂,反復力陳渡江北上的重要性,可吳三桂置若罔聞,一門心思想著跟康熙劃江而治然后過安穩(wěn)日子。
在吳三桂的躊躇和停滯中,康熙得以集中優(yōu)勢兵力,對尚可喜、耿精忠和王輔臣等反清勢力各個擊破。當康熙逐一消滅了吳三桂的這些盟軍之后,命運的天平開始倒向了清廷,吳三桂更加不敢渡江北上了。
此時的吳三桂已是一個日薄西山的老人,而剛剛二十歲的康熙正值血氣方剛。無論是氣勢還是進取心,吳三桂都無法跟康熙同日而語。其實,這也怨不得吳三桂,畢竟他是與多爾袞一輩的人,跟康熙隔了兩代人,難免就顯得暮氣沉沉。可是,戰(zhàn)場上的廝殺和政治上的斗爭卻不講尊老愛幼這一套,誰的拳頭硬誰就是爺爺。
最后,康熙下狠心斬了留在北京的吳應熊,決心跟吳三桂死磕到底,吳三桂劃江而治的愿望******落空。為了鼓舞日漸低落的士氣,吳三桂拖著老病之軀硬撐著在衡州稱帝。然而,此時已經(jīng)是形勢比人強,前方的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在焦慮和絕望之中吳三桂很快就病逝。
當清軍以平叛者的姿態(tài)進入昆明城的時候,吳三桂的孫子吳世[只能自殺,其首級被押送北京,吳氏一族的其他成員全部被處死,包括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如果吳三桂地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
縱觀吳三桂的一生,有太多的遺憾。
吳軍與清軍的六次決戰(zhàn),吳三桂勝多敗少,其兵力是清廷的2倍有余,而且無論是質(zhì)量還是數(shù)量上都要優(yōu)越。起兵之初更是勢如破竹,短時間就占領(lǐng)了長江以南的大半個中國。在如此大好形勢之下,可他只想著過個安穩(wěn)的小日子,不愿意去冒更大的風險,其結(jié)局只能是身死族滅。
穩(wěn)定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是過于貪圖穩(wěn)定,只會讓自己喪失進取心,從而在人生的戰(zhàn)場被迫應戰(zhàn),最后疲于奔命。
吳三桂終其一生都只不過想過一個穩(wěn)定的日子,可是大環(huán)境不允許。一開始是李自成多爾袞逼著他站隊,好不容易靠著浴血奮戰(zhàn)拿到了王爺?shù)木粑唬滴跤珠_始撤藩。在每一次人生的關(guān)鍵節(jié)點上,吳三桂都是被別人逼著走,都是無可奈何地被動選擇。到最后,好不容易有了跟別人叫板的力量,又想著劃江而治,結(jié)果自然是雞飛蛋打。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者,不足以謀一時。吳三桂只想做一個穩(wěn)定的太平王爺,結(jié)果是身死族滅――這就是歷史血淋淋的教訓。
不要以為“穩(wěn)定”就是平穩(wěn)和安定,你現(xiàn)在的平穩(wěn)就是在絞殺將來的可能,你暫時的安定正是在透支未來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更不要迷信什么鐵飯碗,幻想著一勞永逸地解決人生事業(yè)。吳三桂當年可是跟多爾袞殺馬盟誓過的,結(jié)果又怎樣呢?
在這個劇變的時代,******不變的就是變化。
上一篇:張家界吳王坡與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