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自治區(qū)60大慶】吳忠禮:編修寧夏史志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吳忠禮被稱為寧夏地方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的“拓荒者”和研究寧夏歷史的“活字典”。
2017年5月18日,寧夏首部綜合性大型志書——《寧夏通志》出版發(fā)行,結(jié)束了寧夏沒有通志的歷史,填補了國內(nèi)關(guān)于寧夏通志的空白。
2002年,《寧夏通志》編纂工作啟動,吳忠禮擔任編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總撰?!秾幭耐ㄖ尽肪幾錃v史上不封頂,下限到2000年,是一項規(guī)模浩大的文化工程。
吳忠禮說,他和寧夏很有緣。
1958年,吳忠禮的父母響應國家號召,從安徽來到寧夏,支援寧夏建設。次年,18歲的吳忠禮也來到寧夏,就讀于銀川二中。讓吳忠禮倍感自豪的是,他是銀川二中首批高中畢業(yè)生。1965年,吳忠禮從寧夏大學政史系畢業(yè)。
吳忠禮的“修史編志”夢始于一次偶然。
1979年,38歲的吳忠禮研究并撰寫出他人生中******部專著——《寧夏近代歷史紀年》。80萬字的《寧夏近代歷史紀年》,改變了吳忠禮的人生,也是吳忠禮耕耘寧夏史志園地的開始。
1979年底,寧夏社會科學院面向社會招聘人才。吳忠禮持《寧夏近代歷史紀年》前往應聘,得以免考進入寧夏社會科學院。
吳忠禮對書籍內(nèi)容進行批注。
在常人眼中,修志是件幾無樂趣可言的工作,但被寧夏歷史迷住的吳忠禮,幾十年如一日以苦為樂、苦中尋樂,樂此不疲地漫游寧夏史海。
吳忠禮身患多種疾病,但為了全面詳實掌握與寧夏有關(guān)的各類史志資料,他跑遍寧夏山川,往來于國內(nèi)各地。
吳忠禮跑遍了北京、南京、蘭州等地的專業(yè)圖書館。
缺少經(jīng)費,吳忠禮專門選擇在學校寒暑假時赴外省區(qū)查抄資料,以便住進不需多少費用的大學生宿舍,甚至還住過低矮潮濕的地下室。
在一座座圖書館里,面對浩瀚的史籍,想從中找出有關(guān)寧夏的史料,需要極其頑強的決心和毅力。
所有資料全部靠手工抄錄。吳忠禮整日泡在圖書館里查書、抄書,他的手指結(jié)出了老繭。久坐不動,屁股都生了瘡。圖書館中午閉館休息,吳忠禮索性坐在臺階上邊啃干饅頭、邊翻看抄錄資料、邊等待再次開館。
吳忠禮是甘肅省圖書館、甘肅省檔案館的???。
吳忠禮忘我的學習精神感動了甘肅省檔案館的管理員柴孝述。中午閉館時,柴孝述將吳忠禮“反鎖”在檔案館里讓他盡情抄錄。柴孝述感慨不已,曾對吳忠禮說,你這樣有毅力,將來一定會出成果的。
每次到甘肅省圖書館、甘肅省檔案館查抄資料,為了節(jié)約住宿費用,吳忠禮常常住在城外車馬大店。來往路途較遠,為了多抄錄些資料,吳忠禮總是******個來,最后一個走。深受感動的管理員不僅邀請吳忠禮住進他們的單身宿舍,還幫助借出資料供吳忠禮挑燈抄錄。
經(jīng)過艱苦努力,吳忠禮得到一本成書于明朝的北方方志古書——《寧夏志》復印本,該書記錄了元末明初西北的許多重要史料。經(jīng)過5年深入研究,吳忠禮不僅糾正了書中多處差錯,還對書中各種研究成果和新發(fā)現(xiàn)予以注釋,出版了總計30萬字的《寧夏志箋證》,填補了寧夏志史研究領域的空白。
吳忠禮親筆輯錄了很多關(guān)于寧夏的史料。他笑稱自己是半路出家,不拼命、不努力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當初那些讓自己免試進入寧夏社會科學院的伯樂們。
1987年,吳忠禮擔任寧夏地方志編委會副主任兼地方志辦公室主任。1994年-2001年,吳忠禮擔任寧夏社科院副院長。
職務變了,但吳忠禮繼續(xù)鉆研寧夏史志的理想、信念沒變。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吳忠禮還肩負著寧夏區(qū)、市、縣三級新方志和年鑒的學術(shù)指導工作。由吳忠禮擔任顧問兼責任編輯的《固原縣志》《中衛(wèi)縣志》《寧夏水利志》等多部志書均獲全國大獎。
為了讓歷史活起來、動起來,2009年吳忠禮主編的《寧夏歷史圖經(jīng)》(上下兩冊)面世。在表現(xiàn)形式上吳忠禮大膽創(chuàng)新,配發(fā)千余幅圖照,增加人們對寧夏歷史的興趣,讓讀者在喜聞樂見中了解歷史、思考未來。
在繁忙工作之余,吳忠禮曾在報紙開辟連載專欄“大話寧夏”,介紹寧夏的歷史掌故、歷史名人、歷史風物。許多寧夏人看了這個專欄,才得以窺見寧夏的過去,了解寧夏的歷史。
吳忠禮說,編修寧夏史志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如今,77歲的吳忠禮依然筆耕不輟,潛心耕耘。同時,他甘當人梯,努力培養(yǎng)更多研究、記錄寧夏歷史的人才。
吳忠禮說,他唯有繼續(xù)勤勉努力,方能無愧于培養(yǎng)自己成長的寧夏。(魯延宏)
青年吳忠禮和愛人劉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