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宣朝卷目錄》記錄了清光緒和宣統年間的數千名詩人,其中有一位叫吳兆棨(讀音qǐ)。他曾寫過一首《過柘皋》,流傳至今。
《過柘皋》
見說居巢北,年年恨未消。
市場開大賈,戰壘落前潮。
夜火將軍劍,春塵陌路蕭。
高丘時一望, 毅魄付誰招。
這首詩描述了柘皋當年商賈云集的繁榮景象,卻難掩詩人內心的悲憤之情。詩人是在什么時代背景和個人境遇中寫下這首詩的?在此,我們來了解一下詩人的生平。
吳兆棨,字次符,號信甫,1850年生于肥東六家畈,人稱“大五老爺”。清末民初,在肥東六家畈地區,只要一提起大五老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實,大五老爺在家中排第三,按照叔伯兄弟的大排行算老五。吳兆棨小的時候,族人無論男女老少,均稱他為“少爺”。因為他的出身顯赫,隸屬六家畈首位進士吳鎰一支;他的高祖是靠經商起家,家財萬貫,被授光祿大夫的吳鐘;曾祖是資政大夫吳之泉;祖父是資政大夫、族領吳璠;父親是淮軍華字營的統領、資政大夫、族領吳毓芬。上述幾位在六家畈,全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那年,吳兆棨三歲。父親吳毓芬棄文從武,在六家畈組織團練,抵抗太平軍的進攻。吳兆棨的母親很支持丈夫的行為,甚至把自己漂亮的首飾捐出來充資。吳兆棨的母親原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聰明能干。看到兵荒馬亂,良田荒廢,她預計次年會鬧饑荒,便提前儲備上千斤紅薯。果然,第二年大饑荒降臨。母親把家中的大米讓給婆婆吃,自己和眾人一起吃紅薯泥。這一幕在少爺吳兆棨的小腦袋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吳兆棨十二歲時,淮軍成立,父親和四叔吳毓蘭在肥西跟隨李鴻章南下,組建了華字營(吳毓芬,字吳伯華,故名“華字營“)。比吳兆棨年長八歲的哥哥吳兆楣也隨父從軍,家中留守的皆是老弱婦孺。為了解決蔬菜短缺問題,母親拖著病弱的身體,親自帶領小婢開荒種地,少爺吳兆棨也拿起小鋤頭,跟著一起干活。1863年冬,母親終因勞累過度,撒手人寰。臨終前,拉著吳兆棨的手,萬般不舍,反復叮嚀他要遵從朱子的治家格言,頂起門戶。
1866年,太平軍被平定。為照顧家人,吳毓芬退出華字營統領位置,讓位與弟弟吳毓蘭,自己返鄉,成了六家畈族長。時年16歲的吳兆棨,深受書香門弟之熏陶,擅詩文,勤習武,英俊非凡,意氣風發。到了適婚年齡,由父親做主,娶了刑部廣西司員外郎、進士高傳循之女。族人口中的少爺稱呼,變成了“大五老爺”。
明清兩朝的仕途之路除了科舉外,另一條就是進入國子監(朝廷官辦的最高學府) 成為貢生或監生,其中拔貢最受朝野重視,每十二年選拔一次,號稱“六貢之首”。拔貢對考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之高,近乎苛刻,不僅要考文章、書法、品行等,還要考查家世和考生的相貌儀表,缺一不可。1885年,三十五歲的吳兆棨順利通過乙酉科考試,在嚴苛的考核中脫穎而出,成為拔貢生,和同知銜候選隸州州判。
1891年,父親吳毓芬病逝。哥哥吳兆楣募資修建了六家畈吳氏振湖塔,還督建了中廟昭忠祠。之后,赴江蘇任職,后來辭官定居外鄉,置辦了房屋和田舍,過上了回歸自然的田園生活,直至病逝。
這樣,吳兆棨在家鄉就順理成章接過了族長一職。在封建社會,族長是宗族內部的最高領導者,擁有很大的權力。六家畈宗祠制定了嚴格的族法家規,對那些嚴重危害宗族利益和名聲的族人,經族領商議后,可以勒令遷走、從譜牒除名,甚至可以直接處死。
六家畈歷來重視教育,為了使族中寒門子弟能免費上學,集資實現了義學。義學定期舉辦會試,為莘莘學子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1902年,作為族長的吳兆棨在會試中擔任主試官。沒想到,宗族內一位二十來歲的年輕后生對他提出了挑戰。這位后生便是日后成為民國中將的吳中英。
吳中英自幼家境貧寒,卻才思敏捷,用功好學,在以往的考核中總是名列前茅,常以“中華英杰”自勵,深得養正小學老師,前清舉人吳孟貞的賞識。這次考核拿到題目后,年輕氣盛的吳中英在應試的詩文中略有微詞,把平日里對大五老爺素以門第自高的不滿表露了幾分,這讓大五老爺深感不快,對其嚴加訓斥。吳中英不服,這一老一少便在祠堂內激烈地爭辯起來。大五老爺一怒之下,踢了年輕后生一腳。這一腳的后果很嚴重,在血氣方剛的吳中英看來,簡直就是奇恥大辱,強烈的自尊心使得他憤然離鄉北上。后來,他由在段祺瑞家擔任家庭教師的吳孟貞推薦,成就了一番事業。就這樣,大五老爺的一腳踢出了一位民國中將——吳中英。
1909年春,六家畈第十次修譜,吳兆棨和秀才吳鳳標擔任總纂修。因為早在1880年第九次續修家譜,其父吳毓芬擔任主修時,吳兆棨曾和兩個堂兄弟吳兆樞和吳鼎榮擔任過協修??墒沁@次修譜的社會局勢卻與第九次大不相同。第十次修譜(1909年春)正值清王朝風雨飄搖之際,人心浮動,原本只需一兩年時間就能完成的修譜,卻斷斷續續花了整整五年。開修時尚在清宣統元年,結束時已然是民國三年(1914年)了。
大清的滅亡對權貴們的打擊巨大,一切重新洗牌。讓吳兆棨無法釋懷的是,父輩們拼著性命保衛的大清王朝,竟然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灰飛煙滅。作為一名大清的遺老,他痛心又無奈,但是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促使他堅持把家譜修好,因為他已經意識到這是他為族人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修譜結束后,吳兆棨把族長一職交給了吳鳳標,自己義無反顧地離開了六家畈。
1918年,身為國軍中將的吳中英回到家鄉,和二弟吳中流一起,在六家畈創立了“廬陽湖濱初級中學”。
在清末社會動蕩之時,吳氏族人人心浮動。雖然光緒年間已經明文規定嚴禁開設煙館,但當族中有威望的老人相繼去世后,嚴格的家規已形同虛設,族人已不將族長放在眼里。大家族里抽鴉片行為甚至是被提倡的,因為借此可以拴住少爺們的心,臥在自家的煙榻上吞云吐霧,至少比在外惹是生非引起命案要省心。
吳兆棨離開六家畈后,去了巢縣北鄉隱居。當他經過繁華的巢縣首鎮柘皋時,想起了大清的滅亡,不由憤恨交織,耿耿于懷,寫下了本文開篇提到的那首《過柘皋》。
在巢北,吳兆棨挑了一處山清水秀之地隱居下來。一夜春雨過后,粉紅色的杏花漫山遍野綻放。他心情舒坦了很多,寫下了一首《山莊晚眺》:
雨后青山隔岸斜,夕陽到處杏初花。
數椽茅屋誰添得?不是詩家也畫家。
春季里,隱居的日子過得庸懶。吳兆棨每天睡到日頭高照,方才起床。無所事事,對窗看竹林和松柏。帶來的寶劍落上了灰塵,桌上擺滿了書籍。他又寫了一首《閉關》自我解嘲:“看劍心猶壯,攤書意轉慵”。傍晚時分,他常獨自一人持杖緩行,望西嶺滿天彩霞,花開花落。春去冬來。冬夜里,孤燈獨影,心跡無人訴說。他默坐、冥想、參悟……。窗外下了一夜大雪,看著這厚厚的雪景,他發出了“世上的事真是多難,幸而我的生命有限”的感慨。
吳兆棨曾一度是六家畈最富裕的人,富甲天下。然而,時過境遷,千金散去。隱居的歲月,酒和莊子成了他******的兩個朋友,他用酒精麻痹自己,從莊子的書中找到釋懷的理由。他沒有任何收入來源,高傲的他也不愿意求人,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幾年下來,坐吃山空,家徒四壁。1921年的大年初一,古稀之年的他,寫下了一首《書悶》:
拼棄人間世,吾生敢厭貧;
太空原漠漠,小劫自陳陳。
此日黃封酒,誰家墨網巾,
老懷無可語,惆悵對良辰。
在詩中,吳兆棨表達了對人世的失望對貧窮的厭棄,對凄涼晚景的無可奈何。《書悶》是他有跡可查的最后一首詩。
1922年(壬戌年),窮困潦倒的大五老爺萬念俱灰,飲藥自盡。年七十有二。著作有《寓生居詩集》。他的數首詩被收錄在《皖雅初集》?!豆庑砟夸洝穼⑺袨榍宄咔г娙酥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