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祐公碑記》之宗譜探討
宗譜或稱家譜,是一個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事項的記載。由于歷史上的戰亂和社會動蕩,起始的記錄或版本難免缺失,甚至失傳。又限于從前刻版印刷技術的落后,記年方法的不直觀,以至我們今天看到的宗譜有一些內容難免不清楚或者有錯誤。以下就祐公宗譜的幾點思考提出來探討和向大家請教。
1. 笫一世至第四世的生卒年。
按譜傳記載:
******世祐公,生于乾符丙申年二月初五日,卒于建隆壬戌年。(即公元876~962年。我在《祐公碑記》之探討一文中,錯寫為公元871~961年。)
第二世茂高公,生于天慶癸亥年正月十五日,終于建中辛丑年十月初五日。(本人認為宗譜印刷時,把"天復癸亥年"誤刻為"天慶癸亥年","建隆辛酉年"誤刻為"建中辛丑年",即公元903~961年。)
第三世仁遇公,自幼失怙,生于元祐丁亥年十二月廿四日,壽八旬有九。(本人認為"元祐丁卯年"誤刻為"元祐丁亥年",即公元1087~1176年。)
第四世君聘公,兄君德公、君俸公、君肅公、弟君翰公,生于宋紹興庚辰年,宋開禧乙丑科進士,官至容州節度使,卒于淳祐乙申年。(即公元1160~1248年。)
分析一下可以發現,第三世的生年(公元1087年)比第二世的卒年(公元961年)晚了126年,這顯然不合理。是不是可以這么說,在后來的修譜過程中,因為初始譜內容的遺失,在本宗譜記載的第二世和第四之間其實漏記了世系。另外,《祐公碑記》的落款是"皇宋熙寧三年仲冬月之吉,四世孫君肅敬撰并立"。宋熙寧三年是公元1070年,比較君聘公生于1160年,也就是說君肅公、君聘公的出生時間可能相差100多年,這也是不合理的。不過宗譜中從君聘公開始,以后的世系記載很清楚,就沒有發現年代不合理的情況。宗譜中記載的第四世君聘公有兄弟五人,但卻沒有君德公、君俸公、君肅公、君翰公的世系和譜傳內容,所以沒有辦法進一步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兄弟出生年代不相配的情況。小結一下,也就是說宗譜中從公元1070年至1160年間這90年的世系記錄缺乏足夠的銜接。
在常山縣志中,有一段常山同門(九都街一帶)自公元1046~1106年間吳氏一門六進士的佳話。我查閱了我們宗譜中的附圖,其中標注的祐公居住地常山洞門就在九都銜一帶,也就是說常山縣志中的"同門"就是我們宗譜中的"洞門"。另外,筆者也看到網上有些文章把祐公晚年居住地寫成"桐門"。
時至今日,常山九都街也僅僅是個小鄉村,可想而知,在公元1070~1160年間,洞門也就是個小村落,那么當時該小村落中的吳氏會不會是同一個大家族呢?(依我看,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是,那么祐公家與六進士吳瑊、吳濤、吳亮、吳明、吳沆、吳孟芳他們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希望以后能看到有相關的歷史記載出現,以便填補和充實我們宗譜中這段時期的世系記載。
2. 宗譜統字派。
根深枝茂,源遠流長,高明悠久,日熾雨昌,棠棣并秀,蘭桂齊芳,報功崇德,春禴秋嘗。
又題
雨走水車,鳥言山木,火心土力,文頁貝玉,草見金馬,手方絲竹。
前部分的八句,意義比較好解釋,就不細說了。而后面的六句,不知為何寫得如此含蓄。本人試著翻譯如下,望大家指正。
依據漢字百科,以我的理解,這其中:
"雨"含義為"密集","走"為"移動、運行","水車"有"戰船"的意思,那么"雨走水車"可譯為"密集行駛的戰船"。
"鳥言"也就是"鳥鳴","山木"指山林樹木",那么"鳥言山木"可譯為"百鳥和鳴的山林樹木"。
"土力"意思是"肥沃的土地","火"這里指"軍隊",因為古時軍事組織十人為一火,"心"有"謀劃"的含義,那么"火心土力"可譯為"軍隊謀劃著肥沃的土地"。
"貝玉"指"珍寶財物",文是"錢"的數量單位,如十文錢,"頁"有"頭"的意思,那么"文頁貝玉"可譯為"錢財珍寶極多"。
"金馬"指"朝庭或翰林","草"為一種書寫體,這里指"文章","見"意思為"出現",那么"草見金馬"可譯為"在翰林院撰寫文章",意指在朝庭為官。
"絲竹"是古時樂器,這里指"音樂","手"身體的一部分,"方"有"周圍"的意思,"手方"指身處的周圍,那么"手方絲竹"就是周身處在音樂歌舞的環境之中。
到此,比較清楚了,總結起來就是,
雨走水車,鳥言山木,火心土力,文頁貝玉,草見金馬,手方絲竹。
其意含是祖先寄希望于子孫后代,統領著數量眾多的戰船/戰車,去開拓和擁有廣闊的山林沃土,積聚無數的錢財珍寶,為國家效力,過著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
3. 地方志的相關記載。
欽定四庫全書之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五,有以下文字"吳佑孚常山縣志字齡交繞州人進士清泰一年(另一版本寫成常山縣志宇齡交饒州人進士清泰二年)守衢州解印綬居常山之紹德鄉晉天福五年復起守汀州周廣順三年仕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八世孫嘉進為江山教諭遷居松峰"。
本人認為,這兩個版本的浙江通志,編印時缺少認真校對,比如,"字"誤印為"宇","饒"誤印為"繞",以及一個版本"清泰一年",另一個版本"清泰二年"。所以,也把早期刻版文獻中的"系"誤寫為"孚",以至造成人名錯誤。原文加上標點符號,正確的文字應該是"吳佑,系常山縣志字齡交,饒州人,進士。清泰一年守衢州 …"。"系常山縣志字齡交"通俗地說為"是常山縣志的(字)齡交"。"佑"與"祐"以前通用,因此,有些文獻寫成"佑",而有些寫成"祐",不足為怪。該通志中的吳佑也就是我們宗譜中的吳祐。這從公的字,齡交,以及其簡介內容可以認定。
浙江通志中記載祐公曾辭免官職而居常山紹德鄉,以及在后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又復出,去守汀州。而我們宗譜只有祐公七十多歲從福州辭官后回衢州,選定居住在常山洞門的記載,沒有提到守汀州之事。另外,我們宗譜可能由于只記錄君聘公的后裔,而江山教諭嘉進公不屬此世系,所以譜中第八世孫中也沒有他的名字。
4. 《吳越備史》這樣的史記書籍中,為什么沒有具名祐公的相關記載。
從《祐公碑記》碑文以及譜傳中可以看到,祐公和他的弟弟祿公(字齡昌),以及后裔在吳越國藩屬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的幾十年里,一直保衛疆土,屢立功績,獲得了多個官位、榮譽和誥封。從官拜刺史、節度使、兵部尚書,到封上柱國等。按理說這個級別的人物,在官方記事文獻中應該夠格留下英名、事跡的,但是為什么偏偏至今就還沒有查閱到呢?本人認為這主要與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和動蕩有關,當時的歷史事件變化太快、太多,許多事件根本沒人來記載或來不及記載,以及就算有記載,也很容易被丟失或遺失。另一方面,可能與吳越國上層的政治事件有關。比如說,吳越王錢俶的舅舅吳延福、吳延爽、吳延遇等五兄弟在公元948~960年間也是飛黃騰達,朝中重臣,位居要職的,但由于與錢俶正妻勢力的權斗中失敗,因而所謂的"王舅黨"被以謀叛罪被清除。盡管他們留下了性命,但也均被削職除名,流放外州安置。這同時也導致了他們以前的相關任職和事跡被后世史書忽略不予記載了。象吳延遇也曾任過衢州刺史,但在《吳越備史》中沒有任何提及。
說到這,大家可能明白我想提出一個看法,那就是祐公及其家人會不會也被這個吳越國大事件涉及,也因此導致他們在以后的史記文獻中失去了應有的蹤影呢?另一問題是,如果是被涉及了,那么祐公與吳越國恭懿王后吳漢月家族是一種什么關聯呢?期待有更多的恭懿王后家族和祐公家族的歷史記載被發現,幫助解開我們這宗吳氏的宗源之迷。本人之所以對這一關聯很感興趣,探究迷底,那是因為我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說起我們吳氏家有******,名曰"女嫁皇家男作相"。
吳武
2019年4月2日
上一篇:《祐公碑記》之探討
下一篇:《祐公碑記》之籍貫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