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祐公碑記》之探討
始祖吳祐(公元871~961年),后唐及吳越國時期的人物。他生平家譜中有較清楚的記載,但是與目前已知的吳氏源流似乎搭不上明確和直接的關聯。為此,本人多年來一直在查詢。讓我從其碑記說起吧。該碑于宋朝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由祐公的玄孫立于祐公所建立的佛教廟宇中,目前該廟尚在。碑文如下:
公諱祐字齡交當唐之未世兵戈騷擾盜賊烽起時年十余卓有成見又博學能文器量宏達迨至后唐同光三年莊宗沉緬色畋歌舞之樂朝政荒頹兩河流徙賦調不給軍士幾踣乃預借明年租稅民大愁苦哭泣道路相望公曰此豈可以無一言乎乃以明經對策剴切擢進士第明宗時安重晦用事從使入吳吳越王問天下病故對曰人主為蒼生立命且昔人有言國無小小能事大國乃寬留詢數月大異之清泰元年為三衢刺吏明年丙申拜武威節度使又丙午遣兵至福州明年丁未由閩歸衢年已七十余矣懇詞求致仕卜居 (以下省略)
我的譯文如下:
祐公字齡交,處在戰亂和盜賊紛然并起的唐朝末期。雖然只有十幾歲,但是對事情卻已經有了自已非常獨特的見解,并且學識淵博,善于撰寫文章,才識宏大豁達。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莊宗(后唐皇帝李存勖)沉迷于女色,追求歌舞樂趣,朝政昏庸衰敗,兩河(指當時的河南河北兩道)隨處可見無處安身,到處流浪的人。國家賦稅不足,供給缺乏,軍隊幾乎到了難以維持生計的地步。于是官府向民間預先借支各種賦稅(即稱預借)。道路上隨處可見十分凄慘和怨恨的國人,來來往往接連不斷。面對這種情形,祐公說:怎么可以沒有人說一句話呢?于是在明經(唐朝取仕的考試內容)和對策(取仕考試的一種形式)中,切中事理,因而中進士。明宗(后唐皇帝李嗣源)時期,安重晦當權執政(當時的后唐樞密使,朝庭的大小事都由他斟酌決斷,權勢極大,震動天下)。(公元929年)祐公跟隨(烏昭遇、韓玫)出使到吳越國。國王詢問當時天下疾苦的原因,祐公回答說:一國之主為百姓修身養性以奉天命,過去有人說過國家不論大小,小國也能夠做大事情。國王于是請他留住下來,征聽他的治國良策。幾個月下來變化很大。清泰元年(公元934年)被任命為三衢(現在的浙江衢州,范圍包括現在的新安、龍游、常山、江山4個縣/市)刺史(州的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明宗丙申年(公元936年)官拜武威節度使(目前有些文章對該官職寫為威武節度使或威武軍節度使。威武軍是唐朝藩鎮名之一,范圍包括福、泉、汀、建、漳5個州。當時閩國,以及吳越國都屬于后唐的藩屬國。掌管藩鎮財政、軍政大權的最高行政長官為節度使)。丙午年(公元946年)領兵到福州,其軍隊參與從南唐手中奪下福州。明宗丁未年(公元947年)由福州返回衢州。祐公時年七十多歲,于是真誠地向朝庭請求辭官,并選擇地方居住。
針對碑文,本人有以下幾點提出來探討和向大家請教。
1.祐公中進士時間應該是同光四年(公元926年)。
從碑文中可了解到,樞密使安重晦曾委派祐公跟隨出使吳越國,筆者查證主使為烏昭遇,副使韓玫。本人推測祐公或許是安重晦門下,或者是出仕時與安重晦有交集因而被他使用。而安重晦則是從公元926年因為明宗李嗣源登基才開始當權執政的。同時,這一年(公元926年)也是同光年號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說在該年他倆因科舉取仕而相識。另外,依據文獻記載,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進士科只選中4名進士,祐公不在其列。至于其他科目是否另有登科進士的人,筆者沒有看到有官方文獻記載。僅有民間或私人家譜記錄胡昌翼在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以明經科第二名中進士,即"明經胡"故事的來歷。
2.出任衢州刺史和官拜武威節度使的歷史背景。
當時閩象吳越一樣是后唐的藩屬國,但是在后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武威節度使王延鈞卻自已稱帝立國"大閩",改年號"龍啟"。并且,王延鈞在公元935年十月十九日被其子王繼鵬殺害。那個時候后唐的情況又是怎么樣呢?公元933年十一月明宗李嗣源去世,李從厚即皇帝位,而李從珂起兵造反。公元934年三月六日李從珂被立為皇帝。政局穩定后,新登基的皇帝立即(于公元934年)委任大臣去守衛可能被相鄰國擾亂的邊遠地區是常理之中的。并且在原節度使王延鈞死后于公元936年委任與閩國交界處的刺史為新的節度使也是上佳方案。因為此時不合適也不可能再在已反叛的閩國內信任其他人了。有了地理位置與閩國相接的新武威節度使,可以為日后收復閩地作好準備。另外,本人查閱資料文章時發現,對該節度使名稱,就算對同個人同件事的記載,有時寫成武威節度使,有時寫成威武節度使,或威武軍節度使。威武軍是后唐時期的一個藩鎮名,管轄福、泉、汀、建、漳5個州。掌管藩鎮財政、軍政大權的最高行政長官為節度使。王延翰在公元926年三月為首任威武軍節度使,被殺后,王延鈞在公元927年五月被委任此職,直到公元935年十月十九日死亡。祐公自公元936年官拜此職直到947年辭官退休。公元947年接著至公元950年此職由吳程擔任,吳程當時為吳越國丞相。筆者目前還沒有查到記載,可以確定吳程與祐公家族有什么關聯。另一方面,也有文獻記錄到公元946年李仁達(或叫李儒赟)為威武軍節度使,但是深入查證可以弄清楚,他的這個節度使是由南唐占領福州時對他的任命,因此與后唐委任的同名節度使同時存在就不奇怪了。小結一下可以這么說,王延翰、王延鈞、祐公的武威節度使是后唐委任的,李仁達的卻是南唐任命的。而其后的吳程是由吳越國委任的,因為公元947年后唐滅亡了。
3.領兵參與奪取福州。
公元944年,閩國連重遇、朱文進弒殺其君王延羲,朱文進自立為君。王氏兄弟互相征伐,連年用兵,導致閩國大亂。南唐乘機派兵攻打建州,隨后也占領福州。其間閩國向吳越國求援。吳越王錢弘佐多次派兵前往福州,最后占領了福州。文獻記載,吳越軍隊一個多月就抵達了福州,遠比當初出兵建州救王延政時迅速。筆者推測,其陸路軍隊就是祐公統領的將士,從吳越國最靠近福州的衢州轄地出發的,路途較其他地方去福州近。吳越國軍隊在公元947年占領福州后,吳仁達投向吳越國,且到了杭州見吳越王,后回到福州又想反叛重投南唐,結果被福州守將鮑修讓斬殺。由此可見,當時福州情形十分復雜。祐公時年已七十多歲,于是提出辭官回衢州。接著,吳越王委任當時丞相吳程為威武軍節度使管理福州等地,也說明鞏固新疆土之難度和重要。
4.祐公袓上的家族探尋。
從家譜中可以讀到祐公的其他職銜和榮譽,比如御史中丞,上柱國,獲吳越國忠懿王錢俶贈墓額敕葬,妻封衛國夫人等,以及他的兩個弟弟祿公(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任兵部尚書)和祺公。但是,沒有任何祐公祖上的家族文字說明。家譜中祐公像附有宋代大學士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拜題的贊曰,可見******次修譜不遲于1052年。而祐公碑記落款為皇宋熙甯三年仲冬月(公元1070年)。筆者認為該碑有可能為慶祝祐公誕辰一百年而立。不過我還想說的是,這些事件離祐公在世不超過100年,對祐公祖上家族情況應該知曉,但是卻為何沒有只字入譜呢?祐公十幾歲就知書達理、博學有成見、能文且有宏大胸懷,說明受到很好的教育,那可不可以推測是出身在大戶人家或者是名門望族呢?碑文也指出祐公中進士后第三年隨使到吳越國,筆者認為祐公當時的父母家居住地可能在后唐都城洛陽。不過祐公辭官后為什么沒有回到故鄉養老而是選擇衢州的一個地方居住呢?家譜中也記載祐公建了佛教廟宇,可知他敬佛十分虔誠。
網上有簡短文字介紹祐公時,稱為鄱陽人。我把這些文字與家譜對照,其它內容都一樣,就是我們的家譜中沒查到有這個說法。
暫時寫到此,衷心聁望大家能夠給我提供更多的資料或線索。不勝感激。
吳武
2019年3月22日
上一篇:修譜注意事項
下一篇:《祐公碑記》之宗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