豸嶺的獅子燈
舊時樅陽東鄉,春節期間舞燈盛行,如龍燈、河蚌燈、采茶燈、獅子燈等,不少村莊都竭力打造出一種像模像樣的“燈”來,以增添節日的氣氛,競相媲美,其中最常見的獅子燈以豸嶺吳姓宗族的最為著名。豸嶺吳氏世代住居于竹子湖畔的豸嶺頭,衍生至周邊附近的一些村莊,史稱“豸嶺吳”。千百年來,率性果敢、不屈不撓的豸嶺吳姓兒女,以勤勞智慧的稟賦創造了豐厚的物質財富和燦爛的精神文明,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其春節期間必備的“舞獅子燈”獨具一幟,至今還被人繪聲繪色地津津樂道著。
豸嶺的獅子燈寓娛樂和健身為一體,融武術、雜技和民俗文化于一爐,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咚咚咚哐,咚咚咚哐”,每每隨著一陣激越喧天的鑼鼓聲,一隊舞燈的人馬趁著夜色閃亮開路,當“獅子”進入異地的村莊,就被引領到一塊早已預備好的空曠場地之中開始表演。一只披紅戴彩的威猛的“獅子”尾隨著手執燈球的領獅者,在一聲聲吆喝的指令下,在場地******時而跌撲、翻滾,時而跳躍、搔癢,一時間簇擁而至的觀燈者人頭攢動、水泄不通。為了避免人流擁擠侵占了“獅子”表演的場地,每每有一兩個揮動“火琉球”者,在場地的四周不斷旋轉走動,兩只紅光耀眼、爆裂響亮的“火琉球”被栓在一根繩索的兩端,繩索的中間部分被揮球者一會兒緊扣在雙手中,一會兒又銜在嘴里,兩只“火琉球”在空中精靈一般翻騰跳躍,令觀燈者望而生畏、避而遠之。等到場地完全開闊起來,隨著領獅人一聲指令的吆喝,獅子在場地******按照嚴謹的傳統套路,做出“鯉魚飄灘”、“鴨子浮水”、“蛤蟆跳坎”、“四肢滾球”等動作。接著,待獅子蹬踞一隅默然不動時,領獅人則將燈球放在場地******,便開始耍弄起一套套“當家拳”來,除了基本的“獅子門”,還有“小武虎”“小飛虎”“武松奪嶺”“八仙過?!钡龋际峭绞值娜g套路。再后來,舞燈的隊伍中會另外閃現出幾個精壯小伙子,亮出隨身攜帶的器械,如單刀、鐵尺、梭鏢之類,嫻熟自如的表演起來。這時觀燈的人群中不時發出驚嘆的喝彩聲,助興慶賀的爆竹聲也一鞭接一鞭地開始燃放起來了。
當觀燈的人們熱情被點燃,期待被放大后,豸嶺的獅子燈將開始表演拿手的絕活――“獅子望長江”。這是一種高難度的表演,高臺由許多張方木桌壘疊而成。疊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以一張桌子為底疊得上下一樣大的“一炷香”式,另一種是上小下大的“寶塔型”,這是最常見的。寶塔的高度不一,最高可達到8米,所用方木桌共一百零八張,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每一層方桌與方桌之間都保留了巷弄般的空隙。方桌數量不同擺法設置就不同,為了設計出******擺置方法,人們會預先用麻將牌進行模擬、斟酌。層層壘疊的方木桌難免晃蕩不穩,因此在表演時每一只桌腳都安排專人扶持把握,他們為了桌腳的穩固,出燈之前都要從家里帶來一只“草把子”別在腰間,以便即時派上用場?!蔼{子”的表演會由下而上,除了進行一層高過一層地向上攀越,還要在“巷弄”里來回自由的不斷穿梭,并作出各種搖頭擺尾之類的動作來。所以為了確保這一表演的安全完美,通常相互配合表演的“燈頭”“燈尾”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能人,舞“燈尾”者必須個矮壯實有臂力,舞“燈頭”者則******是瘦輕機靈,因為有時“燈頭”在攀越每一層高臺時,幾乎都是依靠“燈尾”的托舉之力。這種世代傳承的表演方式并無保險措施,表演者停留最上面一層不到3米見方的高臺平面上,想要表演成功,不僅要有膽量,還要憑智慧、靠機敏,同時需要“燈頭”“燈尾”之間的密切配合,還有著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生命的敬畏。俗話說,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這種高臺表演也難免馬失前蹄之事,只是由于通常的寶塔型高臺是斜坡狀,再加上舞燈者的身手敏捷,一般也沒有多大的危險。據過來人介紹,新中國解放之初,豸嶺獅子燈受邀前往湖東縣城(湯溝)參演,當“獅子”在最上面一層高臺表演時,由于不慎失腳,“燈頭”“燈尾”一溜煙從上層順著斜坡滾落到地面,有趣的是,當時在場的領燈人反應敏捷,竟迅速對著手里的廣播筒高聲喊道:剛才所表演的式子是“老鷹叼雞”,大家不要驚慌,不要誤會!這一有驚無險的失誤,不但在普通的外行人面前沒有露陷,反而更為豸嶺的獅子燈贏得了極大的傳奇性口碑,成了豸嶺吳氏百姓日后反復笑談的資料。
豸嶺的獅子燈若是在春節期間受邀演出,每到一處除了展示不凡的身手才藝,還會傳播一些耐人尋味的民俗文化,譬如每當一場酣暢淋漓的獅子燈表演結束,隊伍中會出現幾個敬獻“恭賀詞”的人,一般三人,一人一句,出口都是吉利的話,什么“銅鑼皮鼓響叮當,獅燈今日來貴方,賀得貴村人興旺,榮華富貴萬年長?!笔裁础蔼{子燈兒來貴方,男女老少喜洋洋,慶賀新年行好運,一年四季都平安?!钡鹊?。這一別開生面文雅的節目,作為整場獅子燈表演的尾聲,帶給觀眾更多的精神上的慰藉,有著余音繞梁的十足況味,為燈班子的離去增添了幾分難分難舍的魅力。
當然,在東鄉各個村落家族與豸嶺吳氏并存的舞燈班子比比皆是,只是其中高下有別、良莠不齊。一些舞燈班子的成立不只是為了自娛自樂或強身健體,而是趁著春節的大好時機企圖外出賺一點“外快”。因為“送燈”就如拜年,在帶去了歡樂、喜氣與吉祥的同時,“接燈者”自會禮尚往來,奉上一份大小不一的“紅包”。所以送燈班子每到一個村莊,為了收到更多的紅包,總希望演出場子多多益善,必然希望挨家挨戶的表演。為了取得對方樂意的歡迎,送燈班子在出燈演出之前,都要安排有頭臉、有身份的人早早送去一份“燈帖子”,此所謂“不看舞燈的,就看送帖子的”。受此利益驅動,這些舞燈班子中不乏濫竽充數、質量平庸者,俗稱“草把燈”。豸嶺吳氏的燈班子則特殊:他們接受對方誠意的邀請才去演出,一般不主動送“燈帖子”;他們不挨家挨戶的串演,只在空曠的場地中集中隆重的展示;他們專為對方送去喜氣,賺一個彩頭,以增進情誼,充其量也只會喝下一盞敬獻來的茶水;他們也為展示自身風采,為本家族的功夫才藝做一回廣告,讓人眼界大開、心悅誠服。因此豸嶺吳氏獨具特色的表演與卓然不群的做派,讓那些難登大雅之堂的“草把燈”大失顏面,所受歡迎的指數大打折扣。因此豸嶺吳氏的燈班子在受到敵對嫉恨之余,還難免隨時遭遇不測的尷尬或危險。因此豸嶺舞燈班子每每外出表演時,既要力爭表演成功出色,又要預防被人“轟場子”,外出舞燈就要準備“打架”,燈班子里必定配備一些身手不凡的人,帶上各種單刀、鐵尺之類的器械,既能即時展示功夫才藝,又為了震懾對手、應付對手,做到有備無患。這輝煌與榮耀背后摻和的灰暗色調,掌聲與笑語里面夾雜的不和諧音符,至今還刻印在老一輩人的記憶里,雖經過時間的沖洗,卻同樣是那般厚重與溫暖。一次次狂風巨浪使水手的能耐得到了檢驗和鍛煉,而舞燈演出帶來的矛盾沖突促進了豸嶺吳氏的“當家拳”的不斷提高和代代傳承。況且這關乎信仰、關乎文化、關乎心靈、關乎生死歌哭與愛恨情仇的存在,是一幅幅漸行漸遠的時代剪影,承載著一方區域一代代人真實鮮活的記憶。
記憶不滅。豸嶺的獅子燈不滅,如同整個東鄉武術。她是一抹獨具風情的靚麗風景,一道獨特的文化盛宴,猶如一張鮮活靚麗的名片,成為一個家族或一方區域的精神圖騰。
上一篇:吳廷瑜西南平叛記 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