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元和八年(813),刺史(當時的地方官)孟簡來到吳地,看到泰伯瀆的作用顯得日益重要,富饒的東鄉農業灌溉排澇少不了泰伯瀆,繁忙的運輸任務也少不了泰伯瀆,河道卻不寬不深,年久失修,不堪重負,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就籌措資金,動員百姓將泰伯瀆進行了疏浚、拓寬,竣工后面貌煥然一新。
這本是一件好事,也是地方官應該做的。可孟簡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卻鬼迷心竅,利用手中的權力沽名釣譽,意在揚名于后世,公然把疏浚拓寬后的泰伯瀆改稱為“孟瀆”,把功勞全記在他個人的頭上,并在“分龍口”(今茅塘橋東首)樹了塊“孟瀆”大木牌,引起民眾不滿,議論紛紛,替泰伯打抱不平。但孟簡在臺上,胳膊扭不過大腿,當時大家不好公開反對。
古皇山(今鴻山)前有座“衍慶觀”(原“吳行宮”),當家和尚是隱鴻長老。據傳,隱鴻原是唐代名將,貞元三年(787)征鳳翔時被奸臣所害,解除兵權后,隱居該觀。他獲悉孟簡篡改“伯瀆”為“孟瀆”,火冒三丈,拿出當年名將性格的威風和智慧,帶領子弟到伯瀆河岸種了許多柏樹,他還親手把觀內一顆翠柏,移植在“三讓子橋”(小石橋,后改名“三娘子橋”)河北,靠近“榮家橋”三角浜上。該浜形似一張弩弓,這棵翠柏猶如一支利箭,正好射向分龍口“孟瀆”木牌。這一舉動,大快人心,引起眾鄉民的共鳴!大家知道柏樹是泰伯的象征,故心照不宣,紛紛響應隱鴻長老,在伯瀆河兩岸種植了無數棵柏樹。這下可把地方官急壞了,惶惶不可終日,害怕上級怪罪,丟了烏紗帽,遂立即派衙役將種植在河岸上的柏樹全都砍掉。當最后砍到翠柏時,隱鴻長老帶著武僧趕到,衙役一看,嚇得屁滾尿流,見勢不妙就溜之大吉。可是這棵翠柏的枝頭已被砍掉,成了“光頭”。據傳,孟簡在唐長慶三年(823)春亡故時,這棵無枝而久久不死不活的翠柏竟長出新枝,呈現出一派蓬勃生機,形似江南萬家始祖泰伯屹立在“伯瀆”港上。不知道這事是不是巧合,但遠近無數鄉民紛紛到古柏前來焚香叩拜,認為這是泰伯顯靈所致,這一舉動實非鄉民愚昧無知,完全是出于江南人民對泰伯的無限熱愛和敬仰!同時,分龍口的一塊“孟瀆”木牌也被當地鄉民砸掉,一把火燒了,還歷史真面貌,仍然沿用泰伯瀆的原名。
傳說,百年之后,吳地百姓只知泰伯瀆,而不知有孟瀆,由此可見先民對吳泰伯的感情多么深厚,泰伯的功績在人民群眾中的深遠影響。正如《梅里志》所說:“民間有口,但云伯瀆,不聞孟瀆也”。
這可稱得上泰伯瀆歷史上動人的―個有趣插曲。
(網站注:文中插圖 略)
原載于
《古吳風云人物志》 香港文物出版社 2011/6
《回眸古吳》(下) 文匯出版社 2013/1
《回眸古吳》(修訂本) 文匯出版社 2014/10
上一篇:吳蜀豐的《重慶廚王》
下一篇:《亂世英雄之足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