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先賢吳復古與蘇軾的友情
□ 謝惠如
潮陽金溝村復古橋系蘇東坡命名并書橋名
吳復古,字子野,號遠游,古邑揭陽蓬州人(今汕頭市),潮州前七賢之一。他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從小恬靜而豪放,任俠好義,創建揭陽桃山都的南潮鄉(今屬揭東縣h臺鎮)。
吳復古先生舉孝廉出身,其父吳宗統官拜翰林侍講,與蘇軾為友。他本可蔭其父侍講之職,可是他偏偏讓給庶兄吳慈翁,使之授國子監教授。
吳氏以其才華橫溢,神宗帝年間被授為皇家教授。他為人剛正不阿,藐視權貴,贏得其時德高望重、政績蜚然的元老韓琦、司馬光的器重。與之為友的蘇東坡賞識其才華,其弟蘇轍、子蘇過也與其交誼甚厚,可謂父交子往,成為士林美談。
吳氏治學嚴謹,精通經典,堪稱滿腹經綸,雄才畢露。但他對官場的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營蠅狗茍很厭惡。故而,他無意仕途,司職不久,便以孝養雙親為辭,奏請歸林。致仕之時,神宗皇帝召見他,知他性喜游賞名山大川,賜號“遠游先生”。吳氏謝恩,兩袖清風離開京畿,成了布衣之士。
吳氏回鄉之后,四處游覽,尋找棲身之地。發現潮陽西境的麻田山,青山不墨卻似畫,層峰疊翠,細泉流悠,山前翠竹千竿立,嶺東景物四時新,乃棲身勝地,遂棄塵俗,結茅為家。
先生歸隱麻田山(潮陽直浦都京溝嶺,又名金溝),以庵作居閑,潛心讀書,修身養性,遍歷名山大川,其樂融融,世人稱之為吳高士。不久,其父仙逝,葬于麻田山不遠處。為方便守制廬墓,率家眷定居一江之隔的南潮鄉(位于榕江北岸之濱)。他守墓長達三載,盡了人子之孝。
熙寧二年(已酉年),李天章(李師中)為登州太守,吳氏往從游,于北斗得十二奇石,如獲至寶,載歸麻田山,置其居處歲寒堂中。
其時恰逢蘇東坡在京得罪權貴,遭奸進讒,被貶江南。于是,蘇吳往返敘舊,談詩、論道,志同道合,情同手足。名士賢吏成知己,成為當時美談。
鑒于蘇吳肝膽相照,蘇氏為吳氏留下許多熠熠生輝的文字,諸如見于《潮郡志》的《遠游庵銘》,《歲寒堂十二石記》,還有《潮州府志》的《與吳秀才書》等等。
蘇東坡不僅是位文學家,而且在醫學、養生學、水利建設研究方面也有貢獻。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學者,對吳復古很是器重,顯見吳氏有其個性、人品、才學、膽識,難怪后人將之列為潮州前七賢之一。
元符三年(1100),蘇軾遇赦,復古已96歲高齡,與廣州玄妙觀道士何崇道等自番禺追至清遠峽送行,孰料途中,吳氏得病,其妻子追至,甚是悲傷,吳氏卻不服藥石,默然靜坐。妻子問其后事,他報以淡笑,很快仙逝,葬于麻田山上。
蘇軾失去摯友,極為悲慟,揮毫寫《祭子野文》,對其一生給予很高評價。
吳氏一生經歷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潮陽百姓感念其生前耿直,學識淵博,向有黎庶之心,郡遇崇祀,四季香火旺盛,廟食至今。萬歷甲午年,軍門提學又加獎勤,吳氏更飲譽海內外。
麻田山緣于吳復古隱居于斯,后又葬于此地,終成了潮陽古八景之一的“麻田紫氣”。歷史上有不少名人題詩撰文詠此勝跡。
吳先生作古雖已千年,但其傳略被收進《中國名人大辭典》,作為其后代,不論士農工商,皆引以為榮,以茲鞭策自己。
上一篇:五仁月餅紀念五太保
下一篇:“義鼠”“劉琪”“香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