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市中心往西南方向50多公里,就是楓涇古鎮。這是一處典型的江南水鄉,也是上海市境內除了朱家角以外的第二大古鎮,已有1500年悠久歷史。
承襲江南水鄉古鎮的特色,河港多,小橋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
古鎮上有52座橋,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
楓涇的特色小吃,有燒麥,肉粽,丁蹄等,特別是肉粽,店鋪一家挨著一家,每家門口擺放著兩個大盆,一盆糯米,一盆腌制好的肉塊,店家一邊嫻熟的包裹著肉粽一邊招呼客人。
古鎮上的一條小河,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的界河,因此楓涇鎮素有“吳越古鎮”,“吳根越角”之說。
自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楓涇古鎮以這條河為界,南屬浙江省嘉興府嘉善縣,北屬江蘇省松江府華亭縣管轄。直到1951年3月,南鎮并入北鎮,楓涇鎮才結束分治歷史。
一些老人居住在古鎮上的小巷里,過著悠閑的生活。古鎮的生活節奏緩慢,不像城市里每天早起晚歸為生活奔波忙碌。
小巷特別多,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小巷墻體灰白斑駁,顯然是歲月的痕跡。
楓涇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明有工詩善畫并任太醫院御醫的陳以誠,清有狀元蔡以臺及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謝塘。著名畫家丁聰和程十發也是楓涇人。
古鎮免費開放,有幾個景點可以購票參觀,不過只在古鎮上隨便逛逛,景色也很不錯。
古鎮是城里人鄉愁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