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有三子:友、地、鴻。由于歷史記載甚少,謎團重重。
(1)關于“友”的下落
1995年,我接到無錫市僑辦的電話,說他們收到加拿大寄來關于夫差大兒子友的下落的信,后因僑辦搬家,原信一時找不到,但被告知對方名經鐵木兒,蒙古族,我就按登記本上的地址給他寫了信。
經鐵木兒的父親是思克巴圖將軍(漢名吳尚志,滿名具敕琪王句 ),是國民黨駐蒙古特派員,他有三個年輕貌美的匈奴赫連民族的女子為副室。其中王蘇養的兒子,初名宗武,后被蔣介石收養,移居奉化,后遷臺灣,畢業于臺灣成功大學,1949年又被送至美國留學,歸國后即任臺灣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他與經鐵木兒是同父異母兄弟,他們都是友的后裔。這樣就糾正了有些譜上所載友即是鴻,被放遂到江西婺源,有的說友死在戰場上等等不實記載。
經鐵木兒的信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2)有關“友”的一些后裔的情況
據有些譜上記載,自夫差失國后,“友”的有些后裔就遷到吳縣的大平鄉尚望里,被貶為平民。那里靠近陸墓,確有不少吳姓。而今大平鄉現改為開發區,己找不到任何遺跡了。
(3)關于“地”的去向
經鐵木兒信中也提到,“地”往東海去了(一度受阻于舟山群島),即東渡扶桑,到了日本。《晉書》載:“倭者,自云泰伯之后。”元代史學家金履祥著的《通鑒前編》曰:“日本又云泰伯之后。蓋吳亡,其支庶入海為倭”。近代日本學者日下恒夫和烏越憲三郎的研究表明,吳人東渡日本大約在周貞定王十九年前后,與夫差失國年代相差不遠。東渡日本的吳氏后裔,雖己完全融入日本大和民族之中,但仍留有不少祖根“吳”的標志,今日本的“吳”、“吳人”、“吳羽”、“吳漢”等就是從中國吳氏演化而來。日本《新撰姓氏錄》說:“松野,吳王夫差之后,此吳人來我之始也。”可見一些吳氏己完全變成日本姓氏了。至今日本文字中的“吳”字與我國完全一樣。
公元1700年明治維新前,日本學者松下見林在其所著的《異稱日本傳》一書中說:“吳之時,其國王姬姓;(之后)亡命日本,是日本開國之始。”由此可證實,夫差二子“地”東渡日本是事實。
(4)關于“鴻”的記載
據歷史記載,吳國亡后,太子吳鴻被越國放逐到原來的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一起去的人也不少,但一到那里,卻是荒地一塊,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條件很差,而鴻又年幼,無法把大家組織起來,于是有的人就脫離鴻,改名換姓,而遠走他鄉。有的仍跟隨吳鴻,歷經風風雨雨,終于扎下根,繁衍出鄱陽吳氏。鄱陽吳氏是當今江西眾多的吳姓宗族中最古老的一支,經過漫長歲月,到宋代以后,鄱陽吳氏終于大有起色,宗族之中人才輩出,宋代有進士吳伸,元代有進士吳仲常,明代見于史書的就有進士吳鏞等多人,清代則有進士吳焯等人。吳鴻在江西的子孫們日后還分衍出了浮梁吳氏、余干吳氏、樂平吳氏、安仁吳氏、進賢吳氏、南昌吳氏等多支吳氏支系。
下一篇:十二、夫差墓究竟在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