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吳子兵法》的中肯評論
――吳子兵法被疑偽書
《吳子兵法》是吳起留給后人的一部重要軍事著作。在戰國末期,《吳起兵法》已經流行?!俄n非子-五蠹》說:“境內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妒酚?/SPAN>?孫子吳起列傳》說:“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闭f明在漢代《吳起兵法》與《孫子兵法》一樣,流傳也很普遍?!稘h書?藝文志》說:“《吳起》四十八篇”,可見它的內容很豐富。
但在《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中,《吳起兵法》僅剩一卷,證明它在流傳過程中,內容多有亡佚。在《宋史-藝文志》中,有《吳子》三卷,即今本《吳子兵法》三卷六篇。至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以《吳子兵法》中有“笳笛”二字,認為這是魏晉以后才有的,從而斷定《吳子兵法》為偽作。其后,章炳麟、梁啟超等學者從之。郭沫若在《青銅時代?述吳起》一文中說:《吳子兵法》“辭義淺屑”,有多處襲用《孫子兵法》,還有的襲用《曲禮》和《淮南子-兵略訓》。并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獸為例,說四獸出現在戰國末年,非吳起所宜用,“故今存《吳子》實可斷言為偽”。
但是,這些懷疑的說法,像當年有人判斷《司馬法》、《六韜》、《尉繚子》為偽書一樣,都沒有確實的根據。近年,王式金、李碩之兩同志著《吳子淺說》。在“吳子的作者和成書”一節中,分別從:史料著錄《吳子》的沿革考察;考證《吳子》一書中所提到的器物;今本《吳子》中有些內容與吳起有關的史料記載相吻合;今本《吳子》中的有些內容,在漢以前的其它兵書中又有反映;今本《吳子》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與吳起的軍事思想等五個方面論說今本《吳子兵法》不偽,是戰國前期吳起所著,只不過在流傳過程中有后人的潤色加工而已。其說很公允,符合歷史實際。
【吳子兵法翻譯】
吳起穿著儒生的服裝,以兵法進見魏文侯。
文侯說:“我不愛好軍事?!?/SPAN>
吳起說:“我從表面現象推測您的意圖,從您過去的言行觀察您將來的抱負,您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現在您一年到頭殺獸剝皮,在皮革上涂以紅漆,給以色彩,燙上犀牛和大象的圖案。若用來做衣服,冬天穿著不暖和,夏天穿著不涼快。制造的長戟達二丈四尺,短戟達一丈二尺。用皮革把重車護起來,車輪車轂也加以覆蓋,這看在眼里并不華麗,坐去打獵也不輕便,不知您要這些東西做什么?如果說您準備用來作戰,卻又不去尋求會使用它們的人。這就好象孵雛的母雞去和野貓搏斗,吃奶的小狗去進犯老底,雖有戰斗的決心,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死亡。從前承桑氏的
于是文侯親自設席,夫人捧酒,宴請吳起于祖廟,任命他為大將,主持西河防務。后來,吳起與各諸侯國大戰七十六次,全勝六十四次,其余十二次也來分勝負。魏國向四面擴張領土達千里,都是吳起的功績!
吳起說:“從前謀求治好
吳子說:“‘道’是用來恢復人們善良的天性的,‘義’是用來建功立業的?!\’是用來趨利避害的?!怯脕盱柟獭⒈H聵I成果的。如果行為不合于‘道’,舉動不合于‘義’,而掌握大權,分居要職,必定禍患無窮。所以,‘圣人’用‘道’來安撫天下,用‘義’來治理國家,用‘禮’來動員民眾,用‘仁’來撫慰民眾。這四項美德發揚起來國家就興盛,廢棄了國家就衰亡。所以,商湯討伐夏桀夏民很高興,周武王討伐殷紂殷人卻不反對。這是由于他們進行的戰爭,順手天理,合乎人情,所以才能這樣?!?/FONT>
吳子說:“凡治理國家和軍隊,必須用禮來教育人們,用義來勉勵人們,使人們鼓起勇氣。人們有了勇氣,力量強大就能出戰,力量弱小也能豎守。然而取得勝利比較容易,鞏固勝利卻很困難。所以說,天下從事戰爭的國家,五戰五勝的,會招來禍患;四戰四勝的,會國力疲弊;三戰三勝的,可以稱霸;二戰二勝的,可以稱王;一戰一勝的,可以成就帝業。因此,多次戰爭的勝利而取得天下的少,由此而亡國的卻很多。”
吳子說:“戰爭的起因有五種:一是爭名,二是爭利,三是積仇,四是內亂,五是饑荒。用兵的性質也有五種:一是義兵,二是強兵,三是剛兵,四是暴兵,五是逆兵。禁暴除亂,拯救危難的叫義兵,仗恃兵多,征伐別國的叫強兵,因怒興兵的叫剛兵,背理貪利的叫暴兵,不顧國亂氏疲,興師動眾的叫逆兵。對付這五種不同性質的用兵,各有不同的方法,對義兵必須用道理折服它,對強兵必須用謙讓悅服它,對剛兵必須用言辭說服它,對暴兵必須用計謀制服它,對逆兵必須用威力壓服它?!?/FONT>
武侯對吳起說“我想知道關于治理軍隊、統計人口、鞏固國家的方法?!?/SPAN>
吳起回答說:“古時賢
武侯說:“我想知道如何能使陣必定、守必固、戰必勝的方法。”
吳起答:“立即看到成效都可以,豈只是知道而已!您能將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沒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末陣就已穩定了。民眾安居樂業,親敬官吏,那末守備就已鞏固了。百姓都擁護自己的
武侯曾經和群臣商議國事,群臣的見解都不如他,他退朝以后面有喜色。吳起進諫說:“從前楚莊王曾經和群臣商議國事,群臣都不及他,他退朝后面有憂色。申公問他:‘您為什么面有憂色呢?’楚莊王說:‘我聽說世上不會沒有圣人,國家不會缺少賢人,能得到他們做老師的,可以稱王,得到他們做朋友的,可以稱霸?,F在我沒有才能,而群臣還不如我,楚國真危險了?!@是楚莊王所憂慮的事,您卻反而喜悅,我私下深感憂懼?!庇谑俏浜畋硎竞軕M愧。
(料敵第二的內容)
武侯對吳起說:“今秦國威脅著我西部,楚國圍繞著我南部,趙國面對著我北部,齊國緊逼著我東部,燕國阻絕著我的后面,韓國據守在我的前面,六國軍隊四面包圍著我們,形勢非常不利,我對此很憂慮,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保障國家安全的方法,先有戒備是最重要的。現在您已經有了戒備,離禍患就遠了。請允許我分析一下六國軍陣的情況,齊國陣勢龐大但不堅固,泰國陣勢分散但能各自為戰,楚國陣勢嚴整但不能持久,燕國陣勢長于防守但不善于機動,韓、趙陣勢整齊但不頂用。”
“齊國人性情剛強,國家富足,君臣驕奢,忽視民眾利益,政令松馳而待遇不均,一陣之中人心不齊,兵力布署前重后輕,所以陣勢龐大但不堅固。打它的方法,必須把我軍區分為三部,各以一部側擊其左右兩翼,另以一部乘勢從正面進攻,它的陣勢就可以攻破了。
泰人性情強悍,地形險要,政令嚴格,賞罰嚴明,士卒臨陣爭先恐后,斗志旺盛,所以能在分散的陣勢中各自為戰。打它的方法首先以利誘它,當其士卒因爭利而脫離其將領掌握時,就來其混亂打擊其零散的部隊,并設置伏兵,飼機取勝,它的將領就可以擒獲。
楚國人性情柔弱,領土廣大,政令紊亂,民力疲困,所以陣勢雖然嚴整但不能持久,打它的方法,要襲擾它的駐地,先挫折它的士氣,然后突然進擊,突然撤退,使其疲于應付,不要和它決戰,這樣就可打敗它的軍隊。
燕國人性情誠實,行動謹慎,好男尚義,缺少詐諜,所以善于固守而不善于機動。打它的方法,是一接觸就壓迫它,打一下就撤走,并奔襲它的后方,這樣,就會使它上下疑懼,再將我車騎埋伏在敵人撤退必經的道路上,它的將領就可被我俘虜。
韓趙是中原的國家“,其民性溫順,其政令平和,其民眾疲于殘禍,久經戰爭,輕視其將帥,不滿其待遇,士無死忠,所以,陣勢雖然整齊但不中用,打它的方法,用堅強的陣勢迫近它,敵眾來攻就阻擊它,敵人退卻就追擊它,這樣來疲憊它的軍隊。這是六國的大概形勢。”
(治兵第三的內容)
武侯問:“部隊進軍作戰的方法,什么是首要的?”
吳起答:“首先,要懂得四輕、二重、一信?!?/SPAN>
武侯又問:“這話怎么講呢?”
吳起說:“四輕,就是地形要適應戰馬(車)的馳騁,戰馬拉上戰車,跑得輕快;戰車使人操作輕便,甲士才能夠英勇作戰,便于戰斗;善于利用地形,才便于馳馬,戰馬才跑得輕捷;飼養適時,馬兒壯,車軸經常保持潤滑,車就便于載人,戰車跑起來輕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器鋒利,皚甲堅固,戰車跑得好,取勝才有把握。二重,就是近戰有重賞,后退有重刑。一信就是賞罰嚴守信用,不徇私情。如果確能做到這些,就掌握了勝利的主要條件。
武侯問:“軍隊靠什么打勝仗?”
吳起答:“靠嚴格治理才能打勝仗?!?/SPAN>
又問:“不在于兵力多少嗎?”
吳起答:“如果法令不嚴明,賞罰無信用,鳴金不停止,擂鼓不前進,雖有百萬之眾,又有什么用處?所謂治理好,就是平時守禮法,戰時有威勢,前進時銳不可擋,后退時速不可追,前進后退有節制,左右移動聽指揮,雖被隔斷仍能保持各自的陣形,雖被沖散仍能恢復行列。上下之間同安樂、共患難,這種軍隊,能團結一致而不會離散,能連續作戰而不會疲憊,無論用它指向哪里,誰也不能阻擋。這叫父子兵?!?/FONT>
吳子說:“一般用兵作戰的原則,不要打亂前進和停止的節奏不要耽誤適時供給飲食;不要耗盡人馬的體力。這三項是為了使軍隊保持充分的體力,能勝任上級付予的使命。使軍隊能勝任其上級付予的使命,就是治軍的基礎。如果前進和停止沒有節奏;飲食不能適時供給,人馬疲憊不得休息,軍隊就不能勝任其上級所付予的使命,上級的命令就不能實施,駐守必然混亂,作戰必定失敗?!?/FONT>
吳子說:“凡兩軍交戰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幸偷生就會遭到滅亡。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將領,要使部隊就象坐在漏船上,伏在燒屋之下那樣;急迫地采取行動。因為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即使機智的人,也來不及去周密謀劃,勇敢的人也來不及去振奮軍威,只能當機立斷,奮力拼搏,才可保全自己,打敗敵人。
因此說,用兵的害處,猶豫******,全軍失利,多半產生于遲疑?!?/FONT>
?。ㄖ伪谌膬热堇m)
吳子說:“士卒在戰斗中往往死于沒有技能,敗于不熟悉戰法。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是訓練。一人學會戰斗本領了,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可以教會******。******學會,可以教會******。******學會,可以教會全軍。[在戰法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在陣法上,圓陣變方陣,坐降變立陣,前進變停止,向左變向右,向前變向后,分散變集結,集始變分散。各種變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這些都是將領應該他的事情?!?/SPAN>
吳子說:“教戰的法則,身體矮的拿矛栽,身體高的用弓-弩-,強壯的扛大旗,勇敢的操金鼓,體弱的擔任飼養,聰明的出謀劃策,同鄉同里的編在一起,同什同伍的互相聯保。軍隊行動的信號:打一通鼓,整理兵器。打兩通鼓,練習列陣。打三通鼓,迅速就餐。打四通鼓,整裝待發。打五通鼓,站隊整列。鼓聲齊鳴,然后舉旗指揮軍隊行動?!?/SPAN>
武侯問道:“軍隊前進、停止,有一定的原則嗎?”
吳起答:“不要在‘天灶’扎營,不要在‘龍頭’上駐兵。所謂天灶,就是大山谷的口子。所謂龍頭,就是大山的頂端。軍隊指揮,必須左軍用青龍旗,右軍用白虎旗,前軍用朱雀旗,后軍用玄武旗,中軍用招搖旗在高處指揮,軍隊在其指揮下行動。臨戰時,還要觀察風向,順風時就呼噪乘勢進擊,逆風時就堅陣固守,等待變化?!?/FONT>
武侯問:“馴養軍馬,有什么方法呢?”
吳起答:“軍馬,飼養處所要安適,水草要喂得適當,饑飽要有節制。冬天要保持馬廄的溫暖,夏天要注意馬棚的涼爽。經常剪刷鬃毛。細心鏟蹄釘掌,讓它熟悉各種聲音和顏色,使其不致驚駭。練習奔馳追逐,熟悉前進、停止的動作,做到人馬相親,然后才能使用。挽馬和乘馬的裝具,如馬鞍、籠頭、嚼子、韁‘繩等物,必使其完整堅固。凡馬匹不是傷于使用完了時,就是傷于使用開始時。不傷于過饑,就傷于過飽。當天色已晚路程遙遠時,就須使乘馬與步行交替進行。寧可人疲勞些,不要使馬太勞累。要經常保持馬有余力,以防敵之襲擊。能夠懂得這些道理的,就能天下無敵?!?/FONT>
?。ㄕ搶⒌谒牡膬热菀唬?/FONT>
吳子說:“文武兼備的人,才可以勝任將領。能剛柔并用,才可以統軍作戰。一般人對于將領的評價,往往是只看他的勇敢,其實勇敢對于將領來說,只是應該具備的若干條件之一。單憑勇敢,必定會輕率應戰,輕率應戰而不考慮利害是不可取的。所以,將領應當注重的有五件事:一是理,二是備,三是果,四是戒,五是約。理,是說治理眾多的軍隊如象治理少數軍隊一樣地有條理。備,是說部隊出動就象面對敵人一樣地有戒備。果,是說臨陣對敵不考慮個人的死生。戒,是說雖然打了勝仗還是如同初戰時那樣慎重。約,是說法令簡明而不煩瑣。受領任務決不推諉,打敗了敵人才考慮回師,這是將領應遵守的規則。所以自出征那一天起,將領使應下定決心,寧可光榮戰死,絕不忍辱偷生。”
吳子說:“用兵有四個關鍵:一是掌握士氣,二是利用地形,三是運用計謀,四是充實力量。三軍之眾,百萬之師,掌握士氣的盛衰,在于將領一人,這是掌握士氣的關鍵。利用狹路險道,名山要塞十人防守,******也不能通過,這是利用地形的關鍵。善于使用間諜離間敵人,派遣輕裝部隊,反復騷擾敵人,以分散其兵力,使其君臣互相埋怨,上下互相責難,這是運用計謀的關鍵。戰車的輪軸插銷要做得堅固,船只的櫓、槳要做得適用,士卒要熟習戰陣,馬匹要熟練馳騁,這就是充實力量的關鍵。懂得這四個關鍵,才可以為將。而且他的威信、品德、仁愛、勇敢,都必須足以表率全軍,安撫士眾,威懾敵軍,決斷疑難。發布的命令,部屬不敢違犯,所到的地方,敵人不敢抵抗。得到這樣的將領國家就強盛,失去他,國家就危亡。這就叫做良將
?。ㄕ搶⒌谒牡膬热荻?/FONT>
吳子說:鼙鼓金鐸,是用來指揮軍隊的聽覺號令。旌旗麾幟,是用來指揮軍隊的視覺號令。禁令刑罰,是用未約束全軍的法紀。斗朵聽命于聲音,所以聲音不可不清楚。眼睛聽命于顏色,所以顏色不可不鮮明。軍心受拘束于刑罰,所以,刑罰不可不嚴格。三者如果不確立,雖有國家必敗于敵。所以說,將領所發布的命令,部隊沒有不依令而行的。將領所指向的地方,部隊沒有不拼死向前的。”
吳子說:“一般說作戰最重要的是,首先探知敵將是誰,并充分了解他的才能。根據敵人情況,采取權變的方法,不費多大力氣,就可取得成功。敵將愚昧而輕信于人,可用欺騙的手段來引誘他。敵將貪利而不顧名譽,可用財物收買他。輕率變更計劃而無深諜遠慮的,可以疲困他。上級富裕而驕橫,下級貧窮而怨憤的,可以離間它。進退猶豫不決,部隊無所適從的,可震憾嚇跑它。士卒藐視其將領而急欲回家的,就堵塞平坦道路,佯開險阻道路,用攔擊消滅它。敵人進路平易,退路艱難,可引誘它前來予以消滅。敵人進路艱難,退路平易,可以迫近攻擊它。敵人處于低洼潮濕的地方,水道不通,大雨連綿,可以灌水淹沒它。敵軍處于荒蕪的沼澤地,草木叢生,常有狂風,可用火攻消滅它。敵軍久住一地而不移動,官兵懈怠,戒備疏忽,可以偷襲它。
武侯問:“兩軍對陣,不知敵將的才能,想要查明,用什么方法?”
吳起答:“令勇敢的下級軍官,率領輕銳部隊去試攻敵人。務必敗退,不要求勝,以觀察敵人前來的行動。如果敵人每次前進和停止,指揮都有條不紊,追擊假裝追不上,見到戰利品裝做沒看見,象這樣的將領是有智謀的,不要和他交戰。如果敵人喧嘩吵鬧,旗幟紛亂,士卒自由行動,兵器橫七豎八,追擊惟恐追不上,見利惟恐得不到,這是愚昧的將領,敵軍雖多也可以把他擒獲?!?/SPAN>
(應變第五的內容之一)
武侯問:“戰車堅固,馬匹馴良,將領勇敢,士卒強壯,突然遭遇敵人,亂得不成行列,該怎么辦?”
吳起答:“一般作戰的方法,白天用旌旗幡麾來指揮,夜間用金鼓笳笛來指揮。指揮向左就向左,指揮向右就向右。擂鼓就前進,鳴金就停止。******次吹笳笛就出動,第二次吹笳苗就會合,不聽號令的就殺。三軍畏服威嚴,士卒聽從命令,這樣,就沒有打不敗的強敵,沒有攻不破的堅陣?!?/FONT>
武侯問:“如果敵眾我寡,怎么辦呢?”
吳起答:“在平坦地形上避免和它作戰,而要在險要地形上截擊它,所以說,以一擊十,******是利用狹窄隘路;以十擊百,******是利用險要地形;以千擊萬,******是利用阻絕地帶。如果用少數兵力,突然出擊,在狹隘道路上擊鼓鳴金,敵人雖多,也莫不驚慌騷動。所以說,使用眾多兵力,務必選擇平坦地形;使用少數兵力,務必選擇險要地形。”
?。☉兊谖宓膬热葜?/FONT>
武侯問:“敵人很多,既有良好訓練,又很勇敢,背靠高山,前臨險要,右依山,左臨水;深溝高壘,強弩守備,后退穩如山移,前進急如風雨,糧食又很充足,很難與它長.久相持,應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您提的問題很大啊!這不能單靠車騎的力量,而要靠高明的計謀才能取勝的。如能準備戰車十輛,騎兵******,加上步兵,區分為五支軍隊,每支軍隊擔任一個方向,五支軍隊分為五個方向,敵人必然發生迷惑,不知我將要打它哪里。如果敵人堅強防守,以鞏固它的軍隊,我就立刻派出軍使去摸清它的意圖。假如敵人聽我勸說而撤兵,我也撤兵離開。如不聽勸告,反而殺我使節,燒我的書信,就五路進攻。戰勝不要追擊,不勝就迅速撤回。如果要假裝敗退,引誘敵人,就應以一軍穩妥地行動,急劇地戰斗,其它四軍,一軍牽制敵人前方,一軍斷絕敵人后路,另以兩軍秘密行動,從左右兩側,襲擊敵人據守的地方。五軍合擊,公然形成有利態勢,這就是打擊強敵的方法。”
武侯問道:“敵人接近,迫我交戰,我想擺脫它而沒有去路,軍心很恐懼,應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如果我眾敵寡,可以分兵包圍敵人,如果敵眾我寡,可以集中兵力襲擊敵人,不斷地襲擊它,敵人雖多也可制服?!?/FONT>
(應變第五的內容之三)
武侯問:“如在溪谷之間和敵人遭遇,兩旁都是險峻地形,而且敵眾我寡,應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遇到丘陵、森林、谷地、深山、大澤等不利地形,都應迅速通過,不要遲緩。如果在高山深谷突然與敵遭遇,必先擊鼓吶喊,乘勢沖亂敵人,再把弓-弩-手挺進到前面,一面戒備,一面考慮計謀,并觀察敵人的陣勢是否混亂,如發現敵軍混亂,就毫不遲疑地全力發起進攻。”
武侯問:“左右是高山,地形很狹窄,突然與敵遭遇,既不敢進攻,又不能退走,應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這叫谷地戰,兵力雖多也用不上,應挑選精銳士卒與敵對抗,用輕捷善走的士卒持銳利的武器作為前鋒,而把車騎分散隱蔽在四周,與前鋒距離幾里,不要暴露自己的兵力,這樣敵人必然堅守陣地,不敢前進,也不敢后退。這時,我以一部兵力張列旗幟,走出山外,迷惑擾亂敵人,敵人必然恐懼,然后再用車騎向敵挑戰,使其不得休息。這就是谷地戰的方法。”
?。☉兊谖宓膬热葜模?/FONT>
武侯問道:“我與敵相遇于大水匯聚的地方,水勢傾陷了車輪,淹沒了車轅,車騎都有被洪水吞沒的危險,又沒有準備船只,前進后退都困難,應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這叫水戰,車騎無法使用,暫且把它留在岸邊。登高觀察四方,一定要弄清水情,了解水面的寬窄,查明水的深淺,才可以出奇制勝。敵人如果渡水而來,就乘其半渡打擊它?!?/SPAN>
武侯問道:“陰雨連綿,車馬難行,四面受敵,全軍惶恐,應該怎么辦?”
吳起答:“凡是用戰車作戰的,陰雨泥濘就停止,天晴地干就行動,要選擇高處避開低處行動。要使戰車迅速行駛,不論前進或停止,都必須利用道路。如果有敵人戰車行動,就可以沿著它的車跡行動。”
武侯問道:“強暴的敵人,突然到來,掠奪我的莊稼,搶劫我的牛羊,該怎么辦呢?”
吳起答:“強暴的敵人前來,必須考慮它的強大,應嚴加防守,不要應戰,待敵人傍晚撤走時,它的裝載必然沉重,心理必然恐懼,退走力求迅速,必有互不聯系的地方。這時進行追擊,就可殲滅它?!?/SPAN>
吳起說:“一般圍攻敵城的原則,是城邑既被攻破,就分別進駐它的官府,控制和使用其原來的官吏,沒收它的器材物資。軍隊所到之處,不準砍伐樹木、毀壞房屋、擅取糧食、宰殺牲畜、焚燒倉庫,以表明對民眾無殘暴之心。如有請降的,應允許并安撫他們?!?/FONT>
?。☉兊谖宓膬热葜澹?/FONT>
武侯問道:“賞罰嚴明就足以打勝仗了嗎?”
吳起答:“賞罰嚴明這件事,我不能詳盡地說明,雖然這很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它。發號施令,人們樂于聽從,出兵打仗,人們樂于參戰,沖鋒陷陣,人們樂于效死。這三點,才是君主所應該依靠的。”
武侯說:“怎樣才能做到呢?”
吳起答:“您選拔有功人員,舉行盛大宴會款待他們,這對無功的人也是一種勉勵?!?/SPAN>
于是武侯設席于祖廟,分三排坐位宴請士大夫。立上等功的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珍貴餐具,豬、牛、羊三杜俱全。二等功的坐中排,酒席、餐具較為差些。沒有功的坐后排,只有酒席,沒有貴重餐具。宴后出來,又在廟門外賞賜有功人員的父母妻子,也按功勞大小而分差列。對于死難將士的家屬,每年派人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表示心里沒有志記他們。
這個辦法實行了三年之后,泰國出兵到達魏國的西河邊境,魏國的士卒聽到這一消息,不待官吏的命令,就自動穿戴盔甲奮勇抗敵的數以萬計。
于是武侯召見吳起說:“您以前教我的辦法,現在見到成效了。”
吳起說:“我聽說人有短處有長處,士氣也有盛有衰。您不妨試派五萬名沒有立過功的人,讓我率領去抵擋泰軍,如果不勝,就會被諸侯譏笑,喪失權威于天下了。[但這是不會發生的。所以我敢去嘗試。]譬如現在有一個犯了死罪的盜賊,隱伏在荒郊曠野,派一******去追捕他,沒有一個不瞻前顧后的。這是為什么呢?是怕他突然跳出來傷害了自己。所以一個人拼命,足使******畏懼。現在我這五******都象那個盜賊一樣,率領他們去征討敵人,敵人就很難抵擋了?!?/SPAN>
于是武侯采納了吳起的意見,并加派戰車五百輛,戰馬三十匹,大破泰軍五十******。這就是激勵士氣的效果。
在作戰的前一天,吳起命令三軍說:“眾吏士應當聽從命令去和敵人戰斗,無論車兵、騎兵和步兵,如果車兵不能繳獲敵人的戰車,騎兵不能俘獲敵人的騎兵,步兵不能俘獲敵人的步兵,即使打敗敵人,都不算有功。”所以作戰的那天,他的號令不多,卻戰果輝煌,威震天下。
-----------------------------------------------
【吳子兵法】(原文)
01章 圖國(上)
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
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SPAN>
起曰:“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以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縵輪籠轂,觀之于目則不麗,乘之以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用者,譬猶伏雞之搏貍,乳犬之犯虎,雖有斗心,隨之死矣。昔承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于廟,立為大將,守西河。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鈞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01章 圖國(中)
吳子曰:“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不和于陳,不可以進戰;不和于戰,不可以決勝。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謀,必告于祖廟,啟于元龜,參之天時,吉乃后舉。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盡)[進]死為榮,退生為辱矣?!?/SPAN>
吳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守成。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故成湯討桀而夏民喜悅,周武伐紂而殷人不非。舉順天人,故能然矣。”
吳子曰:“凡治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然戰勝易,守勝難。故曰: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SPAN>
吳子曰:“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爭名,而曰爭利,三曰積(德)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饑。其名有五: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亂曰義,恃眾以伐曰強,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亂人疲,舉事動眾曰逆。五者之(數)[服],各有其道,義必以禮服,強必以謙服,剛必以辭服,暴必以詐服,逆必以權服?!?/SPAN>
01章 圖國(下)
――――――――――
武侯問曰:“愿聞治兵、料人、固國之道?!?/SPAN>
起對曰:“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寡良才,以備不虞。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秦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敵。故
武侯問曰:“愿聞陳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SPAN>
起對曰:“立見且可,豈直聞乎!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陳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SPAN>
武侯嘗謀事,群臣莫能及,罷朝而有喜色。起進曰:“昔楚莊王嘗謀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圣,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此楚莊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庇谑俏浜钣袘M色。
02章 料敵(上)
武侯謂吳起曰:“今秦脅吾西,楚帶吾南,趙沖吾北,齊臨吾東,燕絕吾后,韓居吾前,六國兵四守,勢甚不便,憂此奈何?”
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今君已戒,禍其遠矣。臣請論六國之俗:夫齊陳重而不堅,秦陳散而自斗,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三晉陳治而不用?!?/SPAN>
“夫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于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后輕,故重而不堅。擊此之道,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戰。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于得而離其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楚性弱,其地廣,其政騷,其民疲,故整而不久。擊此之道,襲亂其屯,先奪其氣,輕進速退,弊而勞之,勿與戰爭,其軍可敗。燕性愨,其民慎,好勇義,寡詐謀,故守而不走。擊此之道,觸而迫之,陵而遠之,馳而后之,則上疑而下懼,謹我車騎必避之路,其將可虜。三晉者,中國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戰,習于兵,輕其將,薄其祿,士無死志,故治而不用。擊此之道,阻陳而壓之,眾來則拒之,去則追之,以倦其師。此其勢也?!?/SPAN>
“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能審料此,可以擊倍?!?/SPAN>
武侯曰:“善!”
02章 料敵(下)
吳子曰:“凡料敵有不卜而與之戰者八。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寐遷,刊木濟水,不憚艱難。二曰:盛夏炎熱,晏興無間,行驅饑渴,務于取遠。三曰:師既淹久,糧食無有,百姓怨怒,妖祥數起,上不能止。四曰:軍資既竭,薪芻既寡,天多陰雨,欲掠無所。五曰:徒眾不多,水地不利,人馬疾疫,四鄰不至。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七曰:將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師徒無助。八曰:陳而未定,舍而未畢,行坂涉險,半隱半出。諸如此者,擊之無疑?!?/SPAN>
“有不占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廣大,人民富眾。二曰:上愛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賞信刑察,發必得時。四曰:陳功居列,任賢使能。五曰:師徒之眾,兵甲之精。六曰:四鄰之助,大國之援。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SPAN>
武侯問曰:“吾欲觀敵之外以知其內,察其進以知其止,以定勝負,可得聞乎?”
起對曰:“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旌旗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諸侯未會,君臣未和,溝壘未成,禁令未施,三軍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殆?!?/SPAN>
武侯問敵必可擊之道。
起對曰:“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敵人遠來新至,行列未定,可擊;既食未設備,可擊;奔走,可擊;勤勞,可擊;未得地利,可擊;失時不從,可擊;旌旗亂動,可擊;涉長道后行未息,可擊;涉水半渡,可擊;險道狹路,可擊;陳數移動,可擊;將離士卒,可擊;心怖,可擊。凡若此者,選銳沖之,分兵繼之,急擊勿疑?!?/FONT>
03章 治兵
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
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一倍。”
曰:“何謂也?”
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明知險易,則地輕馬;芻秣以時,則馬輕車;膏锏有余,則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審能達此,勝之主也?!?/SPAN>
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
起對曰:“以治為勝?!?/SPAN>
又問曰:“不在眾寡?”
對曰:“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SPAN>
吳子曰:“凡行軍之道,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若進止不度,飲食不適,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廢,以居則亂,以戰則敗。”
吳子曰:“凡兵戰之場,立尸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猶豫******,三軍之災,生于狐疑?!?/SPAN>
吳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戎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學戰,教成******;******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是為將事。”
吳子曰:“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樣,智者為謀主。鄉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辯,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后舉旗?!?/SPAN>
武侯問曰:“三軍進止,豈有道乎?”
起對曰:“無當天灶,無當龍頭。天灶者,大谷之口;龍頭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搖在上,從事于下。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陳以待之。”
武侯問曰:“凡畜車騎,豈有方乎?”
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饑飽。冬則溫廄,夏則涼廡??烫廾?,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馳逐,閑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后可使。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于末,必傷于始;不傷于饑,必傷于飽。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于人,慎無勞馬,常令有余,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04章 論將
吳子曰:“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論將,常觀于勇,勇之于將,乃數分之一爾。夫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將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戎,五曰約。理者,治眾如治寡;備者,出門如見敵;果者,臨敵不懷生;戎者,雖克如始戰;約者,法令省而不煩。受命而不辭,敵破而后言返,將之禮也。故師出之日,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吳子曰:“凡兵有四機:一曰氣機,二曰地機,三曰事機,四曰力機。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于一人,是謂氣機。路狹道險,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過,是謂地機。善行間諜,輕兵往來,分散其眾,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為事機。車堅管轄,舟利櫓楫,士習戰陳,馬閑馳逐,是謂力機。知此四者,乃可為將。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眾,怖敵決疑。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敵。得之國強,去之國亡。是謂良將?!?/SPAN>
吳子曰:“夫鼙鼓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于聲,不可不清;目威于色,不可不明;心威于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雖有其國,必敗于敵。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
吳子曰:“凡戰之要,必先占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其將愚而信人,可詐而誘。貪而忽名,可貨而賂。輕變無謀,可勞而困。上富而驕,下貧而怨,可離而間。進退多疑,其眾無依,可震而走。士輕其將而有歸志,塞易開險,可邀而取。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居軍下濕,水無所通,霖雨數至,可灌而沈。居軍荒澤,草楚幽穢,風飚數至,可焚而滅。停久不移,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SPAN>
武侯問曰:“兩軍相望,不知其將,我欲相之,其術如何?”
起對曰:“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務于北,無務于得。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勿與戰矣。若其眾嘩,旌旗煩亂,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縱或橫,其追北恐不及,見利恐不得,此為愚將,雖眾可獲?!?/FONT>
05章 應變
武侯問曰:“車堅馬良,將勇兵強,卒遇敵人,亂而失行,則如之何?”
吳起對曰:“凡戰之法,晝以旌旗幡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從令者誅。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強敵,攻無堅陳矣?!?/SPAN>
武侯問曰:“若敵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避之于易,邀之于i。故曰:以一擊十,莫善于i;以十擊百,莫善于險;以千擊萬,莫善于阻。今有少(年)[卒]卒起,擊金鼓于i路,雖有大眾,莫不驚動。故曰: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SPAN>
武侯問曰:“有師甚重,既武且勇,背大險阻,右山左水,深溝高壘,守以強駑,退如山移,進如風雨,糧食又多,難與長守,[則如之何]?”
[起]對曰:“大哉問乎!此非車騎之力,圣人之謀也。能備千乘萬騎,兼之徒步,分為五軍,各軍一衢。夫五軍五衢,敵人必惑,莫之所加。敵人若堅守以固其兵,急行間諜以觀其慮。彼聽吾說,解之而去;不聽吾說,斬使焚書。分為五戰,戰勝勿追,不勝疾歸。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結其前,一絕其后,兩軍銜枚,或左或右,而襲其處。五軍交至,必有其(力)[利]。此擊強之道也?!?/SPAN>
武侯問曰:“敵近而薄我,欲去無路,我眾甚懼,為之奈何?”
[起]對曰:“為此之術,若我眾彼寡,各分而乘之;彼眾我寡,以方從之,從之無息,雖眾可服?!?/SPAN>
武侯問曰:“若遇敵于溪谷之間,傍多險阻,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遇]諸丘陵、林谷、深山、大澤,疾行亟去,勿得從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進弓與弩,且射且虜。審察其政,亂則擊之無疑。”
武侯問曰:“左右高山,地甚狹迫,卒遇敵人,擊之不敢,去之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曰:“此謂谷戰,雖眾不用。募吾材士與敵相當,輕足利兵以為前行,分車列騎隱于四旁,相去數里,無見其兵,敵必堅陳,進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營之,敵人必懼。車騎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戰之法也?!?/SPAN>
武侯問曰:“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傾輪沒轅,水薄車騎,舟楫不設,進退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曰:“此謂水戰,無用車騎,且留其傍。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廣狹,盡其淺深,乃可為奇以勝之。敵若絕水,半渡而薄之?!?/SPAN>
武侯問曰:“天久連雨,馬陷車止,四面受敵,三軍驚駭,為之奈何?”
起對曰:“凡用車者,陰濕則停,陽燥則起;貴高賤下,馳其強車;若進若止,必從其道。敵人若起,必逐其跡?!?/SPAN>
武侯問曰:“暴寇卒來,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則如之何?”
起對曰:“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彼將暮去,其裝必重,其心必恐,還退務速,必有不屬。追而擊之,其兵可覆?!?/SPAN>
吳子曰:“凡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宮,御其祿秩,收其器物。軍之所至,無刊其木、發其屋,取其粟、殺其六畜、燔其積聚,示民無殘心。其有請降,許而安之。
06章 勵士
武侯問曰:“嚴刑明賞,足以勝乎?”
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悉。雖然,非所恃也。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SPAN>
武侯曰:“致之奈何?”
起對曰:“君舉有功而進饗之,無功而勵之。”
于是武侯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減;無功坐后行,肴席無重器。饗畢而出,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廟門外,亦以功為差。有死事之家,歲譴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于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武侯召吳起而謂曰:“子前日之教行矣?!?/SPAN>
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君試發無功者五******,臣請率以當之。脫其不勝,取笑于諸侯,失權于天下矣。今使一死賊伏于曠野,******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以四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
于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下。
上一篇:吳武軍博士獲省科技新星榮譽稱號
下一篇:莆田吳氏隨筆--算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