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吳國自泰伯仲雍開基立國,傳承至十九世壽夢稱王之前,有十八位國主,或為君,或為子(子爵),所以在此稱為君子。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這十八位國主的名字,現將這十八位國主列為整句,以便記憶。
泰伯仲雍號句吳
季簡叔達繼為君
周章子爵天子封
熊遂柯相疆鳩夷
余橋疑吾柯盧公
周繇屈羽夷吾子
禽處后轉頗高續
句卑去齊壽夢王
(以上字句拼湊得很不好,純屬拋磚引玉,希望吳家高手做出更好的文句,記住壽夢王之前的吳氏先祖)
注:
吳君泰伯
吳君仲雍
吳君季簡 妣 鐘氏
吳君叔達 妣 黃氏
泰伯公和仲雍公將“吳”這個美麗的名字,從陜西吳山帶到了長江下游的南岸,立國自號句吳。泰伯仲雍到達吳地,其實不可以稱之為奔荊,荊是楚的代名詞,泰伯仲雍奔吳之時,楚國還不存在,楚國到了仲雍公的曾孫周章時期,才被周天子(周武王)封為子爵,國土范圍方圓五十里,位置在長江中游上部的三峽出口地域,遠離長江下游的吳。司馬遷之所以稱泰伯仲雍為奔荊,是因為在漢朝初期之前,長江下游地區長期屬于楚地,稱之為荊楚。所以稱泰伯奔荊蠻。同樣的情況是,據稱,“泰伯居梅里”的記載,也是因為泰伯當初立足立國之處,在司馬遷時代被稱為梅里(因為此處是梅氏所居之地,所以稱之為梅里。梅氏是越王勾踐后裔,里在古代是村莊的意思)
泰伯仲雍與仲雍的長子季簡與長孫叔達,在吳地自立國號,憑借高尚的德行、美好的名聲、******的文化,成為當地人民的君主,所以稱之為吳君
周朝建立之后,仲雍的曾孫周章被他的遠房伯父周武王封為子爵,吳國正式成為子爵國家,所以吳國君主被稱為吳子。(周章的弟弟虞仲被周武王封為最高爵位---公爵,北上立國為虞國,位置在今天所說的黃河大拐彎之處)
吳子周章 妣 張氏
吳子熊遂 妣 蘇氏
吳子疆鳩(全名疆鳩夷 也寫作強鳩夷) 妣 杜氏
吳子余橋(全名余橋疑吾) 妣 顏氏
吳子柯盧 妣 梅氏
吳子周繇 妣 汪氏
吳子屈羽 妣 張氏
吳子夷吾 妣 鄧氏
吳子禽處 妣 彭氏
吳子君轉(本名為轉) 妣董氏
吳子頗高 妣 梅氏
吳子句卑 妣 余氏
吳子去齊 妣 劉氏
去齊之子壽夢 仿照子爵國家的楚國自稱為王,稱吳王壽夢 妣 文氏
附 春秋時期吳國著名國君以及后世著名吳氏的情況
吳王諸樊 妣 黃氏
吳王余祭 妣 華氏
吳王余昧 妣 鷂氏
季札公 妣 高氏
吳王僚 妣 鐘氏
吳王闔閭 妣 官氏
吳王夫差 妣 孫氏
28世吳芮 妣 藍氏
50氏吳猛 妣 范氏
歷史記載,吳國在壽夢時期,開始拓展,而與中原各國相通,在這之前,吳國是一個與外界交往很少的國家,所以壽夢之前的吳國君主,其配偶都是吳國當地民女,也就是史稱“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之中的民間女性。
這一方面可以表明,當時吳地百姓之中,有 鐘氏、黃氏、張氏、蘇氏、杜氏、顏氏、梅氏、汪氏、鄧氏、彭氏、董氏、余氏、劉氏等民眾在此生息。
另一方面說明,吳國的建立,不同于其它國家是靠征伐而建立起來的,而是靠“義”而聚,可謂義聚,是一群講仁講義有仁有義的人,自發自愿聚在一起的,可以說是一群理想主義者聚集在一起,義舉吳泰伯,成立了國家。此處的義舉,雖然沒有選舉的形式,但本質上是民眾選舉而產生的民主國家。而靠征伐建立起來的國家,戰敗的戰俘其及家屬成為奴隸,因而形成了奴隸制國家,戰勝者成為奴隸主階級。而吳國,絕不是西方文化概念中的奴隸制國家,吳國君主也不可以象某些文章中所說的稱之為奴隸主貴族階級。同時,按照周禮,象吳國這樣的子爵國家,子爵諸侯國的國主只能娶五女,即一妻四妾,在這種情況下,也不需要太監,所以吳國在壽夢稱王之前,也是一個沒有太監制度這種毫無人道人性制度的國家。(公爵諸侯可娶九女,歷史上******個記載了名字的太監是齊恒公的太監刁豎)直到壽夢稱王之后,國王才可以妻妾成群,從而才需要引進太監制度。可見在壽夢稱王之前,吳國是一個以民選開始而一直比較平等的國家。
再注:
以上古吳國的吳君吳子的配偶夫人的姓氏,取自香港衙前圍村《吳氏家乘》的記載。
據這本《吳氏家乘》記載,香港衙前圍村吳氏先祖是宋朝吳居厚,官至二品,為尚書右丞。吳居厚所處的年代是宋江武松等水泊梁山所處的北宋末期。家譜記載,吳居厚后辭官,舉家南遷,其后裔有居廣東增城石灘、瓦窯、東莞中堂吳家涌、安南(越南)等地。吳居厚的七世孫是萬六公,其第三子從德公與子達成公,于元明之際,遷至位于九龍半島的新安縣衙前圍,1898年此處成為英租界,稱香港九龍衙前圍。衙前吳氏居住于此己有約七百年的時間。
據此《吳氏家乘》記載的周朝之初的文字是:
武王即位為天子之時,追尊古公為太王,追封祖季歷為王季,追封父昌為文王。武王曰:富貴非一人之能,此皆由祖宗積德千百余年而始發,于吾若獨富貴而不恤,異日何以見上帝于帝鄉,何顏入太廟乎。于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均封子宗族公侯伯子男爵。
據此《吳氏家乘》記載的周朝之末的文字是:
東周君棄國禪位于秦莊襄王為天子,繼周之天下也
據此《吳氏家乘》記載
泰伯 生于殷武丁四十年丙申歲 卒于武乙四年丙歲 享壽九十一歲,葬梅里吳地
泰伯徙荊蠻之年,乃殷神甲十九年也,其年泰伯四十五歲 仲雍四十二歲。
仲雍生于武丁四十四年庚子歲,卒于帝乙二年辛未歲,享壽九十二歲,葬于吳地。
并認為:吳泰伯“其于仁讓開風化者 舍吳氏其誰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