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六家畈《吳氏族譜》記載,晚清時期,六家畈吳姓人員中有34人分別被清政府授榮祿大夫(從一品)、資政大夫(從二品)、中憲大夫(正四品)、朝議大夫(從四品)、奉政大夫(正五品)和奉直大夫(從五品)等名號。
一、榮祿大夫(1人)
榮祿大夫,從一品,只有吳毓蘭獲得,因吳毓蘭及本文還要提到的吳毓芬、吳毓芳、吳育仁、吳謙貞等人,在《晚清時期昭忠祠里的六家畈吳姓人員》和《合肥六家畈吳門二進士》里已作詳細介紹,本文只作簡介。
吳毓蘭,淮軍“華”字營首任統領吳毓芬的四弟弟,號香畹,太學生,第二任“華”字營統領,“誥授通奉大夫,晉授榮祿大夫,賞戴藍翎,賞換花翎,特賞從一品封典布政使銜,原任直隸天津河間道加五級,統帶‘華’字全營”。
二、資政大夫(3人)
資政大夫,正二品。
1、吳毓芬,吳毓蘭的長兄,字公奇,號伯華,縣廩生,淮軍“華”字營首任統領。
2、吳鼎業,吳毓蘭次子,字拙庵,號勤軒,附監生,“誥授資政大夫,賞戴花翎,二品頂戴監運使銜,直隸候補道候選直隸州知州,直隸試用知府升用道”。
3、吳承志,淮軍“華”字營第三任統領吳育仁的長子,原名吳承緒,字福基,號祚甫,附貢生,“誥授通奉大夫,晉授資政大夫”,《晚清時期昭忠祠里的六家畈吳姓人員》里有介紹。
三、中憲大夫(5人)
中憲大夫,正四品。
1、吳兆楣,吳毓芬長子,字顯甫,號葆之,太學生,早年參加淮軍,任“華”字營營官,“授中憲大夫,賞戴藍翎,賞換花翎,運同銜升用同知,直隸州知州江蘇即補知縣,前署江蘇新陽縣縣知”。清政府1905年廢科舉,吳兆楣“倡導族人,以義學之基礎,改設養正學校”,將吳氏義學升級成“吳氏私立養正小學”。受李鴻章委托,在修建巢湖忠廟的淮軍昭忠祠時出力不少。
2、吳鼎榮,吳毓蘭長子,字景恒,號紹春,附貢生,“誥授奉政大夫,晉授中憲大夫”,“歷任湖南臨湘華容縣知縣,道州知州兼署東安縣教諭訓導,兼帶道州防管即選知縣”,1898年春節后,牽頭成立了六家畈吳氏義學,“收族中貧寒子弟而教之”。
3、吳作梅,吳毓蘭的第四子,派名吳鼎梅,號時英,國學生,“誥封中憲大夫,四品銜,兩淮即補監運判”。
4、吳鼎桂,吳毓蘭的第五子,號馨甫,國學生,“誥授中憲大夫,賞戴花翎,四品銜江蘇即補知縣,欽加提舉銜試用布理問”。
5、吳汝楫,字濟江,號右航,“誥授中憲大夫,賞戴花翎,江蘇補用道”。
四、朝議大夫(3人)
朝議大夫,從四品。
1、吳鼎椿,吳毓蘭的第三子,原名吳鼎林,字鶴莊,號壬卿,國學生,“誥授奉直大夫,授朝議大夫,賞戴藍翎,升用知府南河即補,同知候選通判”。
2、吳延壽,吳毓芬二弟吳毓芳的長子吳兆樞的第二個兒子,更名吳燾,字仲山,號靜夫,舉人,“授朝議大夫,賞戴花翎,欽加運同銜,東河候補同知,癸卯科挑取國史館謄録,甲辰科考取內閣中書,特授寧國府涇縣教諭中書,科中書銜加三級,署山東海豐縣知事”。
3、吳承勲,吳育仁次子,字鼎基,號焯甫,太學生,“誥授朝議大夫,賞戴藍翎,賞加知府銜分省補用直隸州知州,軍功歷保中書科中書銜候選州同,盡先選用州同”。
五、奉政大夫(12人)
奉政大夫,正五品。
1、吳毓芳,吳毓芬二弟,字子藝,號潤六,邑庠生,“敕授文林郎,誥授奉政大夫,道光乙酉舉人(公元1825年),咸豐丙辰(公元1856年)進士,分甘肅即用知縣,軍功升用同知,著有《薰香館詩文集》。
2、吳兆樞,吳毓芳次子,原名吳思樞,字植中,號密甫,邑庠生,光緒乙丑(公元1889年)科舉人,“誥授奉政大夫”,“賞戴藍翎,賞換花翎,保舉同知銜候選知縣”。
3、吳延福,吳兆樞長子,吳毓芳的孫子,字伯五,號海如,又號伯海,附貢生,“敕授修職郎,誥授奉政大夫,欽加五品銜,不論單雙月試用訓導,改指山東遇缺先補縣丞,現實授濟南府平原縣縣丞”。
4、吳兆棨,吳毓芬的第三子,字次符,號信甫,邑廩生。“例授奉政大夫,同知銜,不論單雙月,遇缺盡先選用知縣,候選直隸州州判,乙酉科撥貢生”。
5、吳鑫桂,吳鼎榮長子,吳毓蘭的孫子,字聘之,號琛伯,“特賞四品蔭生候選知縣,誥授奉政大夫,同知銜,遇缺盡先即選知縣,賞加三品封典”。
6、吳浚桂,吳鼎榮的第六子,字小春,號明熙,亦號家明,國學生,“誥授奉政大夫,賞戴花翎,同知銜候選知縣,賞加從三品封典”。
7、吳承忠,吳育仁的第三子,原名吳承綬,字紹基,號文圃,太學生,舉人,“誥授奉政大夫,覃恩賞加二品封典,賞戴藍翎,賞換花翎,欽加同知銜,廣東分缺間補用知縣,軍功歷保候選縣丞”。
8、吳天錫,吳育仁長子吳承志的長子,原名吳蔭禮,號荷之,“特賞三品蔭生,候選知縣,誥授奉政大夫,欽加同知銜,山東候補知縣,京師法律學堂本科畢業生,皖省臨時省議會議員,任命安徽省高等審判廳推事,署理本廳民庭審判長”。
9、吳天佑,吳承志次子,吳育仁的孫子,亦名吳制禮,號仲平,“特賞三品蔭生,候選通判,誥授奉政大夫,欽加同知銜遇缺即選通判”。
10、吳魁貞,字灼如,號奪之,“誥授奉政大夫”。
11、吳和仁,吳魁貞的兒子,字蘊卿,號靜夫,太學生,“例授奉政大夫,欽加五品銜,直隸州州同”。
12、吳沂生,又名吳銘新,字泗東,號浴之,“例授奉政大夫,賞戴花翎,軍功五品銜”。
六、奉直大夫(10人)
奉直大夫,從五品。
1、吳之驥,吳毓芬的叔爺爺,吳毓芬爺爺吳之泉的親弟弟,字鳴謙,號驤云,“敕授儒林郎,誥授奉直大夫,候選州同加二級”。1814年(嘉慶甲戌)發生饑荒,吳之驥“捐輸義賑”,安徽巡撫兼提督軍務胡克家給他題了“保息推仁”匾額,合肥知縣陳斌跋云:“公復于族間倡設義賑,首捐多金,利賴者甚眾,故為之建額于祠,以旌善云”。1817年(嘉慶丁丑年)再次“捐粟助賑”,時任安徽巡撫的康紹鏞提請清政府嘉獎,“奉旨交部議奏給予記錄一次”。
2、吳秉誠,“振威將軍”吳謙貞的長子,派名吳晉仁,字涵原,號性輔,太學生,“誥授奉直大夫,五品中書科中書”,曾在清末鐵路局任職,老年在六家畈義務行醫。其子吳廷紀,曾任南京陸軍大學軍需處主任,1940年任第八戰區兵站少將副總監兼陜甘戰區司令部司令, 1946年加中將銜。
3、吳履貞,字乃諺,號坦臣,“誥授奉直大夫,五品銜”。
4、吳懋經,吳兆楣長子,吳毓芬的孫子,原名吳秉恒,字敘初,太學生,“例授奉直大夫,五品銜,江蘇候選巡檢”。
5、吳潔貞,字振聲,“例授登仕佐郎,誥授奉直大夫,欽賞藍翎,五品銜”。
6、吳應仁,字應林,號葆齋,“例授奉直大夫,五品銜”。
7、吳承先,字甲三,“誥授奉直大夫,五品銜”。
8、吳承烈,字元美,號述甫,太學生,“誥授奉直大夫,五品銜”。
9、吳禮權,字秉衡,號子謀,“例授奉直大夫,同知銜”。
10、吳潤義,字春澤,號雨村,“例授奉直大夫,五品銜”。
這34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部分是吳毓芬家庭及近親成員,包括其叔爺爺吳之驥在內,共17人;第二部分是吳育仁家庭成員,共5人;第三部分是其他吳姓人員,12人。在從四品朝議大夫及以上官階的12人中,11人是吳毓芬家庭和吳育仁家庭的人;在正五品奉正大夫及以上官銜的24人中,20人是吳毓芬家庭和吳育仁家庭的人,只有4人不是,這4人中的吳魁貞和吳和仁也是父子關系。
這種現象,同樣耐人尋味。
(2020年3月)
主要參考資料:
1、六家畈《吳氏族譜》,1914年版(民國三年)
2、六家畈《吳氏族譜(一)﹒祖譜卷》,吳德章主編,六家畈吳氏族譜編輯委員會2004年3月印刷
(作者:遠人,安徽肥東人,現在合肥市工作。)
上一篇:遠人:六家畈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