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祐公碑記》之茂高公生卒年探討
筆者在《祐公碑記》之宗譜探討中寫到,第二世茂高公生于天復癸亥年正月十五日(認為宗譜中把"天復"誤刻為"天慶"),終于建隆辛酉年(認為宗譜誤刻為建中辛丑年)。這樣進一步分析時就發現第三世仁遇公和第二世茂高公的世系銜接出現年代上的不合理。這個疑問一直壓在我心頭,頗感事實應該不是如此。于是,筆者反復查閱年代史和對照分析宗譜記載,至此,我認為第二世茂高公的卒年是公元1101年的建中靖國元年辛巳年(宗譜記載為建中辛丑年)。由此推斷出第三世仁遇公(生于公元1087年)在1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與宗譜記載的他自幼失去父母相一致。而茂高公生年如果是天復癸亥年(公元903年),則他享年98歲,這在當時的年代是相當少見的高壽。所以,筆者認為可能宗譜刻印時有誤。而如果是公元915年乙亥年或公元913年癸酉年較為合理。這樣的話,茂高公與祐公和仁遇公相似,享年均八十多歲(這些本人推測還有待其他年代出版的宗譜記載加以核實)。這個推測正確的話,也與以下事實不矛盾,即祐公于清泰元年(有的記載為清泰二年)出任刺吏守三衢時,宗譜記載的茂高公隨祐公一起守三衢,年齡上不矛盾,那時茂高公20歲出頭。
小結一下,茂高公生年在公元913或915年,而卒年在公元1101年。由此,宗譜的世系記載就不存在缺失或漏代的問題了。
早期的記年方式復雜而不直觀,導致后代撰刻記事出現錯誤是可以理解的,同樣的情況在我們宗譜的其他地方同樣存在。比如,《祐公碑記》的落款年代,宗譜中刻印為皇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筆者結合撰文的君肅公之弟君聘公的出生年代,分析和研判后,認為正確的落款是皇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這樣,就不會出現兄弟出生相差近百年的不合理情況了。同樣,宗譜中有一篇四明(寧波府別稱)楊簡寫的譜贊,譜中刻印撰寫的時間是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而筆者認為正確的應該是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因為寧波疛慈溪人楊簡,生卒年為公元1141~1226年。
另外,前面說到茂高公隨祐公守三衢,筆者也順便談一些相關的個人見解。巜浙江通志》記載五代十國的前幾位衢州刺史分別是陸仁章、陸仁燦、吳佑、鮑修讓、錢元璝、錢元偓、錢儼、錢弘信。分析一下發現,后面的"四錢"均為吳越國王子。"兩陸"是跟隨吳越王多年的親信重臣,在任衢州刺史前已為吳越國立下功勛,史料記載,吳越王錢镠甚至把陸仁章當孫子般善待。鮑修讓是官二代也是后起的重要人物,其父親鮑君福是后唐和吳越國戰將重臣,都指揮使,多次立下戰功。鮑修讓在為吳越國開疆拓土占領福州的過程中,作為主要戰將,厥功甚偉。筆者在《祐公碑記》探討中提到,吳越國占領福州的軍隊是祐公統領的將士。可見鮑修讓與祐公共事多年,由他接任祐公的衢州刺史職責也是最合理的安排。筆者從這些情況推斷,能象這些人物一樣出任衢州刺史,祐公必定同樣是深得后唐和吳越王信任和器重的重要人物。那么,祐公是憑什么條件得到吳越王重用的和信任的呢?總結以上三類衢州剌史的任職背景,要么是皇親國戚,要么是卓越戰功,要么是重要官宦之后,而祐公屬于哪一類呢?
祐公進士及第后三年,隨使團出使吳越國,再五年后即獲任衢州刺史,這期間的八年,目前尚無發現史料記載祐公對后唐和吳越國有什么特別的貢獻。那么,戰功一項是否可排除了呢?剩下的可就是皇親國戚和重臣官宦之后了。如果能發現史料進一步進一步弄清祐公出任衢州刺史的背景,對弄清祐公的宗源將會有突破性的幫助。 也許,也可能同時發現更多的茂高公史料記載,更有力地旁證茂高公的生卒年代。
吳武
2019年5月19日
上一篇:《祐公碑記》之籍貫探討
下一篇:《祐公碑記》之后裔主要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