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冷,年味漸濃,不知不覺又臨近年邊。
曾記得,長期以來,只要進入了寒冬臘月,廣大農村的各村各寨,到處都是人們忙著打糍粑的熱鬧場面。
打糍粑,是我國很多地方的春節風俗,各地因民族不同,糍粑的原料、打法、吃法等也各有差異。盡管如此,但在臘月里打糍粑卻都是所有地方一年之中的一件大喜事。
打糍粑那天,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全家老少齊上陣,高高興興的,整個院子熱火朝天,熱熱鬧鬧的。到了這個時候,孩子們也知道,糍粑一打,就快要過年了。
春節的糍粑,成為人們走親訪友的禮物,寓意為團圓如意美滿,闔家幸福安康;春節的糍粑,也承載著我兒時的歡樂,勾起我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和牽掛!
每逢過年時節,我就想起在老家家家戶戶打糍粑的場景,憶起那份香醇,萌生一份饞意,也泛起一縷鄉愁。而今,身處異地他鄉,雖然生活改善了,不再是以前的苦日子,但是思鄉的情結依然無法改變,反而與日俱增。
家鄉的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奇妙美食,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它們無時不讓我魂牽夢縈。特別是過年打糍粑,那甑糯米飯紅紅的火苗,那剛出槽的白白的、柔柔的糍粑,總是無聲無息地走進我的夢鄉,撩起我的思念。
最難忘的還是烤糍粑吃。
糍粑有很多種吃法,有些地方放青菜一起煮,吃咸香的;有些人放在柴火上烤,兩面焦黃焦黃的,沾著白糖吃;有的則是用油進行炸炒,油光發亮的,涂點霉豆腐吃……每一種吃法,自是別有一番滋味。
記得當年在鄉里讀書時,每個臘月、正月,有時甚至是二、三月的周末回家,進屋的******件事就是烤糍粑救饑、解饞,那種味道,至今記憶猶新、念念不忘。
在讀師范那時,有一年放寒假回家。那天,當我走進屋里,看到父親孤零零地躬身坐在四方火爐的上方,烤著熊熊的柴火。
沉默寡言慣了的父親,見了我,也不多話,只是淡淡問了句:回來了!然后便在火爐里支一個小鐵架子(我們叫“糍粑架”),去龐桶里拿了兩個紅彤彤的糍粑來烤上。
吳家苗族人的食物最為講究,不但注重味道,也注意顏色。我們打糍粑時,還會在一些糍粑上涂抹色彩,或寫上“?!薄皦邸薄案弧薄百F”等字,或畫上花草魚蟲等圖,白里透紅的,非常喜慶!
一會兒,糍粑漸漸炸開了,慢慢鼓起來,烤得脆脆的、糊糊的,頓時,香味彌漫在整個籠著煙氣的屋子里,讓我口水都來回咽了三四次。
我立刻抓了一個糍粑在手上。剛烤熟的糍粑既黏又燙,咬一口,手一拉,扯出長長的、亮亮的美麗線條。也顧不得欣賞和品嘗,一個糍粑三下五除二就被我囫圇吞棗了!
坐在火爐上,里外全是溫暖。或許是饑不擇食,也或者是離家大半年了,感覺這次的糍粑尤其漂亮,格外味美。
靖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人們特別喜歡制作形形色色的粑粑,幾乎每一個季節都有吃的:元宵粑、甜藤粑、清明粑、粽子粑、重陽粑......種類繁多、應有盡有。
這里有著悠久的粑俗歷史,在逢年過節、生養壽慶、訂婚成親、參神拜佛、建房上梁等儀式中,粑粑都是必不可少的食物,與人們的生活融在了一起,形成了特有的粑俗文化。
其中,最普遍、******特色的非糍粑莫屬。據靖州縣志記載,境內人民有用糯米制作粑粑自食或饋贈親友之習慣。特別是春節,家家都打糍粑,盛入壇、桶中用水浸泡保存,經常換水,可保存半年不變色、變質。
吳家苗侗新娘回門,要用糍粑蓋籃子送爹娘,叫“蓋籃粑”;新屋上梁,就將糍粑拋散給圍觀者,叫“富貴粑”或“拋梁粑”;過年走親戚,會贈送糍粑作禮品,叫“賀喜粑”;平時也打糍粑自己吃,叫“懶漢粑”......
靖州人愛打糍粑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過年,如果哪家不打,就會被人看不起。因是為過年而特意制作的糍粑,所以也叫“年粑”。少則吃到正月滿,多則要吃到五六月份。特別在苗鄉侗寨,人們出去干活時,都是帶著糍粑去,到了吃中飯時,就燒一堆火烤糍粑吃,既方便,又充饑。
同時,鄉下的糍粑種類還非常繁多、頗具特色,除了純糯米之外,還有摻了粟米、高粱、蒿菜、薯米等混合而成的花花綠綠的糍粑。這些色、香、味、形融為一體的糍粑,真正讓人回味無窮、無比念想!
生活在農村是一種福氣,這里綠樹成蔭、野味眾多,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生活節奏不緊不慢,人們怡然自得悠閑。關鍵是還有那么多的野花野草,不但可以裝點生活,還是美味佳肴,那是城里人******享受不到的美食。
今天介紹的吳家苗族年粑,主要是用糯米摻雜鄉下特有的植物所精制成的兩種糍粑,不僅城里人不會制作,即使在苗鄉侗寨,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隆重生產。
一種是“粟米粑”。顧名思義,也就是糯米摻和粟米做成的糍粑。
粟米,也指小米、稞子、黏米,是谷類作物“粟”脫殼制成的,因其粒小,故又得名小米。
粟米味甘、咸,性涼,能益脾胃,養腎氣,除煩熱,利小便,具有防止泛胃、嘔吐的功效。同時,粟米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能供給人體豐富的營養。
粟米雖小,但作用卻大,深受人們青睞,成為熬粥的原料,少數民族地區更是打成糍粑,誘惑至極。
“粟米粑”成型后,金光燦燦,就像一輪圓圓的、黃黃的太陽,拿在手里左瞧右看、愛不釋手,根本舍不得立即食用。
另一種叫“白榜粑”。在農村廣闊的田野里,許多花草、葉子都可以食用。苗鄉侗寨有一種巴掌大、有香味的草木,長在幽幽的農田邊、靜靜的小河坎、潮濕的草叢中、向陽的山坡上,葉子背面是白色的,正面是褐綠色的。它的漢語名不知什么稱呼,當地人喊做“白榜葉”。
用糯米摻著這種草葉打出來的糍粑,顏色呈墨綠色,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清香。以前,糧食不多,人們吃野菜是為了補充口糧;現在,依然還用“白榜”打糍粑,就是追求高質量的生活,為了身體健康。
關于怎樣打“粟米粑”和“白榜粑”,其實與打糯米糍粑大同小異。去年,在寫年味系列文章時,我已專門作了介紹,這里不再細說。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頭天晚上,要把粟米和“白榜”先沖洗干凈,再進行浸泡,“白榜”還需搗爛、揉碎,第二天放入甑子里與糯米一起用柴火蒸熟。
由于加入了一半的粟米和“白榜”,打的時候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體力了,務必做到快、準、穩、狠,要翻過來、覆過去地反復撕扯著打,這樣才能打得均勻,做出的糍粑才會光澤發亮。否則,如果打不透、捶不爛的話,做成的糍粑則要顏色沒顏色,要模樣沒模樣。
想要吃到稀有的美食,必然要付出辛苦。打“粟米粑”和“白榜粑”是一項有較高難度的體力活和技術活,所以人們一般只在過年這個最重要的節日才隆重登場、努力開打。
與眾不同的吳家苗家年粑,在所有糍粑中風味獨特、獨樹一幟。這份美麗,是少數民族人民勤勞與智慧的體現,也是來自大自然的賜福。欲“粑”不能,咬一口,慢慢嚼、細細嘗,濃了年味,醉了年俗,忘了時光!
上一篇:臘肉飄香,才是正宗的年味
下一篇:最美好的年味莫過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