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冷,年歲更近。這個時候,在老家,父老鄉親們一定都在忙著殺年豬、炕臘肉了!
出門在外這么多年,每當新年來臨,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家鄉的臘肉。去年,在寫年味系列文章時,那篇《殺年豬,吃皰湯》還專門交代了臘肉是苗鄉侗寨必不可少的年貨和年味。
其實,制作臘肉不僅在我老家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盛行,全國不少地方也有這個年俗。
臘肉,是指肉經腌制后再經過烘烤(或日光下曝曬)的過程所制成的加工品。由于通常是在農歷的臘月進行腌制,作為過年的一道必備菜,所以稱作“臘肉”。
臘肉在中國南北都有出產,南方以腌臘豬肉較多,北方以腌牛肉為主。臘肉種類紛呈,同一品種又因產地、加工方法等不同而各具特色。
以原料來分,有豬肉、羊肉、牛肉及其臟器和雞、鴨、魚、野味等之別;以產地而論,有廣東、湖南、云南、四川等之分。著名的品種有廣式臘肉、湖南臘肉和四川臘肉等。
臘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就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
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陜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后,贊不絕口。
靖州臘肉屬于湖南臘肉,亦稱三湘臘肉,是選用皮薄、肉嫩、體重適宜的本地豬肉為原料,經切條、配制輔料,腌漬、洗鹽、晾干和熏制等工序加工而成,其特點是皮色蠟黃、脂肪似臘、肌肉棕紅、咸淡適口、熏香濃郁、食之不膩。
這種臘肉雖然還沒有挖掘整理出有關傳說故事,形成臘肉文化,但是加工制作臘肉的傳統習慣卻非常久遠,十分普遍。
每到寒冬臘月,家家戶戶便宰殺年豬,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余的趁新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放入木質腌桶中漚制。
浸泡七至十五天后,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或掛于燒柴火的火爐上端,或吊在火爐墻壁板上,任煙火慢慢熏干即成。這段時間,靖州人叫“炕臘肉”。
在火爐邊烤火時,人們還會時不時將松果、茶殼、桔皮等放入火爐里焚燒,這樣熏烤出來的臘肉,則會帶著茶果的香味。
緩慢而充分的時間,燃燒的樹蔸、樹樁或果皮的特殊氣味,讓其貌不揚的臘肉,口味咸香,滿嘴生津。
靖州的山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有一個永不熄滅的大火爐,一年四季都燒干柴做飯或取暖,這為熏制臘肉創造了******條件。
即使城里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每臨近年邊,也總要在市場上挑選幾塊上好的豬肉,或肥或瘦,帶回家如法腌制臘肉。如自家不燒柴火,就托鄉下的親朋好友熏制。
臘肉一炕,新年就到!千百年來,制作臘肉已成為了鄉下人家的一種生活習俗,一塊塊熏炕在火爐上的臘肉儼然就是一道道靚麗風景。
這里的人間煙火,才是真正的詩情畫意的生活,才有正宗的原汁原味的年味!
熏好的臘肉,外面烏黑,里面透亮,煮熟切成塊狀,色澤鮮艷,黃里透紅。或直接切片即食,或加辣椒爆炒,或做火鍋,一塊塊黃亮亮,香噴噴,油光一閃一閃的。通過炒、燒、蒸、煮、燉、煨等多種方式,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菜肴。
這些臘肉吃起來味道雖各異,但都肥而不膩,瘦不塞牙,不但風味獨特,還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效。
靖州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之美譽。
央視拍攝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在******季第4集《時間的味道》里介紹了柴熏臘肉、腌禾花魚等靖州苗侗特產,高清的畫面、誘人的美食,吸引了無數觀眾在電視機前守候,垂涎不止、贊嘆不已。
一時間,靖州臘肉名揚天下。
臘肉的防腐能力強,能延長保存時間,并增添特有的風味,這是與咸肉最主要的區別,也是深受人們青睞的原因之一。柴火煙熏的臘味,只要保管得當,一年四季都能品嘗。
長期以來,臘肉是苗鄉侗寨每家每戶的“招牌菜”。每年冬初之際,人們就開始熏制臘肉了,一直吃到春節之后,甚至青黃不接的季節。
之所以如此,最關鍵在于:以前,少數民族地區非常落后,平時家里來了客人沒有錢購買美食招待。而且就算有錢,因交通極其不便,也無法實現。
這里的同胞又實在太熱情、太好客了,一家來了客人就是全寨子的客人,必須喊到家里吃放。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飼養著家禽,以備急時之需。于是,制作臘肉便形成了年俗,不易變質的臘肉自然就成為招待客人的“家常菜”和“主打菜”。
在春節里,各地都有拜年的習俗,而苗鄉侗寨的拜年活動格外不同。
過去拜年,既隆重又簡單。隆重是因為去舅家拜年,要請歌師一起挑著擔子大張旗鼓地去,并且舅家至親的房族各家各戶都要送一份禮物,必須熱熱鬧鬧地在全寨子里吃吃喝喝、說說唱唱三天三夜。
簡單是因為“禮多禮少是個意”,人們不在乎禮物的多少與貴重,注重的是那份真摯的情意和熱鬧的氛圍。所送的拜年禮物基本上只有一塊臘肉、一包糖、一對糍粑,僅此而已。所以,臘肉也就成為了走親訪友常用而******的禮品。
良好的風俗一旦形成,必然代代相傳。時至今日,人們依然會在過年前腌制臘肉,既是過年的必備年貨,也是請客的美味佳肴。
實際上,這輩子我也對臘肉情有獨鐘,有著不解之緣。那些年,日子過得異常艱苦,沒少挨凍受餓。還好,父母辛苦勤勞,每年都有年豬殺。
因此,豬腳、豬肉、豬血、豬肝、豬腸……“滿臺豬宴”就成了我家的年夜飯;而炕制的臘肉,也便成了來人來客的招待物和我日常生活的******葷菜。
讀小學五、六年紀和初中那時,在鄉里寄宿,每個星期都帶兩瓶菜去學校。通常情況下,一瓶是酸菜,一瓶是臘肉炒干蘿卜、筍子、蕨菜之類的葷菜。父母平時不舍得“開葷”,總是把臘肉兜給我解饞。
一吃就是五年,我百吃不厭,也可以說是別無選擇。感謝父母養育,也感謝臘肉救濟,正是有了臘肉的陪伴、滋養,我才得以成長、成才!
臘肉,這是散發著鄉土的年味,也是一段難忘的往事。從遠古到現代,在漫長的時光中,混合了陽光、苦難、風俗、鄉愁等記憶元素,已變成一種永不褪色而又別具一格的文化符號。
年味已近,臘肉飄香,城鄉四處彌漫著家的味道。雖天寒地凍,卻滿室如春……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吳家年粑:吃進肚子里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