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到高清无码欧洲亚洲国产精品,琪琪婷婷综合网,国产无码免费视频,亚州超碰密乳综合网

吳起源

西漢時期逾嶺入粵夏爐吳氏入遷最早

 吳姓源于姬姓吳國,始祖是太伯和仲雍。

    吳國的建立源于一段讓賢的故事。商代末,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其中小兒子季歷有才干,生下的兒子姬昌“有圣瑞”,因而備受古公亶父寵愛,言語中透露出寄希望于姬昌的心思。大兒太伯、二兒仲雍明白父親想讓弟弟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再傳位給姬昌的心思,于是便主動讓賢,他們趁古公亶父有病的時候,以給父親采藥為借口,遠奔到東南沿海一帶的今吳越地區,不再返回祖居地,并在那里“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當時江南還很落后,由于太伯、仲雍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技術,“從而歸之千余家”,他們擁立太伯為領袖,建立了姬姓吳國。太伯無子,死后由弟仲雍繼承君位,以后仲雍的子孫世代嗣位。

    國亡四散 以國為氏

    吳國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擁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公元前589年,仲雍的第19代孫壽夢正武稱王,至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國。傳至其子夫差,又戰勝越國,迫使越王勾踐屈服稱臣,并北上與晉爭霸。后來由于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勸諫,貽誤戰機,反而被越國打敗,公元前473年亡國,吳王夫差追悔莫及,遂自殺。亡國后的王室子孫四散避難,為不忘故國,以原國名為氏,從而產生了中國姓氏大家庭中的吳姓。

    發源于江浙一帶的吳氏,后來迅速繁衍到大江南北廣大地區。其中一個叫季札的人,在吳氏發展播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他是吳王壽夢的第4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起用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為回避王位,他逃到延陵(今江蘇常州市南淹城),在鄉下種田當農夫。他的3個哥哥先后為吳王,最后一個為王的哥哥余昧臨死時要傳位于他,他仍然不受。因此,他曾被后世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地為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他的后裔特別繁昌,播遷廣遠,許多裔系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故“延陵”成為吳姓中國人的品牌郡望。

    在當今中華姓氏人口排序中,吳姓是名列第10位的人口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05%,分布以福建和華東各省為多。

    市域現居吳氏均屬西漢入遷族支

    在清遠姓氏發展史上,吳姓是最早出現的姓氏之一。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一支吳氏逾嶺入粵,擇居于陽山縣。

    清遠市域現居吳氏,均屬后來族支,早到唐代,晚至民國,而以明清時期為多。

    連州夏爐吳氏的延居歷史最為悠久,入遷于唐代中期,至今有1200多年的徙居時間。其始祖名千二,唐德宗朝當過潮州刺史,致仕后歸隱老家湖南臨武,期間應連州刺史趙承嗣之邀游歷連州,見連州風物宜人,遂分枝連州高堆。后裔再遷西岸,最后在豐陽夏爐創建族居大本營。現夏爐有400戶,高堆有120戶,西岸鵝江有100來戶,共約2400丁口。

    隨后遷來的是連州豐陽吳氏。其開基祖吳敬元原為南唐巡撫總兵,奉旨剿撫湟川蔡丘之亂,事畢逢南唐滅亡,回原籍無望,遂舉家隱居于山清水秀的連州上爐,并改上爐為鳳陽(即今豐陽)。吳敬元把他的隱居地建設得很有特色,1000年后的今天,這座古村落以一座家廟、兩條左巷、三間祠堂、四個門樓的獨特形象馳譽于鄉閭,現被選入“廣東古村落”的遺存經典之一。這支家族落居豐陽已逾千年,傳承40余代,后裔陸續向周邊擴展,散布30多條自然村,并有分支移居湖南藍山等地,瓜瓞綿綿,人丁興旺。連州境內有其裔逾萬,為豐陽一帶的著姓望族。

    連州豐陽還有個朱崗吳氏,徙居于宋初。其開基祖念四郎生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原籍江西南豐,宋初因做官而卜居任地,初居保安,后移朱崗定居。至今已傳38代,后裔主要分布在豐陽鎮內。

    英德連州清城分布最多

    ■姓氏分布

    吳氏在清遠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12位,8.67******,分布以英德、連州、清城為多,占全市吳姓人口的76%以上。

    英德吳氏有46個開基祖,譜載都是吳宥的裔孫。最先遷入英德的吳氏始于明洪武年間,時有“六子闖英州”的傳說。六子,指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兄弟6人。其父名桂祿,系吳宥的第8代孫,元末明初由福建上杭遷居廣東翁源。繼六子闖英州后,陸續遷入英德的有潤茍、吳麟、宗貴、陳聰、石富、海清、海聰、發清等吳氏家族。

    清城吳姓人口僅次于英德和連州,有9600余人,中以石角、源潭、龍塘為多。石角有3000多吳姓人,中以沙埗吳氏最旺。其開基祖廣賢,原籍順德水藤鄉。此君的入遷過程很有意思,據說他年輕時上京赴考前曾發過誓言:“若然成功無望,誓不回鄉!”信心十足,志在必中。豈料運氣不好,名落孫山。他因有言在先,自覺無顏回鄉,便一路游教南歸,最后來到石角沙埗就教。當時沙埗為雜姓居地,各姓家長對其教法甚為贊賞,一再熱情挽留,這位落第士子便在此長居下來,娶妻生子,開枝散葉。至今已傳23代,后裔散布周邊各村,其中居住在沙埗的有1600余人。龍塘有近千吳姓人,先祖分別來自潮州和龍川,散居長沖、新莊、云路等村。

    陽山有5000多吳姓人,主要分布于黎埠、江英、七拱、陽城等地,開基祖分別來自豐順、興寧和英德,亦為吳宥后裔。其中以黎埠淇潭一支為早,開基祖吳尚四于明洪武年間由粵東豐順遷來,至今已有600余年的開居歷史。

    連南寨崗有1000多吳姓人,主要族支來自梅縣珠玉坑,開基祖名念三,入遷于清雍正年間。寨崗灣村是該族支的集中居地,現有600余人。據《梅縣志》記載,梅縣吳氏均為吳宥后裔,故寨崗吳氏也是吳宥的裔孫。

    清新魚壩有近800吳姓人,明代由英德橫石水遷來,是“六子闖英州”中千一郎的后裔。清新石潭吳氏由陽山七拱遷來,現有500丁口。

    佛岡吳氏主要分布在湯塘,開基祖吳文獻,明初由粵東大埔縣遷來,定居湯塘官山。文獻生國清,國清生子三,繁衍至今,已傳20余代,發展到3700多人。

    吳光亮:駐臺總兵 抗倭名將

    ■姓氏名人

    吳氏是一個富有進取性的姓氏。在古代清遠科舉史上,吳姓產生過8名進士。清遠吳氏知名人物除西漢吳霸外,明代的吳其貴、清代的吳光亮,也都頗有名氣。

    吳其貴,英德云嶺坪田人,明萬歷庚戌科(1610年)進士。歷任浙江秀水縣令、福建邵武知縣,升南京刑部主事,后再出任四川北道監察御史、陜西巡按兼督學等職。一生以廉正嚴明著稱。天啟元年,明熹宗欽賜“殿忠執法”、“白簡飛箱”匾額以褒之。他在秀水、邵武縣令任上很有惠政,死后,兩縣鄉民集資建祠以祀之。

    吳光亮,清末英德黎溪人。早年從戎,因作戰勇敢而頻頻升遷。同治十年(1861年)奉調臺灣,統領“開山撫番”事務,光緒五年(1879年)升任臺灣鎮總兵。所謂“開山撫番”,是指對臺灣東部(后山)地區進行開發,以發展交通和經濟去安撫山區臺民,使之歸順朝廷。這項事業,他干得很出色,由他督辦開通的八通關古道可以說是古代臺灣的******條橫貫官道,今已列為臺灣地區的一級古道。它在臺灣開發史上具有深廣的意義。正因為如此,在吳光亮逝世100周年(1998年)之際,臺灣“玉山森林公園”為其舉行立碑儀式,臺灣鹿谷農會為其造立塑像,臺灣文獻委員會將其錄入《臺灣先賢先烈專輯》,并編輯出版《吳光亮傳》。

    吳光亮不僅是開發臺灣的功臣,同時還是一員“抗倭名將”。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早已退隱回鄉的吳光亮毅然奉詔征集舊部赴臺抗倭,曾在臺灣鳳山橋大敗倭寇,后又與其弟吳光忠分兵守衛臺南、大港口等處,在援兵不至的情況下,仍與倭寇相持數月之久,最后跳海得以生還。過后吳光亮才知道,原來是清政府改變初衷,割地求和,故不派出援軍。他因此憂憤成疾,不久便抱恨而逝。

    在過去的革命戰爭年代,清遠吳氏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過積極的貢獻,僅英德青塘鎮就有吳廷勛等7位吳氏族人光榮犧牲。

    清遠建市后,清新籍吳昌曾任******屆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陽山籍吳顯標現為第六屆市政協副主席。 魏亞男 整理

上一篇:巴中吳氏老譜之吳氏源流考

下一篇:四川省隆昌縣天華鄉吳氏源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宾市| 安龙县| 庆元县| 韶山市| 崇左市| 固镇县| 卓尼县| 静宁县| 鄯善县| 澜沧| 乐都县| 南陵县| 华坪县| 资阳市| 周宁县| 甘洛县| 杭锦后旗| 武穴市| 新源县| 清流县| 兴文县| 桐庐县| 突泉县| 新源县| 乌拉特后旗| 廉江市| 红桥区| 蓬溪县| 南郑县| 东港市| 南江县| 武定县| 巴林左旗| 泰来县| 通化县| 南皮县| 宜阳县| 绥江县| 如东县| 井冈山市| 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