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行伍叛將
--遼東吳三桂家族
遼東吳三桂家族自吳襄始,棄商從軍,把持遼東,與后金、清幾番對抗。但自1644年,吳三桂棄關降清乃至挑起"三藩之亂",割據云貴,自稱皇帝。被清廷誅滅后,遼東昊氏家族因此而蒙羞。吳三桂之子清朝駙馬昊應熊在三藩之亂后被清廷誅殺;其孫吳世藩在吳三桂死后自立為皇帝,不久兵敗被殺。遼東吳氏家族自此銷聲匿跡。
(一)家族淵源
史載吳三桂家族源出延陵吳氏,應屬季札一宗。其先世原為安徽徽州人,后遷居江南高郵(江蘇今縣),形成高郵吳氏,到吳三桂的祖父時始移遼東。據載,吳三桂的祖父是以販馬為業的小商人,由于經常奔走于北方各地,遂定居遼東中后所,到吳三桂父親吳襄時家族始興。吳襄初亦以販馬為生,后棄商從軍,曾考中武進士,崇禎初年官至錦州總兵。
(二)吳襄抗金
吳襄,字贊墀,又字兩環,遼東中后所人,武進士出身,曾隨父販馬為業。明朝末期,隨著后金的崛起,明(后)金之間的矛盾加劇,遼東遂成為戰爭前線,從而為吳襄棄商從軍以及遼東吳氏家族的興盛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滿族首領努爾哈赤稱帝,建國后金,建元天命。兩年后,他以"七大恨"為由,率兵伐明,敗明軍,陷撫順,明政府以楊縞為經略,鎮守遼東。明萬歷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楊鎬集中兵力近九******(號稱二十四萬),分四路伐后金,后金以八旗兵六萬迎敵,在薩爾滸(今遼寧新賓西渾河南岸)大破明軍主力,全殲明四路大軍中的二路,總兵杜松、劉艇以下三百名將官和四萬多士兵陣亡。此后,遼東明軍處于守勢,清軍逐漸占有遼沈地區,遷都盛京(今沈陽),掌握了軍事上的主動權。明軍薩爾滸戰敗后,需要重新整飭軍備,熹宗天啟元年(1621)下詔"今邊疆多故,大風猛土、深軫朕懷,其令有司于山林草澤間,慎選將才"。天啟二年,吳襄中武進士,開始了邊將生涯。該年,邵武(福建今縣)知縣袁崇煥自請守遼,第二年,率軍在山海關外修筑寧遠城(今遼寧興城)作為明軍在關外的據點,吳襄與舅兄祖大壽同為袁崇煥部下,受到袁崇煥的器重。此后,明經略高第議棄關外地,袁崇煥以其官為寧前道,拒不從命,表示愿與寧遠城共存亡。天啟六年,后金努爾哈赤率十萬大軍攻寧遠城,袁崇煥治軍嚴整,調度有方,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等堅守城池,努爾哈赤中炮受傷,被迫退兵,隨即因傷病死,史稱"寧遠大捷"。努爾哈赤子皇太極繼位后,改國號為清,再攻寧遠,又被袁崇煥率部擊敗。袁崇煥駐守遼東,成為清軍不可逾越的屏障,吳襄跟從袁崇煥守遼,一掃過去明軍屢戰屢敗的局面,不斷打勝仗立功受獎,連連升官晉級,先后由千總、副將、提督升錦州總兵,允門蔭一子為錦州百戶,準許世襲。崇禎七年明清雙方再在寧遠、錦州交戰,清軍不勝,明又取得寧遠大捷。當時,袁崇煥一面議和,一面作戰,而清軍因攻寧遠屢敗,即改從內蒙破長城入關擄掠,袁崇煥聞訊,率兵千里阻擊清軍。其間吳襄因貽誤軍機,被革職解京問罪,其兵權由其子吳三桂替代。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農民軍攻破真定,直趨北京,崇禎帝倉促中起用吳襄提督軍營,保衛京城,封吳襄子吳三桂為平西伯,急召入京侍衛。不久,李自成農民軍攻克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吳襄投降義軍。吳三桂人京途中聞京城政權交替,其父為大順政權效力,也一度欲投降義軍,并欲進京朝拜新主。但其后又聽說其家產被義軍抄沒,愛妾陳圓圓被義軍大將劉宗敏搶占,勃然大怒,遂率兵折回山海關降清,吳襄遂為義軍所殺。
吳襄由一個販馬商人成為總兵官,與袁崇煥守遼多有戰功分不開,作為袁崇煥的部下自然受益匪淺。同時,吳襄又娶地位顯赫的祖大壽妹為妻,形成吳祖兩家聯姻,也大大增強了吳襄的實力,以至很快成為守遼明軍中的一名干將,吳襄的發跡,為其子吳三桂門蔭為將官,依靠吳、祖軍事集團為后盾發跡顯榮奠定了基礎。
(三)吳三桂降清
1.起于行伍
吳三桂,字長伯,萬歷四十年(1612)生于遼東中后所。吳三桂生長在明清對峙時期的軍人家庭,自幼練習弓馬騎射,打仗布陣,以此中武舉。隨后以父蔭為都督指揮,在軍中先后任游擊、副將。由于其父吳襄、舅父祖大壽都任高級軍官,在各種場合不斷稱贊其有才略可堪大任,致使年輕的吳三桂在軍中小有名氣。明遼東駐軍自李成棵時就善于結交朝廷權貴為后盾,吳三桂自然也學會了這套本事,很會卑躬屈膝趨炎附勢。方一藻、洪承疇先后經略遼東,吳三桂都竭力巴結,"拜其門下"。太監高起潛總監遼東軍馬,專以殺良冒功為能事,三桂拜其為"義父"。以吳、祖兩家軍事勢力為后盾,以小有名氣為資本,又鉆營有術,善交納權貴,故吳三桂官運亨通,明崇禎十三年(1640)吳三桂二十八歲時,升為寧遠總兵,成為明朝鎮守遼東的重要將領。次年,清太祖皇太極"以大軍屢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關阻隔。而欲取關,非先取關外四城不可",兩次派清軍圍攻錦州,吳三桂為八總兵之一。錦州守將祖大壽傳語洪承疇,大軍不可輕敵冒進,錦州可長期固守。而此時洪承疇已為大軍儲糧一年,也做好了步步為營,長期作戰的準備。但明朝廷迫于李白成起義軍的壓力,擔心"師久餉匱",欲早日解決東北問題。在朝廷的壓力湖北九宮山,吳三桂軍調回錦州駐防,受到清廷厚賞。
順治六年(1649),陜西興起兩支反清武裝:一支是明宗室朱森滏的軍隊,一支是王永強的農民起義軍。王永強起義軍攻占了延安、榆林等十九州縣,殺清延綏巡撫王正志、靖遠道夏時芳等。吳三桂奉命與李國翰一同率軍鎮壓,經過兩年的進剿,屠殺農民軍戰士近******,平定了陜西。
順治八年,吳三桂又人京朝拜清帝,被賜平西王金冊印,并受命征伐四川。當時張獻忠農民軍余部孫可望、李定國與南明桂王朱由榔永歷政權聯合抗清,勢力大增,占據了川北諸縣。順治九年七月,吳三桂率所部清軍接連攻占了重慶和成都后,遭到了農民軍劉文秀、王後臣部的奮力反擊,屢戰屢敗。時王後臣部義軍將清巡安御使郝浴包圍在保寧府(今四川閬中縣古鎮),郝浴親赴吳三桂軍營求援,吳三桂才與郝浴軍聯合進攻義軍,殺掉王後臣后解圍。為此役,郝浴彈劾吳三桂擁軍觀望不前,吳三桂檢其疏中稱自己"親冒矢石"句,反彈劾郝浴冒功。結果,郝浴被罷官流放,吳三桂則因此立功"歲增俸干",其子吳應熊也被清室招為駙馬,授三等精奇尼哈蕃,加官少保兼太子太保。
順治十四年(1657),南明孫可望挑動內亂,分裂抗清力量,投降清軍。清廷借機分三路圍剿南明桂王政權:一路由吳三桂任平西大將軍,與李國翰由四川人貴州;一路由清將羅托、明降官洪承疇率部由湖南進攻貴州;另一路由清將卓不泰自廣西進攻貴州。吳三桂軍是三路清軍的主力,他先破桂王主將李定國的江中防線,又驅兵上岸逐關與農民軍爭奪,攻下了遵義、開州。羅托軍打下了貴陽,三路清軍在平越(今貴州福泉縣)楊老堡鎮會師。會師后,三路清軍又重新布置,繼續追殺桂王軍余部。順治十六年二月,吳三桂軍會同它路清軍攻占農民軍占據的云南省會昆明,又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