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號事件甲午戰(zhàn)爭的導火索 末代帝國崩潰的開端
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清朝在東亞還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國。西方列強在亞洲殖民活動,還是以清朝帝國為重心。這一年,日本的明治維新己經(jīng)26年,日本人的目標是修正日本與西方列強的不平等條約,走向世界,與世界列強平等。而這一年,大清國“師夷技之長而以制夷”的口號以喊了快四十年,大清國也成為了當時的亞洲******海軍大國。
1894年,朝鮮爆發(fā)東學道(后人稱之為東學黨)農(nóng)民起義,朝鮮國王向清政府提出援助請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朝鮮。日本以保護在朝鮮的日僑為借口,也向朝鮮派兵,兵力多于清軍。李鴻章和慈禧并不真正關心大清國的屬國朝鮮,他們只希望“以英制日”之術道有成效。租用英國的印度支那輪船航運公司(怡和洋行)的商船“高升號”、“愛仁號”、“飛鯨號”來運兵,用英國商船上的日不落帝國國旗作保護傘。
高升號是英國怡和洋行的一艘載重量兩千噸左右的商船,1856年下水,來往穿梭于東南亞與歐洲各地之間,販賣糖、木材、玻璃、機器、布料、煤油、五金等貨物。1867年,英國怡和輪船公司在天津紫竹林碼頭開設分公司,高升號、飛鯨號、愛仁號三艘輪船駛進大沽口,與中國開展貿(mào)易。它們將中國的土特產(chǎn)販到歐、美、亞、非、大洋洲,主要貿(mào)易對象是英國、日本、美國等。
日出黃海,天清氣朗,艦船耕濤,劈波斬浪。大清國租用怡和洋行的“愛仁號”、“飛鯨號”運捕到朝鮮后,怡和洋行的高升號商船,也運送一千多名來自安徽六家畈的由大多數(shù)吳氏族人構(gòu)成的兵勇(主要是淮軍六家畈吳育仁的“仁字營”的士兵),以及14門大炮和一批武器彈藥,從天津塘沽港出發(fā)到朝鮮。隨同的還有北洋艦隊的木質(zhì)運輸船操江號,裝載著大量軍械。這個消息被日本間諜(天津電報局的中國職員)發(fā)現(xiàn)。日軍大本營立即派聯(lián)合艦隊從佐世保港出發(fā),開始尋找清軍運兵船的蹤跡。
1862年,李鴻章(八世祖姓許)受曾國藩指示,到合肥招募淮軍。六家畈一帶居民一呼百應,李鴻章與吳毓芬(字伯華)是同鄉(xiāng)同學,兩家相距4公里路,由于李鴻章家無人,用的全部是吳家人。吳毓芬(字伯華)成立華字正營,1868年,29歲的吳育仁統(tǒng)帶華字營,又稱仁字營。1869年,吳育仁統(tǒng)帶仁字營(約1100人大部份為六家畈吳氏族人)到直隸天津北塘炮臺。25年后,1894年,李鴻章調(diào)派仁字營增兵朝鮮。然而,朝鮮皇帝高宗軟弱無能,閔妃(明成皇后閔茲映)當權。高宗父親大院君李g應與閔氏一族積怨深重,而且在12年前朝鮮禁軍叛亂時,淮軍吳長慶率部到朝鮮鎮(zhèn)壓叛亂,曾誘捕大院君李罡應并將其軟禁在天津三年。此時,大院君李罡應于是決意與日本合作。1894年7月23日,在日軍幫助下,大院君建立了親日政權,宣布廢除與清政府的所有條約,并邀請日軍驅(qū)逐在朝鮮的淮軍。
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到達牙山灣外的豐島海面。發(fā)現(xiàn)中國的“濟遠”和“廣乙”兩艘軍艦。這是北洋水師“濟遠”和廣東水師“廣乙”艦在護送“愛仁號”、“飛鯨號”英國商船運兵到達朝鮮之后,正在返航,
“吉野號”“秋津洲”“浪速”號共有三十門炮,其中速射炮二十二門,而“濟遠”和“廣乙”只有舊后膛炮五門,前來助戰(zhàn)的“廣乙”力不抵敵,轉(zhuǎn)舵避走,最后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隨后燃船自毀。軍艦管帶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艦多人死傷,大副、二副陣亡,最后“濟元艦”懸掛白旗和日本海軍軍旗撤退,回到威海衛(wèi)。途中還遇到“高升號”
高升號遇到日本艦隊后,高升號的英國船長立即命令加大馬力逃離。但由于鍋爐馬力不足,高升號被日艦浪速號緊緊咬住,浪速艦鳴炮警告高升號停駛。高升號被迫停駛在距浪速號約0.25英里的海面。浪速艦船長東鄉(xiāng)平八郎派海軍大尉見善五郎等人乘小汽艇駛近高升號。見善五郎等人登船后強令高升號跟浪速艦走,英國船長向日本代表轉(zhuǎn)達,中日并未宣戰(zhàn),中國軍人返回天津是公平合理的要求。見善五郎強烈要求“高升號”跟隨他們回長崎,英藉艦長只得同意。
此時高升號的清軍最高指揮官是吳育仁的部下江西彭澤人高善繼,高善繼拔刀怒喝:“敢有降日本者,當污我刀!”。這樣,淮軍劫持了“高升號”,日軍掛出旗號,要求船上洋員離船,但是清兵禁止放下小艇,英船長用信號告訴浪速此狀況并請其再派小艇來,浪速拒絕。日艦浪速號隨后開動,繞行高升號一周,下午一時,日艦浪速號在距離高升號150米處,向高升號發(fā)射一枚魚雷,但魚雷失效未擊中。又用艦炮向高升號轟擊,連續(xù)發(fā)射十多發(fā)炮彈之后,“高升號”終于被擊中,開始下沉。從朝鮮返航的被清政府租賃的英國商船“飛鯨號”船員看到,高升號船頭先下沉,船尾上翹,忽然翻轉(zhuǎn)45度,船身旋即沉沒,僅剩桅桿露出水面。
在浪速號開炮之后,高升號沉沒之前,淮軍開始用步槍向“浪速號”以及落水的洋人以及一些跳海的淮軍士兵開火,“浪速號”放下救生艇救起了英藉艦長及船員,并對落水的淮軍開火。隨后,英、法、德三國軍艦紛紛趕到,開始營救落水的洋人以及落水的淮軍,“高升號”也隨即沉入深海(2001年,韓國金船公司宣布打撈高升號,據(jù)稱高升號上有價值8800萬美元的600噸銀錠)。與高升號同行的操江號被俘,后來被日本改名為“操江丸”,用于商船。
英國政府得知高升號事件之后大為震驚,英國上下一片嘩然,并表示支持清政府,英國海軍甚至請求英政府授權對日本海軍進行報復。李鴻章迅速接照見了英國駐天津總領事寶士德,極其強烈地抨擊日本人在和平時期炮擊中立國船只,希望英國艦隊司令對日本人采取斷然措施。但海事法庭聽取了日本海軍士兵、英國船長等隨船人員的證詞之后,認為“高升號”上的淮軍劫持英藉船長及船員已經(jīng)構(gòu)成叛亂罪,對于叛亂罪可以判處死刑。東鄉(xiāng)平八郎擊沉英國商船“高升號”屬于合法行為,海事法庭不予追究日本的責任,賠償責任全部由清政府承擔。
當時”高升號”總共裝有清軍官兵1116人,245人遇救獲生(法艦LeLion號營救出43人,德艦Iltis號救上150人,英艦Porpoise號救起87人,德國籍北洋水師教習漢納根自行游回岸上),其余的871名江淮子弟(約6百人為六家畈吳氏族人,全部壯烈殉國。另有74名船上工作人員,有56人,包括二副韋爾什、大車戈爾頓等5名英國人,以及舵工一名和船員,全部葬身海底。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zhàn),1894年9月15日,平壤陷落,北洋水師護送4000余名入朝援軍到朝鮮。9月17日,北洋水師返航時,在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遭遇日軍阻截,甲午海戰(zhàn)爆發(fā)。
55歲的仁字營首領吳育仁后來在北塘東大營主持召開追悼大會,在會上,吳育仁將手中火把一拋,焚燒了高升號模型,以此寄托對死難官兵的哀思。北塘的民眾也燃燒紙錢,朝著高升號沉沒海域的方向三叩首。
9年后,清政府以“慈善補償”為名,向印度支那航運公司(怡和洋行)賠償了33,411英鎊。因為當年租賃高升號的合同中明確規(guī)定,一旦中日有戰(zhàn)事,該船必須立即返回上海,合同立即終止,否則,中國政府應在合同終止后的一個月內(nèi)以19萬美元的價格購買該船。
甲午戰(zhàn)爭前,遠東地區(qū)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制約。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獲得戰(zhàn)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白銀,一夜成為了亞洲的暴發(fā)戶,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并且占領朝鮮和臺灣。舊的大東亞秩序土崩瓦解。新東亞在硝煙、火光和血腥中誕生。英國在遠東創(chuàng)建的既得利益幾乎都被日本所取代。
高升號事件也促成了國際法的重大修改。1907年,受日本再次偷襲旅順港俄國太平洋艦隊的刺激,各國迫切希望規(guī)范戰(zhàn)爭法規(guī),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The Hague Convention)召開。會議上,英國動議提出的《關于戰(zhàn)爭開始的公約》(即海牙第三公約),在歷史上******次正式確立了宣戰(zhàn)制度,規(guī)定不宣而戰(zhàn)是非法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的存在必須毫不延遲地通知各中立國,并且只有在中立國接到通知之后,對它們才發(fā)生效力。但由“國際法研究院”提出的、在宣戰(zhàn)與首次戰(zhàn)爭行動之間應有合理的間隔期的建議,卻沒有在公約中體現(xiàn),這最終還是留下了可被利用的破綻。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偷襲飛機到達珍珠港上空時才遞交宣戰(zhàn)書,就是鉆了這個空子。
高升號事件44年后,日軍占領合肥六家畈,進入六家畈“吳氏宗祠”,此時六家畈籍的海軍中將吳紉禮回鄉(xiāng)辦學,六家畈“吳氏宗祠”中有吳紉禮的照片,照片中的吳紉禮手持軍刀,軍刀是日本軍官以前贈送的,日軍因為看見了“吳氏宗祠”里面的吳紉禮中將照片,當即放下武器,恭恭敬敬的對著“吳氏宗祠”和“吳紉禮”中將的照片下拜。日軍軍團未傷六家畈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人一物,退出了六家畈。
六家畈“吳氏宗祠”祠為三進,每進五間,磚瓦結(jié)構(gòu),大門樓為宮殿式建筑,又濃厚的民族色彩。門前有石鼓、旗桿,是吳氏出過舉人、進士的標志。黑漆大門紅膛黑字對聯(lián)是:“渤海家聲遠,興隆世澤長”。安徽六家畈人才輩出,曾誕生18位杰出淮軍將領,國民革命時期,又有幾十位高級將領出自這里。
1973年,六家畈 “吳氏宗祠”被紅衛(wèi)兵拆除。慈喜太后的“福”字、光緒皇帝的字畫匾額、李鴻章的對聯(lián)、黎元洪的匾額、袁世凱的、馮玉祥的、吳中英的、孫立人的、段琪瑞的、衛(wèi)立煌的無數(shù)文物,全部被毀。
當?shù)厝苏f,吳邦國的父親出生在肥東,母親地地道道的是六家畈吳姓人,吳邦國的故居已對外開放,但也不是以“吳邦國故居”的名義,而是以“吳氏舊居”之名,位于安徽肥東縣六家畈旁邊的長臨河鎮(zhèn)東街25號的這棟舊居,是長臨河老街******的一棟建筑,由堂屋、穿堂、臥室、農(nóng)具室、小院和繡樓組成,室內(nèi)陳列的物品,大多與吳邦國的父親和吳邦國的幼年時代有關。
上一篇:蘇州碼子
下一篇:母親節(jié) 悼念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