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到高清无码欧洲亚洲国产精品,琪琪婷婷综合网,国产无码免费视频,亚州超碰密乳综合网

說吳考古

第二章 吳國興亡錄

第二章 吳國興亡錄
1、太伯、仲雍奔吳
神童出世與太伯出亡

    傳說周太王古公直父的小兒子季歷娶了一位摯任族的好姑娘叫太任。當她懷孕后,“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十分注重胎教。后來果然生下了一個神童,取名叫昌。
    姬昌一生下來就聰明異常,而且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頗有偉人氣質、王者風度。《尚書•帝命驗》更有神話般的記載:“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人于酆,止于昌戶。其書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因有此圣瑞,周太王古公宜父對姬昌這個孫子另眼相看,寵愛有加,有意要將周家的天下傳給他。太王曾傳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但按當時氏族的傳統,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姬昌的父親季歷排行最小,無資格承嗣王位,這樣姬昌也就沒有繼承周家天下的機會。古公既不愿違背氏族的規范,又為自己不能依心意傳位而十分苦惱,終日雙眉緊鎖,郁郁寡歡。古公的長子太伯和二子仲雍為了順從父親要立少于季歷以便傳位圣孫之意,•結伴出亡,逃到與周族鄰近的游牧狩獵民族荊蠻句吳那里。太伯、仲雍的出逃,據傳是當古公病的時候,他們托辭到衡山為父親采藥而一去不復返的。這樣,季歷才被改立為太子。
    太伯、仲雍出奔荊蠻的具體位置,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國古代稱“吳”之地有三處:一叫西吳,在硤西隴縣的吳山,又名吳岳;一叫北杲,就是西周虞仲封地,在山西平陸吳城;一叫東吳,在江蘇吳縣。其實,象我們先前所說,吳本是族名,后才成為地名、國名。太伯、仲雍最初出走之地,是離周國所在岐下周原不遠的荊蠻地區,也就是西吳。這里一直是古老的狩獵民族吳(虞)族居住地,太伯、仲雍逃到這里后,成為當地吳族的酋長,建立起氏族國家,號稱“句吳”。太伯的吳政權與季歷的周政權相互呼應,《詩經•皇矣》因稱“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
太伯的再度出亡

    不久,古公宜父病逝。為了照顧氏族的傳統+,他留下臨終遺囑,要季歷讓位給太伯。太伯、仲雍回國奔喪,極盡孝義之道。這時,季歷依照父親遺命要將王位讓給太伯,太伯堅辭不受。季歷不依。太伯多次避讓不成,只好帶著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荊蠻吳部落中。這一次,為了表示決無反顧之心,太伯、仲雍帶著族人遠走高飛,舉族南遷。他們從陜西西部的西吳出發,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輾轉遷徙,最后一直到達長江人海處的江蘇無錫地帶。太伯、仲雍易服毀容,完全改從吳人文身斷發的習俗。在以禮義文明白詡的周人看來,•只有遭刑罰的人才斷發文身。太伯出逃時曾傳話說:“我已到句吳,改從吳人斷發文身之俗。我已成刑余之人,再無資格當宗廟社稷之主了。”悲愴之極!壯烈之極!它不知感動了多少代中國人。那位被中華民族尊為圣人的孔子讀到這一段動人的歷史,感動極至,拍案驚呼:“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在孔子看來,太伯的品德已到了極高境界,人世間再也找不出什么詞語來形容他的美德了。
太伯拓東吳

    太伯的高風亮節感動了荊蠻,“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余家。”于是,太伯在中國東南長江三角洲地區(即三吳中的東吳之地)重建國家,國號依舊叫“句吳”,并在今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現名梅村鄉)營建早期城市,作為都城。
    太伯奔吳,給落后的江蘇地區帶來了北方文明的種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畏艱辛、勇于開拓,數年之間,人民殷富,終于在東南地區牢固地站穩了腳根。為后世強
大的吳國打下了基礎。
太伯墓和太伯廟

    這位品德高尚的開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東遷的最后落腳點也即他在東南重新開拓新天地的據點一一梅里平墟。至今,無錫縣東三十里的鴻山(也叫東皇山、梅里山)仍有這位開拓者的墓廬,•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余,直徑3米多;墓頂填以黃土,常年綠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著“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墓前矗立著兩根高大雄偉的華表,華表上雕刻著威武勇猛的雄獅。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公元18t8年。享堂門旁石上鏤刻有齊彥槐書寫的一幅對聯,概述、歌頌了太伯的******功德,其文是:
志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
功同開辟廣杯萬古江南。

    相傳太伯去世后,吳人無不悲慟欲絕,哭聲震天。百姓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頓時漫山遍野花草無存。許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歸,聚眾商議,太伯生前最喜種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間,以表達人們的敬仰懷念和哀悼。這二風俗歷經數千年,在民間至今流傳,遂形成了中華民族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
    吳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開拓者的不朽功勛,將他在梅里的居所改為祠廟,這就是今天的“泰伯廟”,又名“至德寺”,老百姓親切地叫它“讓王廟”。今天那威嚴雄偉而富麗堂皇的泰伯廟是在明清古廟址的基礎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書“至德名邦”四個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就曾有《和泰伯廟,》一詩頌之:“故國城荒德來荒,年年椒尊濕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后代騷人墨客,多有頌泰伯廟的詩文遺墨。
    傳說農歷正月初九是太伯的車日,所以每逢這日,梅里一帶人民紛紛前往瞻仰朝拜。農歷清明節,梅里鄉俗更有祭祀泰伯廟的隆重節日活動。
仲雍是今日吳姓的傳代始祖

    太伯沒有子女,姬姓吳氏雖起自他,今日吳姓卻非他的直系后代,而是太伯的二弟吳仲雍的血脈。所以,許多姓氏學著作都說:吳太伯只是今日吳姓的開氏始祖,吳仲雍才是吳姓的傳代始祖。
    吳仲雍和太伯一起奔赴江蘇,在太伯去世后,他接任吳國國君;繼承哥哥開拓的事業。他去世后,葬在吳國附近虞山。至今,在江蘇常熟縣西北的虞山上,吳仲雍的墓廬仍在。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道牌坊是清乾隆年間建立的,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第二道石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學使曹秀先題的四字牌,上書“南國恭友”;三道石牌坊正面有“先賢虞仲墓”五字橫額。兩側石柱上刻一楹聯,其文是:
一時遜國難為弟,
千載名山還屬虞。

    虞仲的墓穴在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塊墓碑,正中間一塊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6的題字,上書“商逸民虞仲周公墓”。至今為常熟一帶人民所景仰。

2.吳國初興
吳國和虞國

    武王滅商之時,太伯、仲雍開拓的吳邦國已歷4代,仲雍生季簡,季簡生叔達,叔達生周章和仲。武王尋找到仲雍的傳人時,周章已繼承父位,擔任荊蠻族句吳的首領。武王依其既成事實,正式分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又將周章之弟仲封于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國得姓,是為虞仲。
    虞仲所封之國因在周北,所以稱北吳或北虞,周章所封在東南無錫,即春秋之吳國,當時也叫“虞”。太史公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為二:其十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北方中國之虞傳十二世至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滅亡。《春秋》僖公五年載“晉人執虞公”。當時,虞國是介于晉國與虢國之間的小國。晉人借道虞國攻打虢,虞國的忠臣宮之奇向虞君進諫說;“虢是我虞國之表;虢如被滅,虞也一定會跟著亡。就象唇沒了,齒就會受寒。”但愚蠢而固執的虞君不聽勸諫,答應借道給晉。這年十二月,晉國順利通過虞國滅掉了虢,結果在回師時戶順手牽羊把虞國也消滅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唇亡齒寒”的成語典故。
    虞仲的后代以國為氏,即今日虞姓的一支。可見,虞氏的一部分又是吳氏的分支流脈。
    同時,武王還分封仲雍的曾孫仲奕到閻鄉(約在今江蘇蘇州市言橋下塘一帶),他的后代以閻為氏,這也是姬姓吳氏的早期分支之一。
吳王壽夢銳意圖強

    周章正式舉之后,后嗣綿綿不絕。歷熊遂、柯相、強鳩夷、余橋疑吾、柯盧、周繇、屈羽、夷吾、禽處、轉、頗高、勾卑、去齊13君,400余年。公元前585年,仲雍的第十九代孫壽夢繼承父親吳去齊的君位,并正式稱王。
    吳王壽夢頗有雄心壯志,即位之初,就暗暗作好了破楚服越,爭霸中原的打算。這時,恰好申公巫臣逃到吳國。申公巫臣原是楚國的著名車族將軍,因為與楚王爭奪美貌傾城的風流寡婦夏姬,而舍掉高位帶著夏姬私奔出逃晉國,最后又由晉國投奔到東南的吳國。吳王壽夢當時正為施展宏圖面求才若渴,一見巫臣,高興萬分,立加軍用。又任命巫臣的兒子狐庸為吳國行人,負責邦交禮賓事務。壽夢得此良臣,開始與中原通使交流,引進吸收中原******文化。巫臣認為,光靠武器與勇力,不足平進行大規模戰爭,遂教吳軍復雜的兵法戰陣,讓長期習慣于水戰舟舉的吳人學習使用中原兵車作戰。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經營和勇敢開拓,吳國已成為了一個擁有今江蘇、上斑之大部與浙江、安徽之一部分地區的泱泱大國,兵強國富,并開始進攻吳楚交接的親楚小邦――巢、徐,威震諸侯。
3、吳國的第二次讓位風波
“兄終弟及制”的終結

    吳王壽夢生了5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味,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在兄弟5個當中,以年紀較小的吳季札最有學問和才華,而且又心地極為善良,仁義禮讓,四德俱全,從小就深受父親寵愛,也為兄弟們愛戴。就象當年周太王對季歷、姬昌一樣,吳王壽夢在世時,也有要讓季札承繼王位的心意,臨終時還以沒立季札為嗣而深感遺憾。公元561年壽夢去世,諸樊以長子身份臨時攝政。喪事完畢,他和其他兄弟商量,決定廢長立少,將王位讓給季札,并受到吳國王室的一致擁護。不料季札卻象當年太伯一樣出逃鄉下。諸樊這才不得已繼位為吳王。他旋即與兄弟們商議L地莊此后吳國王位的承繼一改父終子繼的舊法,實行新的兄終弟及制,目的是兄弟們一個接一個傳遞下去,最后一定要傳位給季札,實現父王的遺愿。所以吳王諸樊即位后,行事舉止驕恣輕慢,不畏鬼神,但求速死。公元前548年在攻打楚的盟國巢國時,諸樊親自上陣,輕死冒進,終于中箭身亡。臨終時仰天長笑,十分欣慰,并遺命弟弟余祭:“必以國及季札。”
吳王余祭(《左傳》作“戴吳”)繼位后,•也只抱著一個心愿,盡:陜傳位給季札,因此,他在位17年,金戈鐵馬,耀武逞威,南攻越國,西侵強楚。接納齊國流亡者慶封,并將公主下嫁給他。從此又結仇強齊。余祭攻打越國時,俘獲了一批越人,加以閹刑,然后派他們守船隊。公元前531年,余祭在視察船隊時,被看船的越國閹奴刺殺身亡。
    接著,按照原定計劃由三弟余昧承接王位。余昧也象兩個哥哥一樣,依然白暴自棄,輕生樂死,竟然只在位4年便溘然長逝。臨終時叫來弟弟季札,遺命傳位于他,了卻父子四人的夙愿。季札聞命,痛哭流涕,感動之余,更覺愧不敢當此厚愛,于是在余昧去世后,再一次違命不從,逃到鄉下躲避,有意將王位傳給侄兒,以報答兄長的一片愛心。這樣,吳人找不到季札,不得已只好立余昧的兒子吳僚(《左傳》作“州于”。)承嗣吳國王位。
    季札不會想到,他的此番“高姿態”,卻引發了吳王室兄弟相殘的內亂。
專諸刺吳王僚

    季札逃亡,余昧的兒子僚被立為王,這事引起季札長兄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就是闔廬)的忌妒和不滿。公子光曾揚言,“我父親兄弟五人,王位應當傳給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
長兄之子,應由我接位。”從此,公子光暗結黨羽,招賢納士,以圖他日篡位登基。
    公子光為了招納賢才,派了―一個會看相的相術家當市吏,每天到繁華市區去挑選人才。不久,楚國最有才華的政治、軍事人才伍子胥因父兄被害,逃亡吳國。一人吳都,便被市吏發眉之間距離一尺;極為偉岸。公子光一聽到消息,心中高興已極,于是收他為親信幕僚+。不久,伍子胥又替公子光找到一位奇特的勇士――殺手專諸;專諸終于替他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于是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吳王闔廬。而專諸的兒子也因父親的功勞當了吳國國卿。
二公子投楚

    正遭楚軍圍困的吳王僚的兩個同母弟弟蓋余和燭庸,聽到公子光弒君自立的消息后,頓感大難臨頭,紛紛棄軍逃走。公蓋余逃到徐國,)、燭庸逃到鐘吾。公元前512年,二公子終于投楚。楚國以隆重的禮節接待了二人,又把養邑弋約在今河南沈丘與安徽首縣一帶)分封給他們作邑。從此,吳王余昧的兩房后裔就從江蘇遷居到河南沈丘一帶,后裔以兩公子名字蓋余、燭庸為氏。這是姬姓吳氏的又兩大分支。
闔廬強吳敗楚

    闔廬雖以極不光彩的手段翠上王位,卻具雄才偉略。他上臺后重用舉能、求才若渴,使得治下的吳由聲威赫赫,令天下刮目相看,連那位以仁義禮讓知名夭下的季札也不得不佩服;季札在闔廬篡位后曾傳言:“茍先翠祭祀不廢、人民主位不空,社稷有供奉,國家能昌盛,就是我的君王,我敢怨恨誰呢?”
    闔廬即位后,立即提拔伍子胥任行人重位,參與謀劃國家齊國的著名軍事家孫武前來投奔,闔廬立加禮遇
    闔廬欲求民富國強,問計于伍子胥。子胥以“安君治民,興霸成王,從近制遠,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庫”作答。于是吳王闔廬整飭朝政,發展生產。接著營建蘇州城,將吳國都城從梅里遷到蘇州。
當國力強盛后,闔廬便以伍子胥和孫武為軍師,親自統率大軍發動對楚戰爭。公元前506年,呆國與唐、蔡兩國聯軍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今江陵)。楚昭王倉惶出逃,吳國君臣盡獲楚昭王后妃宮女,并按職位高低分配,盡加侮辱。伍子胥則將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尸,以泄殺父殺兄之仇。當此之時,吳國威震天下,不可一世。
衰兆:闔廬傷趾

    吳軍克郢,引起天下諸侯恐懼不安。不久,楚人申包胥跪哭于秦7日7夜求得秦國出兵攻吳救楚。吳軍失利。同時,吳國南鄰越國乘吳軍遠在楚國而后方空虛之機,進攻吳國本土。正當吳與秦楚聯軍激戰之際,吳國又禍起蕭墻,闔廬的弟弟公子夫概從前線敗歸吳國后,竟乘闔廬不在國內而學乃兄自立為王。闔廬聞信氣急敗壞,立即撤軍回師攻打夫概。夫概不堪一擊,竟又敗逃投入楚人懷抱。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今河南省遂平縣一帶)。他的后裔以地為氏,改姓棠溪氏,這是姬姓吳氏的又一分支。
    此后,吳闔廬仍一味炫耀武功,與四鄰為敵。公元前496年夏,闔廬又親自率軍南攻越國。這一次越人設計大敗吳軍于橢李(今浙江嘉興西南)。當時,越軍一直攻打到姑蘇。越人靈姑浮用戈擊傷吳王闔廬腳趾,取其一履。闔廬退軍7里,后竟因腳趾傷發而溘然長逝,葬在江蘇蘇州西北虎丘山―卜。
    昔日姜螈履巨人足跡之趾而孕生吳人先祖,今日闔廬當吳國處于鼎盛之時傷其足趾而亡,這難道不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大廈將傾的不祥乏兆嗎?
4.夫差亡吳
賜死伍子胥

    闔廬去世后,他的兒子夫差繼承王位。闔廬臨終前派使者悲愴地問夫差:“你會忘記是勾踐殺了你的生身父王嗎?”夫差肅穆而拜,說:“不敢。”即位后,夫差果然致力于富國強兵之術,3年后,大敗越軍于夫椒(在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忍辱負重,派人向夫差屈膝求和。夫差目光短淺,沒有采取伍子香乘勝追擊,******消滅越國的建議,卻聽從奸相太宰齬的話,與越言和,讓越王勾踐保留國家,稱臣納貢。+此舉,給吳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此后,夫差更加親近小人,疏遠忠臣,重用太宰豁。當越王勾踐在后方臥薪嘗膽。暗積力量以圖報仇雪恥之際,吳王夫差置心腹大患于不顧,卻逞直氣之強,北上與中原各國爭霸。公元前489年,夫差北攻齊、魯,伍子胥進諫說:“今越是心腹之患,大王不先除此卻全力取齊,不太荒唐嗎?”夫差不聽。公元前485年,吳軍再次率軍侵略齊國。越王勾踐聞信率領部下前往吳國朝賀,奉獻豐厚禮物。夫差見了很得意卜只有伍子胥非常憂慮,聲次勸諫,終于觸怒了夫差。夫差聽信太宰豁的讒言,賜劍伍子胥命其自盡。
    勾踐摸準了夫差脾性,此后又貢獻大量金錢與能工巧匠,鼓動他建造富麗堂皇、耗資巨大的姑胥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國人怨聲載道。勾距又獻上絕色美女西施和鄭旦給太差,使他墜人聲色之淵。
公孫圣釋夢獲罪
    某日,夫差晝臥姑胥臺上,作了一夢。夢見自己走進章明宮門時,看到兩個鬲炊煙裊裊但卻沒將食物蒸熟。又見兩條黑狗嗥吠著一個跑向南,一個跑向北。兩條鏵犁靠在宮堂上。又見蕩蕩流水穿過宮墻。前園竟橫長出桐樹,后房鐵匠拿著鼓輕輕敲。醒來后,夫差心中悵然若失。先叫太宰龠解釋此夢,太宰籬胡說一通,說是大吉大祥,可以攻打齊國,稱霸天下乏兆。又叫公孫圣再釋。公孫圣是個大忠臣,他借機勸諫夫差說:“章明宮不吉。章,就是戰敗逃跑張惶失措;明,就是離開陽間,進入冥冥陰府。兩鬲炊煙裊裊而食物不熟,是說大王將鄒不到熟食。兩黑犬吠叫著一南一北,是大王身死,魂魄離散使狗迷惑而吠。兩鏵犁體宮堂,是越人攻遠吳國,伐宗廟,掘社稷。蕩蕩流水穿宮墻而過,是大王宮堂將成廢墟。前園生桐樹,桐木不能作器具,只能作木俑,是要與人陪葬。后房工匠拿鼓輕敲,那是安息的意思。”公孫圣之意,本是以此警勸夫差,不要輕視越國心腹之患。但夫差聽了勃然大怒,命力士用鐵杖將公孫圣擊為兩截,將尸體拋到余杭山中喂食虎狼。
    此后,吳王夫差日益一意孤行,吳國危在旦夕。公元前484年,當吳王夫差遠離本土北上黃池(今河南封丘南)主持諸侯大盟會,爭做中原霸主之時,越王勾踐以5000精兵襲擊防備薄弱的吳國本土,洗劫一空后,還俘虜了太子友和王孫彌庸。從此,那威震天下的赫赫句吳強邦,就一蹶不振了。
慶忌為國赴死

    吳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吳太伯世家》、上說;吳王闔廬弒兄篡位時,欺僚“母老子弱”。大概正因慶忌年紀尚小,才在那場政變中幸免于難,沒有被闔廬殺害。不久,吳慶忌長大成人,而且練就一身超人本領。闔廬陰謀加害、慶忌聞信出逃。闔廬沒能除掉慶忌,又害怕他在外聯合諸侯來攻打吳國,終日坐立不安,心中惶惶。為此,強命伍子胥為他又尋到一位著名的殺手要離,謀刺慶忌。不料,沒有得手。
    吳王夫差即位后,敬佩慶忌之仁義忠誠,請他回吳參政。但慶忌憂國憂民,見夫差日益獨斷專行,吳國危在旦夕,多次勸諫夫差說:“若不改弦易轍,一定會國破家亡。”夫差不聽,慶忌惰然傷心,舉家遷居吳邊遠之地艾邑佑今江西修水西百里龍岡坪一帶)。后來,慶忌又遷居楚國。但當聽到越人將要北犯時,慶忌為了保全宗廟社稷,只身回國求見夫去,語求誅殺太宰龠等一班禍國奸臣,然后由他出面與越國媾和,以求保住吳氏歷代祖先艱難開拓的基業。可惜夫差已再也聽不進逆耳忠言。慶盡勢單力薄,結果進諫不戒,自己反遭太宰豁等人殺慶忌死后,他的后裔以名為氏。這是姬姓吳氏的又一分支。
斷壁殘垣說“吳墟”

    公兀前476年,越王勾踐發動了對吳國的最后戰爭,包圍吳國達兩年之久。公元前473午,越人最后一舉大破吳軍。在余杭山生擒夫差。越大夫范蠡宣布夫差五大罪狀:“殺忠臣伍子胥,此其一;殺公孫圣,此其2;侵略無罪的齊國,此其三;侮辱越王勾踐,此其四;寵信奸臣太宰豁;此其五。右此五翠,還有何面目為人?”吳王夫差無話可答,最后只好自刎而死。臨死前,悔恨莫及,說:“我生有慚,,死亦有愧。請以三寸之帛,蒙我雙眼,若死者有知,我羞見歷代祖宗,更無面目見那被我殺害的忠臣伍子胥和公孫圣。”吳主夫差死后,越人以禮葬于余乖山(在今蘇州市西北)。接著,出于雪恥和復仇的心理,越人對吳國的各種建筑設置進行了瘋狂的摧毀破壞,******焚毀了長達200多里的夫差姑胥臺。吳都蘇州當然不能幸免,戰火兵災之后終成為司馬遷筆下的一片“吳墟”。斷壁殘垣,說不盡舊時繁華;,夕陽如血,只留下滿目蒼涼。
    姬姓吳氏所創建的赫赫吳國,就這樣悲壯地隕落了。
5、季札與季子廟

    談吳姓,不可不提吳王壽夢第四子吳季札。
    原因有三:其一,季札兩度讓位出亡,與吳國的政壇若即若離,時隱時出,他的一生伴隨著吳國的興亡史;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藝,且仁德謙和,至賢至圣。曾被后世奉為“至德第三人”,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塊里程碑;其三,季札子孫繁衍發達,今吳姓各支族譜,大多稱出自季札之后,以他為始祖神,可見他實是吳姓血源史上的一位承前啟后式的人物。
    初,季札回避王位,從王室出走,逃到延陵鄉下,耕田種地當農夫。長兄諸樊無法,只得將季札所逃的延陵一帶封賜給他作為采邑。時人因此稱他叫做“延陵季子”。
    季札封延陵,家室也跟隨到此,更有一支后裔世世代代居在這里,因此,延陵成為后世吳姓的郡望之一。季札所封延陵邑,遺址在今江蘇常州市南淹城。秦時為延陵縣,隸屬會稽郡;漢代改為毗陵縣;西晉改毗陵縣為晉陵縣,又分毗陵縣的暨陽鄉置暨陽縣,又分丹徒曲阿鄉延陵鎮置延陵縣。毗陵縣就是今天江蘇常州市,暨陽縣成為今江蘇江陰縣,而延陵縣即今江蘇丹陽縣,今縣西南仍有延陵鎮。后世延陵郡望應包括上述二個縣及今常州、武進一帶。
    季札去世后,葬在他逃耕和初封地延陵。《越絕書•吳地傳》記載: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縣七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上湖在今江蘇常州市東,原芙蓉湖的西北部;明代以后已圍湖成田。而杜佑《通典》載:“晉陵申浦有季子墓。”申港即今江蘇江陰縣西的申港。吳人為了紀念季札,又在他的墓上建立祀廟。而今天江蘇省有五處吳季子的廟:•江陰申港一處,丹陽延陵鎮西九里廟一處,常州市存三處。相傳,季札去世后,孔子曾手書十字碑文:“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而今天五處季子廟中都有此碑。
    丹陽縣的季子廟。相傳白秦漢以來,廟中香火不絕。唐代景龍年間(公元707――709年),狄仁杰奏毀江南各淫祠;只有九里季子廟獨被保存不毀;唐代時,孔子所書十字碑就見于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曾命殷仲容摹拓碑文。唐大歷十四年,潤州刺史肖定重新摹刻碑文,置于季子廟中,改修廟宇。宋元佑年間,宋潤州知府楊杰奏請降旨封季子廟為“嘉賢廟”。南宋寧宗時賜封季子為昭德侯。每年四月十三日、八月十八日舉行祭祀儀式。今天丹陽縣的季子廟,十字墓碑仍在;原已斷為二,今天的碑是1982年重新修好的。
    江陰申港的季子廟,原來規模也很宏偉。據宋常州太守朱彥《江陰季子廟碑記》說:江陰申港的季子墓,才是古代延陵季子的真墓。這個結論是朱彥派江陰縣令趙士淝查訪考證出來的。當時這里已有季子廟在。于是,•朱彥又從丹陽季子廟中摹刻孔子十字碑,置于申港季子墓上,并設立季子神象祭祀
    可惜,如今江陰申港吳季子廟和常州市的三處季子廟,廟宇殿堂湮沒荒廢,僅十字碑存。
    根據各種吳姓家譜資料以及經典、正史記載,季札娶夫人顏氏,生了五個兒子,個個都有德操、才華。長子早逝,名字不見記載,現已無從稽考。《札記•檀弓下》記載說,季札長子死,葬于贏博之間(今山東萊蕪縣西北),今此處仍存吳延陵季子長子墓,且也有孔子所題“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存,大概是后人從江蘇摹刻來的。二子吳征生也遷齊國,三子吳重道,四子吳子五,五子吳木熹。吳季札這四個兒子的后代,人丁繁衍發達,宗族日益昌盛繁榮,逐漸又分衍出后世大部分的各吳氏分支,構成今天吳姓成員的絕大部分。所以,今天的吳姓各支,多以吳季札為始祖神。
    據姓氏書記載,吳季札居延陵,其后裔又有以“延”為氏和以“延陵”為氏者。所以,延陵季子又成為今日延氏和延陵氏的開姓始祖神。
吳姓的分支姓氏

太伯氏  周古公長子太伯,讓國季歷,為周之太伯,故以為氏。
閻氏  《通志•氏族咚》:周武王封吳太伯(實應是仲雍)曾孫仲奕于閻后裔以閻為氏。
常壽  《路史•后紀》:吳的分支有常壽氏。
虞氏  《元和姓纂》:武王封仲雍曾孫周章之弟虞仲于北虞,其后姓虞氏。
燭庸氏  《左傳》:吳王闔廬弒僚后,余昧之子燭庸逃楚,封在養邑。后代以名為氏,姓燭庸氏。
蓋余氏  余昧之子蓋余,也隨兄逃亡楚國,由養,后裔也以名力氏,姓蓋余氏。    •‘
棠溪氏  《左傳》記載:吳王闔廬之弟公子夫概政變失敗后逃亡車楚,楚昭王封于棠溪,后裔以地為氏,改姓棠溪氏。
夫余氏  《風俗通》:吳公子夫概奔楚后,余子在吳國者姓夫余氏,后成為百濟王室。
慶忌氏  吳王僚之公子慶忌死后,后裔有以名為氏,改姓慶忌氏。
厥由氏  《路史》,壽夢第五子吳厥由之后,以名為氏,姓厥由氏。
延氏  《路氏》:季札封延陵,后代有姓延氏者。
延陵氏  《元和姓纂》:’‘季札封延陵,后裔以地為氏,改姓延陵氏。
濮氏  季札嫡長孫吳濮婪當越乓吳之際,攜母逃隱乎震澤東洞庭武峰山南,后代改姓濮氏。
胥門氏、慶師氏、公冶氏、公祖氏、公劉氏、太后氏、漆雕氏、唐溪氏、郁閶氏、郁鄭氏、或柯氏、冶氏、闔氏、夢氏、。余氏、勾氏、壽氏、番氏  據羅泌《齟氏•后紀;。九上》記載,都是吳姓的分支。
曹氏  據乾隆丁酉湖山秀聚堂《曹吳合譜》記載,梅堰吳氏后來改姓曹氏。
延州氏  《元和姓纂》:吳季札封延陵、州來,稱“延州來季于”,后裔有姓延州氏。
樊氏  《元和姓纂》:周太王子虞仲支孫為周卿士,食采于樊,后以邑為氏。
狐氏  《元和姓纂》:太伯生突,突生毛及偃,居于戎。改姓狐氏,世為晉卿。

上一篇:******章  吳姓尋根

下一篇:第三章  秦漢時期吳姓的遷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城| 措勤县| 静乐县| 雷州市| 隆安县| 醴陵市| 苍山县| 上杭县| 舟山市| 环江| 泸定县| 南乐县| 云林县| 铜梁县| 兴山县| 屯留县| 汉源县| 沙湾县| 桦川县| 水富县| 临江市| 桂东县| 高雄市| 休宁县| 阳春市| 兴化市| 沅江市| 察雅县| 闸北区| 东阳市| 襄汾县| 彰化县| 麻江县| 雷山县| 绵竹市| 犍为县| 阿城市| 黑河市| 镇原县| 泸水县| 嘉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