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仲雍初到江南時,那里的人們仍然以游牧、漁獵為生。為了和當地民族溶為一體,太伯、仲雍一改過去的生活習慣,和土著居民一樣斷發(fā)紋身,以示決不繼承周國君位的決心。并把北方的農耕技術運用到這里。
太伯讓位的高風亮節(jié)深深地感動了當地的人們,從而前來依附的不下干家。于是,太伯在中國東南長江三角洲地區(qū)也就是三吳中的東吳重建國家,因號“句吳”,并在今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現名梅村鄉(xiāng))營建早期城市,作為都城。
太伯奔吳,給落后的江蘇地區(qū)帶來丁北方文明的種子。他們在新的生存環(huán)境中,不畏艱辛,勇于開拓,通過數年的開荒耕耘、引水灌溉,使游牧木定的生活變?yōu)槎ň拥霓r耕生活,使原先人煙稀少、土地肥沃的江南地區(qū),逐漸成為人丁興旺、經濟發(fā)展的富庶之地。中原文明在江南的傳播,對中國的歷史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地土著居民十分感激太伯、仲雍的恩德,一致推太伯為部族領袖。太伯去世,仲雍繼位,經過幾十年的精心治理,吳地日漸殷富,國安民強,勢力大增,終于在東南地區(qū)站穩(wěn)了腳跟,為后世強大的吳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太伯去世后,就葬在他東遷的最后落腳點梅里乎墟。至今,無錫縣東三十里的鴻山也叫東皇山、梅里山,仍聳立著這位開拓者的墓廬,并且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太伯沒有子女,今日吳姓部不是他的直系后代,而是他的二弟吳仲雍的血脈。但由于姬姓吳氏的******之功是來自太伯,所以,后世吳性人部尊奉吳太伯為今日吳性的開氏始祖,吳仲雍為吳姓的傳代始祖。司馬遷在他的不朽著作《史記》里,就專門寫有《吳太伯世家》,以表彰他在歷史上的巨大功績。
吳仲雍在太伯去世后,接任了吳國國君.繼承了他哥哥開拓的事業(yè)。多年后,仲雍也去世了。他去世后,就葬在吳國附近的虞山。現在,在江蘇常熟縣西北的虞山上,仍留有吳仲雍的墓墟。
武王火南的時候,太伯、仲雍開拓的句吳邦國已經歷了四代,仲雍生季簡,季簡生叔達,叔達生周章和仲。武王尋找到仲雍的傳人時,周章已經繼承父位,擔任荊蠻族句吳的首領。根據這種情況,武王正式分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其后子孫遂以國為氏,稱吳氏。又格周章的弟弟仲封十周原北邊的夏墟。仲以國為姓,稱為虞仲。周平王東遷時,虞國也東遷到黃
河以東,山西的虞鄉(xiāng)一帶。
吳姓遠祖世系表
(略)
虞仲始封的邦國因為在周原的北邊,所以稱為北吳或北虞。周章所封的邦國在東南無錫,也就是春秋時的吳國,當時也叫“南虞”。公元的655年,北虞傳至十二世時被晉國滅亡。當時,虞國介于晉國和虢國之間,不過是一個小國。晉人借道虞國攻打虢國,虞國的忠臣宮之奇向虞君進諫說:“虢國是我們虞國的屏障和牽制力量,如果虢國被消滅丁,那么虞國也就會跟著滅亡。就像唇沒有了,牙齒就會受寒一樣。”但是,愚蠢而固執(zhí)的虞君聽不進去,答應了晉人借道的要求。是年十―月,晉國順利通過虞國滅掉了虢國,師時順手牽羊把虞國也消滅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假虞滅貌”和“唇亡齒寒”成語典故的來歷。虞仲的后代以因為姓,可見虞氏的――部分是吳氏的分支流脈。同時,武工還分封仲雍的曾孫仲奕到閻鄉(xiāng)也就是現今江蘇蘇州市言橋下塘一帶,他的后代以閻為姓,這也是姬姓吳氏的早期分支之一。
周章正式封為句吳國君以后,其后嗣綿延不絕。經歷熊遂、柯相、強鴻夷……去齊等13君,400余年。公元前585年,仲雍的第十九代孫壽夢繼承父親吳去齊的君位,正式稱王。
吳王壽夢頗有雄心壯志、招攬人才,勵精圖治。即位之初就暗暗作好了破楚服越、爭霸中原的打算。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引進吸收中原的******文化,學習使用中原兵車作戰(zhàn)。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經營和勇敢開拓,吳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像現今江蘇、上海之大部及浙江、安徽之―‘部分地區(qū)的濁洪大國。
吳王壽夢杏5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昧,四子季札,五子朔由。在5個兒子當中,年齡較小的四子季札最有學問,而月心地苦良,廣義禮讓,德才具備,深受父親的寵愛,也為兄弟們所愛戴。吳王壽夢就像當年周太王古公宦父對季歷、姬昌樣,也有要季札承繼王位的心意,到臨終時還以設立季札為嗣而深感遺憾。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去世,諸樊以長子的身份臨時攝政。辦完喪事以后,諸樊和其他幾個兄弟一起商量,決定遵從父親的遺愿,廢長立少,把王位讓給季札。出乎意料的是季札不
受。像當年太伯一樣逃到了鄉(xiāng)下。無奈,諸樊這才繼位為吳王。隨后他與兄弟們商議,決定以后吳國王位的承繼不再實行父終于承的舊法,而是實行兄終弟繼的新法,以便最后傳位給季札,實現父王的遺愿。所以諸樊即位后,行事舉止輕狂,于公元前548年在攻打楚的盟國巢國時中箭身亡。次子保祭登上吳王王位以后,也是抱著一個心愿,就是盡快傳位給季札。因此,他在位17年.于公元前531年視察船隊時,被俘獲的越國閹奴刺系身亡。三子馀昧繼承王位后,也像兩個哥哥一樣.自暴自棄,輕生樂死,在位4年便與世長辭。臨終時,他讓人叫來弟弟季札,遺命傳位于他,以了卻父子四人的鳳愿。季札聞命后痛哭流涕,感動之余更覺得愧不敢當,于是在馀昧去世后再一次逃到鄉(xiāng)下,有意將王位傳給侄兒,以報答兄長的一片愛心。吳人找不到季札,最后只好立馀昧的兒子吳像承繼吳國王位。季札沒有想到,他的一片好心,卻引發(fā)出一場吳王室兄弟柏殘的內亂。
季札逃往鄉(xiāng)下,馀昧的兒子僚被立為王后,引起季札氏兄諸樊的兒子公于光(即闔閭)的忌妒和不滿。他揚言說:“我父親兄弟五個人,王位應當傳給季子,季子如果不肯接受,我是長兄的兒子,應該由我接位。”從此,公子光開始暗結黨羽,招賢納士,圖謀有朝一日篡位登基。他派了一個會看相的相術家當市吏,每天到繁華市區(qū)去挑選人才。一天,楚國最有才華的政治、軍事人才伍子胥因為父兄被害而逃到了吳國,被市吏發(fā)現。公子光聽說伍子胥逃到吳國十分高興,立即收他為親信幕僚。不久,伍子胥又替公子光找到一位奇特的勇士――殺手專諸。專諸終于替他刺殺了吳王僚。于是,公子光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吳王闔閭。
吳王僚的兩個同母弟弟蓋馀和燭傭當時正率軍與楚國的軍隊打仗,聽到公子光軾君自立的消息后,感到大難臨頭,紛紛棄軍逃走。蓋馀逃到徐國,燭傭逃到了鐘吾。公元前512年,兩位公子終于投降到了楚國。楚國以隆重的禮節(jié)接待了他們,并把養(yǎng)邑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沈丘與安徽界首縣一帶分封給他們。從此,吳王馀昧的兩房后裔就從江蘇遷居到了河南沈丘一帶。后來,兩位公子的后裔就以蓋徐、燭傭為姓。這是姬姓吳氏的又兩大分支。
闔閭雖然以極不光彩的手段登上了王位,但卻具有雄才大賂。他上臺后廣羅人才,重用賢能,把吳國治理得聲威顯赫,今天下人刮目相看,就連以仁義禮讓而知名天下的季札也不得不佩服。聞間即位以后,立即提拔重用伍子胥,讓其參與謀劃國家大事。不久,齊國著名的軍事家孫武也投奔到吳國,闔閭立即委以重任。伍子胥和孫武成為闔閭的左臂右膀。
為了實現民富國強、成就霸業(yè)的日的,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吳王闔閭整頓朝政,發(fā)展生產,營建蘇州城,將吳國的都城從梅里遷到了蘇州。當國力強盛以后,闔閭便以伍子胥和孫武為軍師.親自統(tǒng)領大軍對楚國發(fā)動了戰(zhàn)爭。公元前506年,吳國與唐、蔡兩國聯合攻克了楚國都城部即現今的江陵。楚昭王一看大勢已去,倉惶地逃跑了。楚昭王的后紀宮女被吳國君臣盡數俘獲,并按著職位的高低進行分配,肆意侮辱。位子胥則把楚平王的墓掘開,鞭打300下,以泄殺父殺兄之仇。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掘墓鞭尸。 一時間吳國威震天下,不可一世。
吳王闔閭親自統(tǒng)率大軍攻克楚國都城以后,引起了天下諸侯的恐懼和不安。不久,楚人申包胥到秦國脆哭于秦工殿前,要求秦回出兵攻吳救楚。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終于感動了親王。在泰國軍隊的進攻面前,吳軍節(jié)節(jié)政退。這時,吳國的南鄰越國乘吳國后方空虛的機會,也進攻吳國。正在吳軍與秦楚聯軍激戰(zhàn)的時候,吳國又禍起蕭墻,闔閭的弟弟公子夫概從前線敗回吳國之后,競乘闔閭不在國內而學其兄自立為王,闔閭聞訊后氣急敗壞,立即撤軍團師攻打夫溉。大概不堪一擊,政逃后投奔了楚昭王。楚昭于封夫概十棠溪也就是現今的河南省遂平縣一帶。他的后裔以地為氏,改姓棠溪氏,這是姬姓吳氏的又一個分支。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被越因軍隊打敗,因腳傷發(fā)炎巾不治身亡。閩間死后,葬在蘇州西北的虎丘山上。
闔閭去世后,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夫差即位后,不忘父親的教誨,大力發(fā)展生產,操練兵士,使吳國逐漸強盛起來。三年后,夫差出兵,一舉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只好忍辱負重,派人到吳國向夫差屈膝求和。這時,伍子胥提出說不能姑息養(yǎng)奸,要乘勝追擊,******消滅越國。夫差鼠目寸光,不聽伍子胥的勸諫,卻聽從奸相太宰旱幕埃與越言和,讓越王勾踐保留國家,稱臣納貢。從此以后,夫差疏遠忠臣,親近小人,重用太宰韶。這種做法無疑給吳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正當越王勾踐在后方臥薪嘗膽,暗自積蓄力量以圖報仇雪恥之際,吳王夫差卻聽不進伍于胥的勸諫,置心腹大患于不顧,北上與中原各回爭霸。公元前485年,吳王夫差再次率領軍隊侵犯齊國。伍子胥多次勸諫,終于觸怒了夫差,賜劍給伍子胥,讓其自盡了。公元前484年,當吳上夫差北亡黃池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封丘內部主持諸候大盟會,爭做中原霸寧的時候,越王勾踐以五千精兵襲擊了吳國,并俘虜了太子友和王孫彌庸。威震天下不可―世的句吳土國,從此一瀕不振。
吳慶忌,是原吳王僚的兒子。吳王闔閭殺兄篡位時,慶忌因年齡小而幸免于難。多年以后吳慶忌長大成人,而且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本領。闔閭害怕他在外邊聯合諸侯來攻打自己,多次陰謀害死慶忌,都沒有得手。吳王夫差即位后,多次請慶忌回吳參政,他都沒有答應。他看到夫差殺忠臣,重用小人,凡事獨斷專行,使吳國處于亡國的危險邊緣,因此多次勸諫說“若不改弦易轍,一定會國破家亡。”夫差半句也聽不進去,慶忌十分傷心,就攜全家遷居到吳國邊遠的艾邑,也就是今江西修水西百里的龍岡坪一帶。后來,慶忌又遷居到了楚國。當他聽說越國將要北犯進攻吳國時,慶忌坐不住廠。為了保全吳氏宗廟社程,他只身回國去見夫差,請求犬差誅殺太宰額等一班禍國害民的奸臣,然后由他出面與越國靖和,以求保住吳氏歷代祖先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可惜夫差已經昏了頭腦,再也聽不進任何忠言。結果,慶忌反遭太宰額等人的殺害。慶忌死后,他的后裔就以他的名為姓氏。這是姬姓吳氏的又一個分支――慶忌氏。
公元前476前,越王勾踐率領軍隊對吳國發(fā)動了最后―次戰(zhàn)爭,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僵持了有兩年多時間。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軍攻破,夫差被生擒活捉,最后自則而死。夫差死了以后,越國人以禮將他埋葬在余杭山,也就是現今的蘇州市的西北。姬姓吳氏所創(chuàng)建的吳國,就這樣滅亡了。
吳國世系表
(略)
在吳越爭雄,兵戎不斷的時期,吳氏家族又出現了一位太伯式的人物――季札。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札本是壽夢理想中的王位繼承達,現今吳姓各支族諾大多數都稱是季札之后,并以他為始祖。現今吳氏族人,即以“至德堂”為堂號。可見,季札是吳姓血源史上―位承前啟后式的人物。
當初,季札從王室出走逃到延陵鄉(xiāng)下以后,其兄諸樊就將延陵一帶封賜給他,作為他生息的地方。因此,人們稱他為“延陵季子”。季札封在延陵,他的家室也跟隨著―起到了封地。這樣,他的后裔就有一支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因此,延陵就成為后世吳姓的郡望也就是發(fā)樣地之一。季札被封的延陵邑,其遺址在現今江蘇省常州市南淹城。秦時為延陵縣,隸屬于會稽郡;漢代改為毗陵縣;西晉時故毗陵縣為晉陵縣,并在原毗陵縣的暨陽鄉(xiāng)設暨陽縣,在丹徒曲阿鄉(xiāng)延陵鎮(zhèn)設延陵縣。毗陵縣就是今天的江蘇省常州市,暨陽縣成為現今的江蘇省江陰縣,而延陵縣就是今大江蘇省的丹陽縣,現縣西南仍有延陵鎮(zhèn)。后世的延陵郡望包括上述的兩個縣及現在的常州、武進―帶。
吳季札去世后,葬在他耕耘過的初封地延陵。吳人為了紀念他,在他的墓地上建立起了祀廟。現在,江蘇省有五處季子廟:江陰申港一處,丹陽延陵鎮(zhèn)西九里屈一處,常州市有二處。季札去世后,孔子親手題寫了十字碑文: “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現在,大處季子廟中都有孔子題的十字碑文。
丹陽縣的季之廟,自秦漢以來香火不斷。每年四月十三日、八月十八日,是吳姓后人舉行祭招儀式、拜祭祖宗的日子。
吳季札有五個兒子。長子早逝。二子吳征生、三子吳重道、四子吳子玉、立子吳木熹,共后代人丁興旺,繁衍發(fā)達,宗族日盛,逐漸分衍出吳氏分支,構成今天吳姓成員的絕大部分。所以,今天的吳姓各支多以吳季札為始祖。由于,吳季札居住在延陵,所以他的后裔又侖以“延”為姓和以“延陵”為姓的。因此,延陵季于又成為今日延氏和延陵氏的開姓始祖。
吳國滅亡后,在吳季札的四個兒子中,只有四子吳子玉一支堅守家園,奉祀延陵季子的廟宇。吳子玉有兩個兒子,吳忠和吳恕。其后代子孫昌盛發(fā)達,世世代代居住在延陵,構成了延陵吳氏的主干。
吳氏共它子孫也隨著歷代的興衰更替,女分派別,格遷于神州各地,形成不同郡望的吳姓分支。
據《元和姓纂》、《太平寰宇記》等書所載,漢魏以來的吳姓郡望主要有渤海、陳留、沼陽。
據貞觀年間的《天下姓望氏族諾殘卷》記載,吳姓的郡望有兩個:冀州渤海郡,吳姓為“吳、歐陽、高、刁”四大姓之呂;沼州淄陽郡,吳姓為“吳、徐、袁、扶、黃、慶”六大址之首。
據唐中晚期德宗時的《新集人下姓望氏族譜》記載,吳姓郡望有五個:冀州渤海郡,吳姓為28人姓之首;濮州濮陽郡,吳姓為6大姓之首;湖州吳興郡,吳姓是16大姓之一;潭州反沙郡,吳姓在6大姓中排行第二;豫州汝南郡,吳姓是26大姓之。
庸代晚年的《太平寰宇記》記載的吳姓郡望有3個:濮州濮陽郡,又姓是7大姓之茍;冀州渤海郡,吳姓為3大姓之首;荊州武昌郡,吳姓是6大姓之首。
縱觀隋唐時期,吳姓的郡望有7個:濮陽郡、渤海郡、陳留郡、吳興郡、汝南郡、長沙郡和武昌郡。
上一篇:尋根認祖[吳] 目錄
下一篇:二、江東望族 歷代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