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時的天津五大道地區自然是另一番景象。作為天津英租界內重要的居住區,那時五大道的小洋樓內居住著當時天津社會******顯赫地位的人物。走出洋樓大門,他們在天津各界均能呼風喚雨;回到家里關上大門,一個個大家族的恩愛情仇又繼續上演著。那時,就在這豪門林立的英租界里,有一個家族因家大、業大、房子大而十分顯著,這家的主人叫吳調卿,因此,他們的房子被稱為“吳家大院”。
吳家的后代告訴記者,當時他們在天津的房產十分龐大,單單在睦南道就有半條街的房子。然而將近一個世紀的光陰,卻將這個顯赫家族的印記幾乎擦盡,曾經無比豪華的吳家大院早已消失,只有昆明路上那處嫻靜的二層樓房保留著吳家在天津的******記憶。而當初建起這棟小樓的主人吳頌平,作為吳家的長子,在這棟房子里寫下了一個買辦之家的豪門故事。
從“匯豐吳”說起
吳家小洋樓的故事由這家的“老爺”吳調卿說起。“買辦”這個詞對于如今的人們而言,它只是一個屬于逝去時代的專有名詞,但在舊時的天津,“買辦”卻是這個城市里頗有影響力的人物。那時,天津有著名的“四大買辦”:泰來洋行的王銘槐、太古洋行的鄭翼之、匯豐銀行的吳調卿、怡和洋行的梁炎卿。
據吳家后人記述,吳調卿幼年時家中生活艱難,曾在一家筆莊當學徒,在上海當過外輪的跑艙。17歲時,他進入匯豐銀行賬房做練習生。吳調卿利用閑余時間,自學英文,逐漸得到總行買辦和洋人的器重。1880年,匯豐銀行籌劃設立天津分行,吳調卿經過上海總行買辦的保薦,到天津參與籌備。1882年天津分行開始營業時,吳調卿擔任首任買辦。
盡管在身份上是官僚資產階級的買辦,但吳調卿卻對天津近代的實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不但是匯豐銀行在天津的首任買辦,同時,還成為天津早期民族工業投資者的代表人物。先后辦起了天津自來火公司、天津硝皮廠、天津織呢廠、天津打包公司、天津電燈廠、天津自來水廠、門頭溝通興煤礦公司……在天津1900年之前創辦的4家新式企業中,屬于吳家的就有3家。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吳調卿開啟了天津火柴的歷史。
火柴最初稱“自來火”、“洋火”,19世紀中葉從歐洲傳入,由于使用便利而逐步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天津的火柴進口量迅速增加,不僅供應天津市場,還大量運銷華北地區。吳調卿看中了這個大有潛力的市場。1887年,受李鴻章委托,吳調卿創辦了天津自來火局。他明確宣布公司全部是華人資本,意在與洋貨展開競爭。1897年,吳調卿又投資白銀25萬兩創辦了天津******座毛紡織廠,還與德國興隆洋行合資開辦了一家打包公司。1900年以后,吳調卿投資15萬兩于北洋硝皮廠,得到正在推行北洋新政的袁世凱的支持,該廠經營狀況甚好。吳調卿還作為合辦人,于1888年創建了天津英租界的煤氣公司,投資了天津電燈公司和自來水公司,并與英國人合資興辦中英門頭溝通興煤礦公司,任中方董事長。除了主要在天津的外國公司投資外,吳調卿還是香港、上海幾家英國公司的股東。可以看出,吳調卿創辦的企業,全部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民生企業,吳調卿因此成為近代天津具有重要影響的實業家,他的龐大家業也因此開始創立。而最能顯示他家業恢弘的,便是后來建起的“吳家大院”。
“吳家大院”記憶
在吳家后人提供給記者的一份家族資料中,吳調卿的孫輩詳細回憶了曾在天津非常顯赫、但如今卻痕跡全無的“吳家大院”。事實上,這個大家族近百人的命運大多是從這個大院里開始書寫的。
1882年,吳調卿從上海到天津擔任匯豐銀行天津分行經理。到天津定居不久,吳調卿的三太太就開始為他生育子女,因為妻妾、兒女眾多,也因為吳調卿當時的社會地位,他在天津的達文波路(現建設路)建起了規模宏大的私宅,這個房子被稱為“吳家大院”。
吳家大院的恢弘,堪比舊時的王族府邸。他的一個孫女婿在回憶文章里寫道:“那個房子的豪華簡直難以想象。”他的孫女吳佩珠回憶,吳家的這處老宅排場很大,足有幾十畝地,中間一棟大樓,周圍有許多房子,其中不僅有商會、馬號、裁縫鋪、理發店、鴿子樓,還有很多供出租的房子,儼然像個小社會。吳調卿的兒孫們在這個大宅院里,開始了不同于常人的傳奇人生經歷。
但在吳家人的記憶中,“吳家大院”并不止這一處。隨著家業的擴大,上世紀二十年代,吳調卿在英租界的香港路建起了一個更為現代的宅院。在吳家后人的印象中,這個“大院”比原來那個更洋氣,無論是設計還是布局都效仿西方建筑。院子中間是一棟帶屋頂花園的大樓,是吳調卿和幾位太太居住的。臨街有四棟三層的小洋樓,吳調卿的4個兒子每家一棟。大樓的底層有大理石地面的大廳,里面可以放電影、舉行舞會。院子中間有網球場和花園,周末常有親戚朋友來打球……而那時的吳調卿除了這座吳家大院,還在睦南道購置了多處地皮和房產。
在“吳家大院”住了沒多久,1927年吳調卿去世。吳調卿的幾個太太和兒子繼續居住在那里,后來,大家陸續搬出“大院”,各家都搬進了屬于自己的房子,“吳家大院”空置了起來,并最終被拆掉。在這期間,吳調卿的兒子吳頌平在不遠處的昆明路上建起了一座美麗的花園洋房,隨著兩處“吳家大院”的消失,這個小樓成為大家在天津的最重要回憶。
吳頌平和他的親人們
與舊時代的眾多大家族一樣,吳調卿的家里妻妾成群、兒孫滿堂。他有九位太太,孫輩幾十人。而他的長子吳頌平則是這個家庭里僅次于父親的權威人物。
吳調卿的孫輩稱吳頌平為“大爸爸”,在他們的記憶中,這位大爸爸因是家里的******個孩子而享有很多特權,但也因是長子,他相應地承擔了很多家庭的責任。
按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吳頌平既是“海歸”,又是“富二代”。他曾赴美留學過,回國后擔任過多個社會職務,既經商也從政。他在父親去世后,更多地承擔起作為一個大家族家長的責任。
在吳調卿的九位太太中,他的三太太是整個家族中的主事人。她不但為吳調卿生養了三男兩女,還負責管理日常家務。這位舊時代的家庭主婦一生果敢堅韌,最終以99歲的高齡壽終。而作為長子的吳頌平,在人生的后半段一直以照顧自己的母親為生活的主題,母親去世五年后,吳頌平逝世。他的兩個子女及十幾個侄子侄女中,多數人后來都移居海外,并在華人世界里占據一席之地。從“吳家大院”走出的吳氏后人們,每個人的命運和人生經歷都堪稱一部傳奇。
作為買辦之家的長子,吳頌平在事業上的成就并不如父親顯著。但作為一名文物收藏家,他卻在生前身后做了很有意義的事。1990年9月,吳頌平的子女委托在天津的親人,將他生前所收藏的文物精品198件,全部捐給了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這些凝聚了一生心血的收藏,曾令吳頌平對自己心生感嘆:“吾雖不才,但每當茶余飯后,一爐檀香為伴,哼上一段京劇,就覺得是******的人生享受了。”
昆明路117號
吳頌平舊居
特點:該建筑建于1934年,由奧地利建筑師蓋苓設計,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局部三層),平面呈八字形,紅瓦坡頂,外檐為混水墻面,局部硫缸磚清水墻。立面構圖簡潔樸素,形體特點鮮明,高聳的雙坡頂錯落有致,建筑整體大方而端莊。
吳頌平
(1882-1966),名熙忠,祖籍徽州,父吳調卿為天津四大買辦之一。吳頌平出生于天津,北洋巡警學堂畢業,捐得候補知府銜,后赴美學習軍事,回國后任山西教育廳廳長。天津淪陷后,曾任日資企業大華煤油公司常務董事。專家支持金彭育記者蘇莉鵬攝影崔躍勇本篇資料及老照片由劉斯源提供
上一篇:吳五福堂
下一篇:揭陽“丹鳳朝寶”吳福源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