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修墨譜原序
吳述東 譯
【原文】吳泰伯乃周室之苗裔三以天下讓孔子稱至德焉
【譯文】吳泰伯是姬周貴裔,三次把“周天下”遜讓給弟弟季歷一脈,孔子(讀到這段動人的歷史)盛贊泰伯至德,無以復加。
【原文】迨其後周衰而吳盛公子覌樂吳猛公孝親賢哲挺生
【譯文】到后來周室微衰而吳氏興盛,(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國)聞歌見舞,(表現出對禮樂的真知灼見,流芳千古)。(晉代)吳猛公孝親,(恣蚊飽血,成為千秋美談。)(吳氏)先賢哲人不可勝數。
【原文】是以古之抗高節於千秋垂清風於百世者也
【譯文】因此,自古以來,(吳氏)以高風亮節而聞名于千秋百世。
【原文】然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
【譯文】然而,如果沒有先賢的記載,布衣才士即便滿腹經綸,也難以彰顯宗功祖德;如果沒有后輩的傳承發揚,吳氏家族即便功業鼎盛一時,后世也會湮沒無聞。
【原文】予也躬逢盛代仰望前哲目靚後塵之步趨神往先哲之矩矱
【譯文】我正好遇上了太平盛世,仰望先賢,親眼目睹后世效仿古圣先賢的法度,對其推崇備至。
【原文】太伯祖諱全身列之隆千秋重杵臼之雅季重見賞於魏文
【譯文】泰伯祖的名諱為全,建豐功偉業,列身于千秋萬代。后漢時代吳祐交友不嫌貧賤,三國時期吳季重的文采,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賞識。
【原文】通江超擢於晉武博學高操此輩之孝行當舉道術精絕仙子之丹就上昇
【譯文】魏晉時期,吳通江由于博學多才,品德高尚,被晉武帝越級破格提拔。他們的孝行值得后世推崇效仿,據傳說他們的道術精妙絕倫,練成仙丹而白日飛升。
【原文】遞及六朝叔庠為詞賦之宗清成當代之體
【譯文】到了南北朝時,南朝梁吳均善寫駢體文,成就非常高。因為他清逸的名士之風,當時的人們爭相仿效,開創了“吳均體”這個六朝詞賦流派。
【原文】至於吳競之史筆少微之文章尤足以振一代頽靡而為百世之宗風也
【譯文】至于唐朝吳競修撰的《貞觀政要》,忠實記錄史實;吳少微詩文雄邁高麗,(與富嘉謨合稱“吳富體”)。他們的作品,一掃齊梁及初唐宮廷詩人的頹靡之音,而成為文壇的百世之宗。
【原文】粵稽徃古尤莫盛於宋銕御史風節最嚴太常卿剛毅不屈
【譯文】考證古譜,吳氏人才之盛莫過于宋。北宋名臣吳中復直言敢諫,風節峻厲,兩次彈劾當朝宰相,連皇帝宋仁宗也以親筆飛白書“鐵御史”三字賜給他。北宋太常博士吳奎,為人剛正不阿,敢于彈劾皇親國戚,堅守節義,深得宋仁宗、宋神宗的器重。
【原文】予野之灌園高隠德仁之築矣哉故綱常正祖宗之德澤镸存支派立子孫之尊敬弗遑
【譯文】我不過是在鄙野之地灌園里種菜的一介小民,雖然身處鄉間草野,亦和為人要胸懷仁義道德。遵循人倫綱常,尊卑長幼有序,祖先恩澤長存;家族支系,不斷遷徙發展,血緣傳承有序,子孫尊祖敬宗。
【原文】是以紹祖先之遺跡敬訪不遑視後人之支派傳述甚遠
【譯文】因此,尋訪先祖的遺跡,感懷先人;檢視后裔支系,源遠流長。
【原文】能不攷舊祖籍績來譜牒按房查戶一一確註
【譯文】怎么能不去考證祖籍,重修宗譜,根據房派,一一查找清楚?翔實記錄,力求尋根留本,清緣備查。
【原文】俾同居梓里者親親之卽遠徙它鄉者亦歷歷可考
【譯文】使同住家鄉的人們,崇尚親情睦鄰的純正風氣。即使遠徙它鄉的親人,也可以清清楚楚地有籍可考,各知其源流。
【原文】庶遐壐一體而雍穆以昭以似以續萬世不朽云
【譯文】幸運的是能夠遠近一體,協調統一。吳氏一族和睦融洽,與日月同光,萬古流芳。
【原文】峕
【譯文】時
【原文】乾隆十四年己巳年
【譯文】公元1749年己巳歲清乾隆十四年
【原文】十二代孫之屏謹誌
【譯文】十二世孫之屏恭謹記述
后記:
受陜西省安康縣肇澤宗親的委托,翻譯一下“創修墨譜原序”。受命之后,我誠惶誠恐,深怕稍有不慎會造成謬誤。于是,我花了近半年的時間認真閱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等文獻資料,郭洵良老師在百忙之中給予鼎力相助。在此,我謹表深深的謝意!
2020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