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道訊(通訊員吳釗)【編者按】六家畈位于合肥市肥東縣南部,西南臨巢湖,現屬于肥東縣長臨河鎮管轄。宋寶慶年間(1226年),六家畈吳氏一世祖吳七三從宣城來此定居,其后代子孫遍布全球各地,這里不僅人杰地靈而且人才輩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幫國祖籍肥東,更令人稱奇的是,這里曾經有20多名國民將軍,4000多名六家畈吳氏后代居住海外,總人數達20多萬之眾。
吳蜀豐 吳瑞賢 吳釗
吳七三是唐朝進士吳少微(663年—750年)后代。吳少微,公元701年(唐長安元年)進士,人稱徽州歷史上******個進士,詩文雄邁華麗,創建“富吳體”,開一代文風,《全唐詩》收錄了他的幾首詩。因其官拜左臺監察御史,后代被稱“左臺吳氏”。
歙縣吳善槐等人考證,約900年前,吳少微16世孫吳啟生二子:吳延碩、吳唯。吳延碩離開徽州北上,輾轉遷徙,其曾孫吳七三最終落戶在巢湖東北岸,成為六家畈吳氏一世祖。弟弟吳唯留在家鄉,留下現歙縣石潭鄉的吳氏家族。安徽省歙縣石潭村外的山崗上,吳啟墳塋尚在。
六家畈吳氏宗祠一隅
據六家畈《吳氏族譜》記載,宋寶慶年間(1226年),六家畈吳氏一世祖吳七三從宣城遷來,居“巖山北麓”。1594年(明萬歷甲午年),吳七三第十代孫吳起周首修族譜,在《肇修祠譜序》中寫道,“茲考始祖七三公,自宋寶慶間由宣城渡江而來,居廬陽合肥治東,巖山北麓”。1721年(清乾隆六十年),六家畈吳氏第三次續修族譜時,宣城(古稱“宛陵”)人程之衛在序言里寫道,“七三公,讀書樂道,不求聞達,舉孝廉,累召不仕,由宣城而隱居合肥東鄉”。
六家畈吳抱冰在《六家畈吳氏始祖七三公北來居所初考》中考證,“巖山”即今茶壺山。茶壺山北有一巨石,形如茶壺,壺嘴終年滴水,遙對吳氏宗祠大門,吳氏族人稱之為******。民國時期,外姓將壺嘴敲壞,滴水從此終止,引起兩姓族人嚴重糾紛,經鄉紳多次調解,對方賠禮,事態才息。
吳七三生子吳再三,吳再三生六子:吳興三、吳興七、吳興十、吳富二、吳富四、吳富六,“復北去巖山三里,左青陽,右巢湖,溪水環帶,為形勝之地,遂定居焉,以六子因,名其地曰:六家畈”。
六家畈素有“三崗六份”之稱,“三崗”是席家崗、汪家崗、棗林崗,“六份”是大官份、小官份、前份、后份、東份和山石份。隨著人口發展和遷移,分布較廣,僅在六家畈周邊,就有洼地吳、河西吳、雞鳴山、上塘堰、下塘堰、笏山臧、吳尚樓、小徐村、大徐村、荒塘堰、小吳村、陶王村、吳大海等村,肥東縣內其他地區和安徽省內外都有分布,約有4000多名六家畈吳氏后代居住海外。據不完全統計,吳七三的后人總人數約20多******。
六家畈吳氏堂號,取名“敦倫堂”。元、明期間,六家畈吳氏子弟最有影響的當屬四世祖吳良、吳禎和五世祖吳鎰。吳良(1323-1381年),初名國興,后賜名良,吳七三長孫吳興三的長子,明初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在朱元璋欽定的開國功臣中位列第十九。六家畈《吳氏族譜》記載,“從明太祖定天下,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江陰侯,予世券,卒贈江國公,謚襄烈,肖像功臣廟。子:高,配朱夫人,世襲江陰侯”,朱元璋評價他為“今之吳起”,在《祭江陰侯吳良》文中寫道,“吳良從朕于擾攘之間,年馳月驅,櫛風沐雨,野宿風餐,披堅執銳,十有四載方封侯爵,今又十四年矣,正欲安享福貴,何期以營造而出嬰微疾而長往,訃音至京,朕何言哉!”
吳禎(1328年-1379年),初名國寶,字干臣,吳七三長孫吳興三的次子,是明初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在朱元璋欽定的開國功臣中位列第二十,參與平定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的戰爭,因精通海戰,曾督理海運,率軍遠赴琉球一帶,剿滅倭寇。六家畈《吳氏族譜》記載,“明洪武時,功封靖海侯,予世券,卒追封海國公,謚襄毅,肖像功臣廟。子:忠,嗣靖海侯”。當時的吏部尚書、文學家劉崧評價他“以驍勇之才,際興王之會,鐘英淮甸,立勛遼海,致位公侯而不矜不伐,盡瘁所事,真古之名將哉!”
1355年,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病亡,朱元璋被擁為統帥,郭子興部下孫德崖本就與郭子興不和,這時不服,在濠州(今安徽鳳陽)設宴會邀請朱元璋,定會名為“興隆會”,計劃在席間除掉朱元璋。吳禎貼身護衛,拚命保護朱元璋脫離險境,與胡大海反殺孫德崖。脫險后的朱元璋帶兵來援,奪下濠州,孫德崖部下大多投降。因為吳禎在此次事變中功勞******,朱元璋稱帝后,封六家畈吳氏為“興隆世家”。
1437年(明正統二年),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內閣首輔楊榮,應邀給六家畈五世祖吳鎰的父親及三個弟弟畫像《四老圖》題詩,在詩的后記中寫道,“予聞吳之先世,以忠厚相遜,迨我大明,其族之翊運而樹元勛者,若江陰侯良、靖海侯楨、清平伯成,一時稱極盛焉”。
楊榮文中提到的清平伯吳成,《明史》有記載,六家畈《吳氏族譜》上記為“三世祖吳興七之子,明宣宗時以功封清平伯予世券,后進侯,卒贈渠國公,謚壯勇”。1914年第十次續修譜時任總理纂修的吳兆棨,是原淮軍“華”字營統領吳毓芬的第三子,他在吳成姓名后加注,“壯勇公一支聯入本宗無不可考,其世次亦頗有素亂,今按《明史》更正而輩行名諱與本宗室疑甚多,不并列,故撮記如右”。相關情況,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吳鎰(1393年-1465年),字應衡,行榮十,是三世祖吳富二長子吳貴七之子,明宣德丁未年(公元1427年)科進士,累任至四川道監察御史。六家畈《吳氏族譜》記載他“性剛介,與人不茍合,常乘花馬,京師目為“花馬吳”,猶古所謂‘驄馬御史’,云升南陽知府,歸隱不就”。
驄馬,指青白色相雜的馬。驄馬御史,指東漢時的御史桓典,漢靈帝朝拜侍御史,常乘驄馬,被稱為“驄馬御史”,“時宦官秉權,典執政不避,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拿東漢御史桓典來媲美吳鎰,可見當時人們對吳鎰的評價。
唐代進士、左臺監察御史吳少微公畫像
1594年(明萬歷二十二年),吳七三的十世孫吳起周首倡建祠堂修譜牒,希望借著吳鎰的影響和威信,警示后人。在家族人員的支持下,建成吳氏祠堂,主祀吳鎰。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1853年攻克安徽省會安慶,安徽各地興起團練,對抗太平軍。吳鎰第十一世孫吳璠全家住在六家畈,其長子吳毓芬(1821年-1891年),與弟弟吳毓芳、吳毓蘅、吳毓蘭(1836年-1882年)等人在六家畈興辦團練。同屬合肥東鄉的李鴻章及其父李文安先后奉命回鄉辦理團練,吳毓芬兄弟追隨左右。1861年底至1862年初,李鴻章奉命招募淮勇組軍時,吳毓芳(1856年考中進士)、吳毓蘅已去世,吳毓芬帶其長子吳兆楣,和弟弟吳毓蘭一起加入淮軍,并將熟識的張樹聲、劉銘傳、吳長慶、潘鼎新等人引薦給李鴻章。
吳毓芬先在淮軍營務處管理營務,1862年冬組建淮軍“華”字營,自任統領。1867年,稱病請假回鄉,吳毓蘭接任“華”字營統領。1868年,吳毓蘭辭官回鄉,六家畈人吳育仁接任“華”字營統領。吳育仁約在1884年又接管“仁”字營,遂將兩營合作,統稱“仁”字營。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仁”字營將士乘英國輪船“高升”號前往朝鮮牙山增援,途中遇到日本軍艦攔截,發生激戰,871人殉國,多為六家畈吳氏子弟。
因為戰功,吳毓芬被清廷“誥授資政大夫,賞戴花翎,賞給御勇巴圖魯名號,賞給三品封典”,授“按察使銜,江蘇補用道加四級”。去世后,李鴻章向清廷奏請從優議恤,清廷頒旨贈太仆寺卿,從祀淮軍昭忠祠。在六家畈吳氏宗祠西側,還建有專祠。
吳毓蘭被清廷“誥授通奉大夫,賞戴花翎,布政使銜”,去世后,李鴻章奏請從優議恤,“旨贈內閣學士,揚州建立專祠,天津附祀曾文正祠,政績戰功載《國史本傳》”,同時晉授為榮祿大夫,特賞從一品封典。
吳育仁“誥授建威將軍,賞戴蘭翎,賞戴花翎,特賞二品封典,覃恩特賞三代一品封典,賞給施勇巴圖魯名號,召見一次加十級,紀錄二次”,“御賜壽字二次,御賜珠絲帽緯。御賜大卷紅綢袍褂料二軸,賜火鐮小刀,御賜食物”等,去世后,政績戰功宣付國史館立傳,從祀淮軍昭忠祠。
從團練到淮軍,再到國防軍,從六家畈走出無數吳氏子弟。據統計,吳毓芬、吳育仁、吳謙貞、吳球貞、吳輔仁等人獲得“巴圖魯(勇士)”稱號,吳育仁授建威將軍(正一品),吳謙貞授振威將軍(從一品),吳球貞授武顯將軍(正二品),吳興仁、吳建壽、吳輔仁、吳銳仁、吳本謙、吳有發、吳合貞、吳桐仁、吳合義等人授武功將軍(從二品),吳毓蘅、吳鴻逵、吳謙貞、吳興仁、吳椿、吳沛然、吳國瑞、吳承志等人去世后也入祀昭忠祠,42人戴上孔雀花翎,44人戴上藍翎,軍功五品頂戴、六品頂戴比比皆是。
走出六家畈的淮軍,有的留在外鄉,娶妻生子。有的回到家鄉,購田建屋,續修族譜,維修祠堂,創辦義倉,興辦義學,培育后代子孫。六家畈自明吳鎰后,進入一個新的繁榮期。
吳毓芬牽頭建義倉,預備饑荒,1894年倉內稻谷達到3000多擔,約相當于現在的27萬公斤。吳毓蘭長子吳鼎榮在吳毓芬、吳毓蘭前期努力的基礎上,于1898年創辦吳氏義學。1905年,清廷下令自1906年起,廢科舉,興學校,吳毓芬長子吳兆楣“倡導族人,以義學之基礎,改設養正學校,并酌撥祠內公款及學田文社各款,藉為補助”,改吳氏義學為“吳氏私立養正小學”。1892年,吳兆楣還牽頭,在六家畈西1公里遠的巢湖邊建了一座******寶塔鎮湖塔(也有說名為“振湖塔”),與李鴻章倡議、吳毓芬具體負責續修的巢湖姥山島上文峰塔遙遙相對。1998年5月,鎮湖塔被確定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姥山塔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吳毓芬、吳毓蘭聯在一起的宅院修繕后,取名“吳家花園”,對游人開放。吳育仁、吳謙貞、吳球貞等淮軍將領的住宅離得很近,修繕后,取名“六家畈古民居群”,對游人開放。六家畈正成為淮軍文化的旅游景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1914年,六家畈吳氏子弟第十次修譜;1918年,六家畈吳氏修繕被火毀壞的祠堂。這兩次大的家族活動,吳璠后人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吳桐仁、吳佩之和吳中英、吳光杰兄弟等人深度參與。修好的吳氏宗祠兩側偏廳內,懸掛黎元洪、段祺瑞、馮國璋、徐世昌等人書寫的匾額。
吳桐仁(1847年-1929年),字靜山,六家畈人,1865年參加淮軍,為華字營炮勇,后任仁字營義勝分營管帶。1885年被選送至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學習,與段祺瑞、馮國璋、曹琨等人同學。兩年畢業后,回到通永鎮任練軍左營管帶。1905年任浙江前路嘉防水陸各營協統,歷保副將,誥授武功將軍,1909年升任蘇州鎮總兵(正二品),1920年授為陸軍中將銜隴東鎮守使,1924年調往北京將軍府授質武將軍。
吳佩之(1874年-1963年),名紉禮,字韻蘭,號佩之,六家畈人,1889年與表兄羅開榜(1920年以陸軍部次長代理總長,中將銜)從家鄉徒步至山東威海衛水師學堂學習,畢業考試以各科全優獲全校******名,深受校長薩鎮冰器重。歷任“海圻號”艦長、陸軍速成學堂監督、陸軍大學監督、海軍部軍械司司長(海軍少將銜)、海軍部次長(海軍中將銜)等職,一度代理海軍總長。1926年,隨段祺瑞下野而隱退。抗戰勝利后,吳佩之回到家鄉,主動出任養正小學校長。
吳中英(1879年-1938年),字霖生,六家畈人,******陸軍大學畢業,歷任安徽都督府軍政司司長(少將)、甘肅都督署軍務廳長(陸軍中將)、隴東鎮守使、段祺瑞討逆軍參謀處副處長(討伐張勛)、靳云鵬組閣的*********秘書長、段祺瑞執政府高等顧問兼機要秘書等職。段祺瑞執政府垮臺后,息影政壇。1938年1月,與二弟吳中流、黃麓師范校長楊效春等人一起被掌握安徽權力的桂系以莫須有的“漢奸”罪名槍殺,造成抗戰時期有名的“六家畈冤案”,1948年平反。
約1925年,六家畈吳氏祠堂內豎立了3塊直匾額,分別是“執政府高等顧問、安徽軍政司司長代理安徽都督、甘肅軍務廳廳長、隴東鎮守使、一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陸軍中將吳中英”、“甘肅肅州鎮守使、蘇州鎮總兵、將軍府質威將軍、陸軍中將吳桐仁”、“善后會議委員、海軍部次長代理總長、海軍中將、一等寶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吳紉禮”。豎立這三位與******政府有密切關系的人員匾額,不僅表示六家畈吳氏家族的不凡常,也昭示著六家畈吳氏家族在民國政壇上進入了鼎盛期。
民國時期,擔任中將的六家畈吳氏人員還有吳廷紀、吳渤海等,少將有吳光杰(吳中英三弟)、吳秉仁(洼地吳村)、吳篤仁(洼地吳村)、吳近義、吳義勛、吳復禮(雞鳴山村,1943年任甘肅省秘書長、代理省長)等。
吳中英為養正小學作一嵌字長聯,“養氣凝神,學古有獲;正心誠意,入德之門”,懸于學校入門屏風兩側,作為學生座右銘。并1918年創辦“廬陽湖濱初級中學”,與養正小學出入同一個門,作《湖濱中學校歌》:“自霍岳西峙,江淮中流。中有大湖,風云斯會。國魂醒兮,農村共兮,伊誰之責?緬懷前賢兮,彪炳史冊。湖濱少年兮,齊努力!大風起湖上兮,波瀾闊。”其結拜兄弟馮玉祥捐贈3000大洋,建圖書館,起名“煥章圖書館”,段祺瑞題頒一方橫匾“求所以立”,懸于館內正梁上。館內藏有《四庫全書》、《萬有文庫》等名貴書籍,在合肥鄉村中************。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在六家畈及周邊地區設立湖濱鄉,駐地六家畈。1961年改設湖濱公社,1983年再改設湖濱鄉,2000年4月撤銷湖濱鄉改設六家畈鎮,“六家畈”影響力進一步擴大。2006年5月,安徽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批準六家畈為“僑鄉”,這是安徽省首次批準的******僑鄉。
2006年11月,六家畈鎮與長臨河鎮合并,組成新的長臨河鎮,駐地長臨河,六家畈街區劃分為湖濱社區和寶塔社區兩個社區。
六家畈吳氏子弟為新中國的發展貢獻力量,涌現出許多******人物。離開家鄉、在外居住,包括僑居海外的六家畈子女仍然掛念家鄉,努力為家鄉發展做貢獻。
為支持養正小學的發展,吳宗俊(吳毓芬三子吳兆棨的曾孫)、吳朝玉(吳毓蘭長子吳鼎榮的曾孫)家族捐故居及“也是園”等處房屋94間;吳中英、吳中流、吳光杰家族捐款90萬元,故居房屋98間;吳敬初家族捐款4萬元,故居房屋23間。僑居美國的吳世珊女士(吳中流女兒)不僅為養正小學積極捐款,還在安徽大學設立“吳世珊獎學金”,為赴美留學短訓班牽線搭橋,多次介紹美國企業家和臺商到合肥考察投資,兩度帶團返鄉參加“中國·合肥************項目——資本對接會”活動等,被合肥市政府授予“合肥市榮譽市民”稱號。
2002年9月,六家畈成立了吳氏族譜編輯委員會,進行第十一次修譜,主任委員吳世勛,常務主任委員吳德章,常務副主任委員吳智勇、吳澤禮、吳元信、吳玉山、吳智仁、吳若峰、吳炎智,平均年齡74歲,距1914年第十次修譜88年。2005年12月,完成修譜,全譜資料包括圖、文、詩詞、世系表1559頁,入譜26112人。2006年4月26日,召開各支系的發譜大會,同時成立“吳氏宗祠籌建會”。2014年至2018年,又完成了八卷本《六家畈吳氏總譜》的編修。吳德章還將1914年(民國三年)續修的24卷合成一冊,2004年11月印制300本。
2006年10月3日,吳延碩、吳唯兩兄弟后人800年******次相會。六家畈吳世勛、吳澤禮、吳鼎民、吳榮智、吳智勇、吳元信、吳忠杰、吳興堂、吳前旭等人到歙縣石潭鄉拜望吳氏宗親,見到與六家畈“敦倫堂”一字之別的“敘倫堂”古祠堂,堅定集資重修六家畈吳氏祠堂的想法。由于歷史原因,六家畈吳氏宗祠被拆毀,后建起供銷社門市部、辦公室和倉庫等。2007年,六家畈供銷社改制,資產出售。擔任宗祠籌備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的吳榮智(日常主持)多方努力,在2007年5月10日以“吳氏祠堂”的名義將供銷社的20多間房屋買下,籌集資金,于2008年9月將吳氏宗祠重建竣工,又用1年左右的時間布置祠堂內設施,主祭六家畈吳氏一世祖吳七三,附祀吳良、吳禎、吳鎰、吳毓芬。吳鼎民2009年11月作《重建吳氏宗祠碑記》。2019年4月至9月,改造祠堂門樓,重新布置祠堂內部設施,建設祠堂文化墻。
2014年起,整修六家畈一世祖吳七三陵墓,設置香爐、蠟臺、石圓桌、石凳,修了一條50米長神道,神道兩邊立石人石馬,建將軍碑林,為六家畈吳氏子弟中的16位名將、將軍樹碑。經努力,吳七三陵墓在2016年10月被肥東縣文廣新局批準為肥東縣文物保護點。
從2002年到2019年8月,蚌埠吳小街吳良后裔、固鎮縣吳禪堂吳禎后裔、合肥東七分支、合肥四十井吳崗支系、合肥瑤海磨店支系、合肥市北七里塘支系、繁昌縣黃滸支系、桐城市許小灣吳氏支系、小河灣支系、貴七公下遷居于肥西和舒城之長元公后裔等紛紛歸宗,與六家畈聯系上,宗親間的聯系開始頻繁、緊密。
800年風云變幻,有過多少輝煌、多少苦難,有過多少艱辛、多少成功。六家畈吳氏家庭從來都不是唯有吳姓,親友、近鄰、伙伴和其他友善者中也從來不是唯有吳姓,同宗欺負同宗、同宗禍害同宗現象也不罕見,吳氏子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唯我獨尊,當心胸開闊,不懈前行。
主要參考資料:
01六家畈《吳氏族譜》,1880年版(光緒六年)
02六家畈《吳氏族譜(一)﹒祖譜卷》,吳德章主編,六家畈吳氏族譜編輯委員會2004年3月印刷
03六家畈《吳氏族譜》,六家畈吳氏族譜編輯委員會2005年12月印刷
04《六家畈吳氏總譜》,安徽肥東六家畈吳氏總譜編輯委員會2017年12月印刷。
05《走進肥東祠堂》,梁建文主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06《修譜紀事2:八百年前是一家》,吳鼎民撰,2018年3月21日。
07《修譜紀事5:******六家畈》,吳鼎民撰,2018年4月5日。
08《在六家畈吳氏宗祠門樓擴建工程竣工大會暨理事會第三次擴大會議上的報告》,吳榮智,2019年9月28日。
作者吳釗近照
【作者簡介】吳釗,筆名遠人,祖籍安徽肥東人,合肥市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合肥市志愿服務條例》起草人之一,出版文集《永遠的志愿者》2013年5月由(黃山書社出版),曾代表所在工作單位參與《合肥市志》兩輪的修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