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沉浮四世情緣---記吳希炎將軍和他的后人
2020年12月10日,夜深了,我正準備入睡。突然,手機微信聲響了一下。拿起手機,顯示成都的吳狄先生有來信。點開后,一行信息映入眼簾:“不好意思,剛看到您的消息,微信主人已于上周過世,無法回復消息,請見諒。”我頓時驚呆了。這怎么可能?兩個星期前他還好好的,我還收到了他的感恩節祝福呢。會不會是有人在搞惡作劇?帶著疑惑,我快速在手機上寫下幾個問題:"什么時候發生的?”、“怎么回事?”、“請問你是誰?”對方立刻回復:“2號,跑完步,心梗或者腦梗。我是他的女兒。”確定無疑了。一剎那,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我為吳狄流淚,說來連自己都難以置信,因為我和他的交往只有5個月,而且是在微信上。相識雖然短,可感覺好像認識了那么久。除了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外,更源于在安徽六家畈有我們共同的先祖。四頂山六家畈始祖七三公的墓園內,有一片吳氏將軍碑林。在16位將軍里,有我的天祖吳毓芬,還有吳狄的爺爺吳希炎/義勛。
吳狄在七三公墓前
我對吳希炎這位民國將軍的關注,始于七八年前我開始追溯六家畈家史之際。吳希炎(1900年-1975年),出生在六家畈一個貧寒之家,姐弟四人,吳希炎是長子。他三歲喪父,母親守寡。小時候他曾就讀于養正小學。成年后,經族人引薦,謀到一個軍隊文書職位,后輾轉到北京。他畢業于北京軍需學校。靠著自己的人品和能力,他受到******戰區副司令長官合肥老鄉郭寄嶠(臺灣前行政院長郝伯村為其侄女婿)的賞識。作為一名桂系將領,被派駐上海。抗戰爆發后,他隨軍撤往四川。抗戰勝利后,吳希炎隨升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兼西北軍政副長官的郭寄嶠前往甘肅。他擔任第八補給區司令部少將處長。妻子丁淑清是長臨河丁家橋人,小腳,目不識丁,是一位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他們育有二兒一女。
1949年對于許多人來說,是重要的分水嶺,是命運的轉折點。面對高歌猛進的解放軍,國軍一些高級將領選擇離開大陸。吳希炎處在了人生的多叉口,他顧慮很多,老母親和姐姐還留在六家畈。思前想后,吳希炎決計聽從長子吳秋梵的建議留下來。
吳秋梵(1923年-2010年),天生不凡。出生后,郭寄嶠將他認做干兒子。3歲時,小秋梵在祖母家得了一種怪病,命懸一線,被道人帶入九華山古道觀,道號乙塵子,三年后生龍活虎的他被送回祖母面前。7歲那年,母親從上海回來接他去讀書。父親見他體弱,托******國術館館長張之江介紹,拜太極宗師楊澄甫為師,成為關門弟子。抗戰初期,他在重慶江津國立九中讀完中學,后考入西南聯大。1944年,日軍進犯貴州,他投筆從戎,參加了空軍,被送到美國培訓。一年后,戰爭結束,訓練班解散回國。吳秋梵退伍,轉入四川大學經濟系讀書。在川大時,他加入了******地下黨外圍組織。大學畢業后他回到了甘肅父親身邊。1947年他與山西望族令狐家族的令狐明殿舉行了婚禮,主婚人是他父親所在的第八補給區司令部中將司令、被稱為“抗日常勝將軍”的陳長捷。1949年元月2日,他們的長子吳狄出生(曾用名吳智元,小名元元)。
小吳狄百日照(蘭州)
爭取父親起義是組織上交給吳秋梵的重要任務。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后成功說服了父親,幫助父親做出了一生最重要的決定,選擇將國軍大量軍需物資和黃金,交與共產黨。全家按照吳秋梵的計劃,離開了甘肅,來到成都。此時的成都,國民政府在做最后的掙扎,軍警特憲到處抓共產黨,白色恐怖遍布全城。為了配合成都的解放,血氣方剛不安分的的吳秋梵參與了更多的革命行動,這樣的行動無一不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他利用父親的關系,去策反軍隊被服廠廠長(未果。開放后作為臺商回來投資);他把一臺發報機藏在家中;在遭到突襲后,他靠翻墻才得以逃脫。在國民政府做事的吳希炎,面對這個替共產黨做事兒子,整天擔驚受怕,替他捏著一把汗。
12月27日,成都解放。塵埃落地,等待吳希炎的是學習、甄別,等到消停下來,他被退休在家。沒有工資,只能悄悄變賣家里的舊東西維持生活。他逃不過歷次的運動,尤其是文 G,對他的沖擊******。
挨 斗時,他被掛 牌站在高板凳上,交代所謂的歷史問題。抄 家時,有人懷疑他在家中藏錢藏槍,把屋子四周墻壁都敲爛敲空,甚至連累他小女兒的家也被查 抄。
有次他被抓到學校,被人用金屬扣的軍用皮帶抽打。他疼痛難忍,萬念俱灰,萌生了一死了之的念頭。趁小兒子送飯時,他請求買點老鼠藥送來,幸而孩子沒有聽他的。被放回來后,對生活更加絕望,家中生活來源完全依靠小兒子每月寄來的15元。夫婦倆常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嘆氣發呆。對過往的事情,他們絕口不談。1975年,吳希炎在苦難和貧困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解放后,吳秋梵因為爭取父親起義有功,被安排進入省級機關工作,還被指定給領導同志傳授太極拳。厄運降臨到他身上是在1958年。一天,辦公室主任神秘兮兮地讓他去北碚給“干部學習班”送去一封信。當他坐著小轎車到了那里才知道,哪有什么干部學習班,原來是干部勞 j 所,專門收容右 π等。他親手送的那封信,正是將自己送進該地的報到單。就這樣,他被分到”民一隊”運輸組,每天進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
在三年特殊時期,他吃野菜,吃發芽土豆,吃白泥巴,甚至吃爬滿蛆的死蛇,只能靠打拳讓毒素排出體外。1964年秋,他們遷移去千里之外的峨邊(小涼山)大渡河畔的沙坪。那里是800里的原始森林,瘴氣橫生,還有令人聞之色變的近尺長的螞蟥、吃人的野豹。。。。。。吳秋梵他們上高山砍樹放木,在坡地開荒種茶等。在付出數千生命之后,墾植的萬畝茶園果園終成規模。即便在這種惡劣條件下,吳秋梵仍不忘練拳。
自從吳秋梵進了勞 j 所,妻子就不斷替他討要說法。當饑荒來臨,餓殍遍野時,吳秋梵不知自己能否活著出去,為了不拖累家人,他寫了離婚書給妻子。妻子為此傷心,更要為他鳴冤叫屈,最終惹怒領導,被發配到了大山深處。爺爺家難以養活兩個孫子,吳狄被送到了母親身邊。母親一個月十五六元,不夠兩人用,只能靠給別人打毛衣來貼補。她身體不好,又苦又累,沒錢治病,最后病死在大山里。她被葬于大渡河畔,后來尸骨被洪水沖走不知去向。
吳秋梵和妻子令狐明殿
九死一生的吳秋梵,迎來了脫離勞 教的一天。讓他難以置信的是,所有部門都沒有處分他的記錄。換句話說,他是莫名其妙而來,莫名其妙而去。然而,這一來一去,時光已然過了22年。當國家發布干部離退休政策時,他拿到了原組織負責人的證明,但有關部門仍不予承認,此時的他,早已看透人生,與世無爭。他注定一生清貧。
回到成都這三十年,他把全部心血注入了太極的拳藝和拳理,寫了很多高水準的著作。他曾到大邑鶴鳴山道觀一邊打坐解悟,一邊研究觀內那些晦澀難懂的藏書,用兩年時間,注釋撰寫了<<張三豐真人“無根樹”悟解>>。2001年,成都電視臺播出<<太極人生>>,詳細介紹了這位前半生命運坎坷,后半生淡薄名利的太極大師。2010年,吳秋梵因癌癥去世,享年87歲。
醉心于太極研究的吳秋梵
2020年7月,靠著六家畈族史研究專家吳釗的牽線,我跟吳狄建立了微信聯系。初識時,我提出跟他通話。他回復:“語音溝通怕有點兒難,還是碼字好。”我猜出了幾分:“您是不是講四川話?”他說:“就是”。我笑了,因為我有幾位堂哥堂姐在四川,我去過那里幾次。“四川話我大概能聽懂。要不要試一下?”他立刻應允。語音開始后,他反復問我是否聽懂了他的四川話。確認無疑后,他的話匣子打開了,足足聊了一個半小時,相見恨晚。那次他談了很多,可惜我沒做筆記,我以為來日方長,有些事情可容以后慢慢細問,卻沒想到他這么快就走了,十分后悔。
在那次談話中他告訴我,2018年在女兒的陪伴下,他們夫妻倆迫不及待地回了一趟六家畈。提起這件事,他顯得很興奮,他說為了這一趟旅行,他已經籌備了兩三年。六家畈在哪里、怎么去、住哪里他一概不知,于是他在抖音上輸入“六家畈”三個字,靠著抖音聯系上了一位在六家畈街頭修手機的小趙,為此他特別開心。他還告訴我:“我們首站就去了你家府邸拜謁。吳家花園搞得不錯。”他感嘆:如果那年不回去的話,以后再回,我或老伴可能就不一定在了。
吳狄一家三口在六家畈
吳狄很感謝家鄉人的鼎力相助,才得以祭拜祖墳,瞻仰祠堂。他在微信中略帶傷感地寫道:“感謝各位族人能給我祖父在祠堂留有一席之地,若無大劫永世長存! 我等小輩就像巢湖里的一滴水隨波遠去。故鄉是回不去了,她在我心中定格。”
有件事讓他充滿內疚且耿耿于懷。在六家畈,當管祠堂的本家問他能否捐資時,由于經濟原因,他不敢應承。這事令他臉紅,他自述“我們這一房真是辱沒祖宗,甚感慚愧”。回四川后,他特意寫了一封信給祠堂,解釋了此事,并許下承諾,以后倘若他的后代有能力,一定給祠堂添磚加瓦。“從此六家畈人的烙印就打在我身上了。”他頗為感慨地說:“如果我爺爺當年出走的話,這次回老家,就不至于這樣寒酸了。”
其實,他對故鄉沒有太多的記憶。他只記得小時候,聽爺爺說過他們的老家在六家畈,有祠堂。聽奶奶說過四頂山經常有狼出沒,以及大年三十奶奶做的家鄉味道。他還記得,他的父親在七八十年代,曾回過一趟六家畈,并帶回來一本講家譜溯源的書。那是他******次接觸到和六家畈有關的東西。 站在六家畈的土地上,他努力尋找夢中故鄉的痕跡。那是他在長輩的述說中,再加上他自己的想象中拼湊出來的。虛擬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大相徑庭。他原以為自己多少能聽懂一些家鄉話,哪知真到了那里,他才發現,故鄉的話竟然一句不懂。老房子早已不在,時代的變遷讓他有喜悅,也有不少的遺憾。
吳狄有著濃厚的故鄉情結。從老家回來后,他加入了“興隆世家-六家畈吳氏宗祠族群”,把微信頭像換成了吳氏族人的******寶塔---振湖塔。除此之外,他還請人把他的六家畈之行做了抖音視頻。思鄉的時候,他就拿出來看。他自述:“每次看都會鼻子發酸。”7月中旬,安徽鬧水災,他和我都很關心。修手機的小趙給他發去來自六家畈街頭的現場報道,他都會即時轉給我。他跟我說:“一筆難寫兩個吳。我在外走過很多地方,在大山深處無助時,有人告知我,這兒附近某某地有吳姓族群,聽罷此話倍感欣慰。總之,天下吳姓一家親。”他叮囑我:“你在那邊,留意你身邊吳姓人士。我二叔的兒子,吳濤(名不確定),九十年代去了那邊,武漢出生,第三軍醫大畢業,曾在北京解放軍301醫院工作過。我二叔吳禮運,望你留意。在外能認識一個本家,也是一個好事哈。”、“至于在那邊什么地方不知道,不必刻意,隨緣******。”
吳狄的微信頭像
吳狄是一個有心的人。他僅僅根據在吳氏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了解到六家畈另一位民國將軍吳渤海過去一直住在成都,便給祠堂寫信,打聽到了在成都的一位六家畈人的聯絡方式,又通過此人的努力,聯系上了吳渤海的兒子并見了面。“簡直太傳奇了!”他開心地說。對方對六家畈一無所知,吳狄理所當然成了宣傳員。他還幫助我和吳渤海的孫子建立了微信聯系。
為了讓吳狄了解更多六家畈的歷史,我把宗親吳鼎民先生寫的相關系列文章轉給了他,他很樂意讀。他在''今日頭條''上看到我和鼎民先生合寫的關于六家畈族領兼詩人吳兆棨的文章后,******時間發來了祝賀。中秋節的頭兩天,他記錯了時間,給我發來了中秋節的祝福。過了一會兒,他又發來信息,配上一個笑臉:“哎呀,老糊涂了。將錯就錯了吧,相互提前祝福了。”
11月15日,美國大選正熱鬧。他轉了兩個帖子之后,便沒有動靜了。26日感恩節,我想起了和他有一周多沒聯系了,就給他發去問候。不久,他發來了信息:“抱歉。多次想給你轉發一些文章,總覺得外邊信息更通暢些,此舉尤感多。。。。。。這就想到給你發的信息是否過頻,干擾你日常生活,怕惹厭,壞了良好氛圍。還望多發信息,這邊撿些當地有趣的傳之。順致感恩節快樂!”緊接著,他轉了幾則帖子和兩個群聊記錄。我算了一下時差,這個時間點是北京時間清晨4點多,他總是起得那么早。豈料,這就是我看到他最后的微信了。
在2020年這個多災多難的庚子年進入尾聲的時候,吳狄走了,那么突然,讓人促不及防。******可以安慰的是,他帶著家人回了一趟老家,那是他******次去,也是最后一次去。從他那個懂事孝順的女兒那里,我對他命運多舛的人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1965年,16歲的他,下鄉到德昌農村。1976年他結婚了,妻子是一名善良的插隊知青。1978年伴著知青返城大潮,在農村插隊13年的吳狄總算回到了成都,在西金廠做工人。夫妻倆相親相愛,恩愛有加。他們有一兒子,日子過得清貧,一家人卻是其樂融融。然而,在兒子17歲時那年,不幸再次降臨,一場車禍奪去了年輕的生命。聞聽噩耗,吳狄冷汗直流,妻子痛不欲生,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差點毀掉這個家。
吳狄夫婦和兒子
幾年后,他們終于度過了這艱難的一關,又添了一個漂亮的女兒。吳狄八十年代因工傷導致眼睛受損,到了1999年,病情加重,雙眼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幾乎失明了。平時他很少出門,喜歡聽收音機,中文視聽網、美國之音都是他常聽的。他在世時,我和他用微信聊天,來往正常,我從未意識到他視力不行。他過世后,我從他女兒那里得知,原來他是手持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一個字一個字地辨。真相讓我難過,早知如此,我真該用語音跟他對話才是。
2017年底,吳狄的妻子被查出癌癥。化療初期,女兒不在身邊,吳狄每次都會陪著愛妻一起去。中途妻子一度想放棄,有一周甚至都沒去醫院。吳狄一直鼓勵著她,陪著她堅持把化療做完。吳狄很勤快,什么家務都不讓妻子做。為了讓她多吃一口,他換著花樣做飯。化療結束后沒多久,妻子又因血栓再次住院。妻子出院幾天后,他也累得住院了,血壓高達208。夜里,他心疼妻子和女兒,堅決不讓她們陪護,也不請護工。半夜上洗手間,他眼睛不好,竟走到病房外,并順著光亮一直摸索到了護士臺,最后還是護士把他送了回來。
吳狄曾經跟我說,沒有女兒的幫助,他們老倆口就不能成行,他多年的宿愿就無法完成。吳狄離世后,我開始接觸到了他的女兒璞璞。璞璞只有23歲,我有一個和她一般大的女兒。這個年齡的女孩,在父母面前還經常撒嬌甚至啃老呢。璞璞卻成了家中的頂梁柱。2018年她在卡塔爾航空公司上班,元月底休假,本想悄悄回家給父母一個驚喜,沒想到正碰上母親次日做手術。她在手術單上簽字時,才發現母親患的是癌癥,原來所有親人怕影響她工作,都瞞著她。為了照顧母親,她在3月份辭職了,每天在醫院陪母親做放化療。半年后,母親的身體好一些了,她帶著父母去西安散心。2019年4月,她又陪父母去六家畈以及南京蘇州。所有的行程都是她一人安排,所有的費用也是她一人支付。父親過世后,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既要處理父親的喪事,又要照顧和開導身體欠佳的母親。她懂事得讓人心疼。
在璞璞的眼里,父親是一個正直、溫和的人,生活節儉,很有毅力,做任何事都不會半途而廢。他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在跑步機上跑步鍛煉,這一跑就是二十多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父親臉上經常掛著的笑容。她小時候,爸爸常讓她騎坐在他的肩頭“騎馬馬肩”。她長大后上夜班,每天半夜三四點才到家。父親為了讓她吃上熱飯,凌晨兩點多就起來把早飯做好,放在蒸籠里。天天如此。璞璞非常愛她的父親。她告訴我,盡管父親走了,但她會一直保留著他的手機和微信。
璞璞帶著父母游南京
我要的太極大師吳秋梵的照片一直找不到。可是有一天,璞璞發來了他的好幾張照片,還有一段打太極的視頻,我如獲至寶。一問方知,這是她在她父親手機里找到的,她原先也不知道。“我父親喜歡刪記錄,他只保留他覺得重要的。”這讓我多少有些驚訝。在我和吳狄的交往中,每回提到他父親吳秋梵當年勸說他爺爺一事,他總是略有微詞。可他卻不聲不響把父親的身影一直存在手機里,時刻帶在身邊。
吳家幾代人的遭遇是歷史的縮影,令人唏吁。所幸的是,我在璞璞的身上,看到了這個家的未來,這個家復興的希望。
今天(2021年元月2日)正好是吳狄先生72歲冥壽,謹以此文來紀念這位將軍的后代、我的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