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到高清无码欧洲亚洲国产精品,琪琪婷婷综合网,国产无码免费视频,亚州超碰密乳综合网
首頁
新聞資訊
動態資訊
說吳考古
歷史文化
吳起源
吳分布
吳發展
宗祠墓園
家規家訓
吳文化
淮軍文史
善舉創業
人物
歷史人物
現代人物
名人紀事
景點
六家畈
古居民群
吳氏宗祠
始祖陵園
糧倉文化園
安徽票證博物館
畈塘·拾吾舍
三饗一宅
吳家花園
淮軍昭忠祠
振湖塔
視頻紀錄
文化交流
詩詞
散文
傳記
紀實
博藝
尋親問祖
譜牒大全
港澳臺外
華南地區
華中地區
華東地區
華北地區
東北地區
西北地區
西南地區
吳氏紀念館
祭文
故事
概況
華東地區
新聞資訊
歷史文化
人物
景點
視頻紀錄
文化交流
尋親問祖
譜牒大全
吳氏紀念館
概況
吳征生一支
吳征生一支
季札次房的遷徙流散
吳季札五子中,以次子吳征生一支最發達。國破家亡后,子征生孤身一人逃離家鄉,避難齊國,被齊平公接納,并娶公子姜氏為妻,生一子,取名啟蕃。啟蕃之意,當是立志復興吳國,只可惜吳征生一生復興無望,最后客死他鄉,葬在齊國葵丘(即今山東淄博市)。
吳征生去世后,其子吳啟蕃投奔魯國,官任魯相國,娶魯國貴族叔孫氏女為妻,因而家室又遷到山東曲阜。他死后也葬在此。吳蕃的兒子叫吳詡,棄政學文,在孔子弟子顏高的門下學習儒家學說,頗有名于當時。吳詡去世后葬在今山東膠南瑯邪臺西北。吳詡娶田氏為妻、生二子,長子吳暨,次子吳售。吳暨一支,后代散居齊魯之間。吳售娶石作氏,生三子:壚、庸、裔。吳庸因卷入魯國政爭,后失敗逃亡到晉國,去世后葬在山西翼城。這樣,吳征生后裔的一支又自山東遷到山西。
吳庸在山西生了兩個兒子:吳勾余和吳禪。吳勾余生子叫厥由,與先祖輩季札的五弟同名。吳勾余葬在絳邑(今山西翼城東)。
吳厥由的一個兒子叫吳申。到吳申這一代,家族又南遷到楚國。吳申還頗有出息。在楚國官任大司馬的高職。當時戰國諸侯爭霸已接近尾聲,秦國一統天下之勢已成定局。吳申見楚國必亡,于是急流勇退,攜帶妻兒老母,自楚國南渡長江,隱居在江西廬山。終日以山水詩酒自娛。
吳申曾在楚國為官,官至大司馬。因進諫楚相春申君而獲罪,謫居番邑(今江西鄱陽)。因吳申為官清正,文武雙全,聲名遠播,齊王親自修書請他入齊為官。吳申考慮到自已年數已高,官場險惡,婉辭了齊王的邀請。吳申擔心遭到齊王的怨恨,同時也懼怕春申君報復加害,便又搬到離番邑100多里、道路偏僻但山清水秀的龍山居住。
吳申生有一女,女婿是楚國名醫。為照料岳父,女婿一家特地從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搬來龍山。此時吳申年過七旬,老伴早逝,但因為住在龍山這樣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又有女兒女婿悉心照料,加之自已也精于醫道,老爺子是耳聰目明、精神矍鑠。女兒女婿都勸他再納個妾,如果能生個兒子,也好延續香火。在大家的勸說下,吳申納鄰村一位梅姓女子為妾。
說起這位梅氏,也不是平常女子,她飽讀詩書,從小喜讀史書、兵法,吳申和梅氏可以說天作之合,婚后兩人感情很是融洽。說奇也不奇,后來梅氏果然懷孕了,而且先后生下兩個兒子。在生第1個兒子時,天氣驟變,電閃雷鳴,就在風息雨停之際,從吳申的屋里傳來了嬰兒呱呱的啼哭。此時雨過天睛,龍山一帶霞光滿天,五彩霞光把龍山照得如同仙境。周圍的村民紛紛跑出門觀看這奇異的景色,聽說吳申老爺子又生了兒子,紛紛跑進來道賀,都說龍山上空天降五彩,這個孩子長大了肯定會是個大人物。據說兩個兒子出生時,都有一群小鳥嘰嘰喳喳飛進吳申的屋內,鳥的嘴里都銜著一顆草,好像在向吳申賀喜,吳申將這兩個兒子分別取名為吳芮 吳r。吳申在這里調教撫育了。兩個兒子:長子吳芮,次子吳莛。吳芮不負祖先,重振宗族的家聲,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長沙王。
先秦時期吳季札次子后裔繁衍世系(略)
季札四房留守延陵
在季札當時尚有的四位公子中,獨有四子吳子玉一支,堅守家園,奉祀延陵季子的廟祀。《丹陽吳氏宗支錄》記載,子玉生了兩個兒子,吳忠和吳恕。后代綿遠悠長,子孫昌盛發達,世世代代族居延陵,到宋元以后,構成延陵吳氏的主干
長沙王吳芮家族
吳芮封王
吳芮屬吳征生這一支,(《江西通志稿》說吳芮是夫差7世孫,應是吳國夫差亡國后子侄隱姓埋名的結果),父親自楚遷居廬山。
吳芮吳r兄弟的出生,成為吳氏家族振興的希望。四五歲時,父母便開始教他們識字、讀書、下棋,六七歲起就開始教他倆習武和勞作。兄弟倆天賦聰穎,學習勤奮,學文習武進步飛快。尤其是吳芮,從小就表現突出,智力超群,武功出眾。等他們長大一點之后,吳申就給他們講吳氏先祖泰伯公如何開國、愛民如子的故事,引導他們樹立建功立業、振興吳氏家族的志向。又講吳越爭霸的故事,分析吳越戰爭的得失成敗,總結經驗教訓。還經常給兄弟倆講解當年先祖、著名軍事家吳起的兵法、陣法。
吳芮15歲那年,吳申去世了。臨終前,吳申囑咐吳芮吳r,一要孝順好母親;二要努力學好本領,早日建功立業。父親去世后,吳芮一下子成熟了不少。這一天,他向母親梅氏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外出游訪,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通情達理的梅氏雖然舍不得愛子離開,但還是支持他的想法。考慮到兒子尚且年幼,外面兵荒馬亂,便讓自己堂兄的兒子、比吳芮大2歲的梅m陪同他一起出游。
吳芮辭別母親梅氏,和梅m踏上千里游訪之路。他們游訪的******站便是吳芮父親生活過的番邑。離開山清水秀的龍山,兩人首先來到安樂村邊的余水碼頭。他們租了條船順江而下,次日船駛至余水鄱水交匯之處,又溯鄱水而上至番邑。番邑此時只是一個小城鎮,上岸以后,他們去街上到處走走逛逛,每到一個店鋪,吳芮都要問問價錢,向店主了解一些當地民風。聽說當地經常遭受洪澇災害,徭賦眾多,百姓生活非常艱辛,吳芮心情非常沉重。他倆從街頭逛到街尾,這時夜幕已經降臨,便在當地找了一家客棧用餐住宿。第二天,他們又離開番邑順江而下,因為吳芮從小聽了許多吳越爭霸的故事,打算從水路前往越國故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十幾天后,他倆終于來到了越國故都。他們爬上當年吳越戰爭時越王勾踐退守的會稽山。這里也曾是大禹娶妻、封禪之地。公元前2198年,夏禹在這里大會萬國諸侯,成立中國******個朝代“夏”。當年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5000殘兵圍困在此,可惜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勸告******消滅越兵,以至后來被越國所滅。撫今思昔,吳芮感慨不已,對梅m說:“這慘痛的歷史教訓,后人一定要牢牢記取!”
離開會稽以后,兩人準備前往吳國故都姑蘇。這時吳芮的心情非常復雜。他記得出門之時,母親梅氏還交給他一幅祖父留下的《太衍水圖》,里面畫的就是當年吳國的水系分布圖。他感覺自己身上肩負著實現祖輩遺愿,振興吳氏大業的沉甸甸的重任。
然后再游訪吳國故都姑蘇(今江蘇蘇州)。幾天之后,他們踏上了吳國故地。來到故都姑蘇城,吳芮見到當年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建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池,看到吳王夫差用八年心血建成的姑蘇臺,被越兵付之一炬之后依然一片廢墟,聽到仍然在百姓口中流傳的西施、伍子胥的故事,吳芮不由發出一陣陣的嘆息。吳芮和梅m還來到當年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邊。這條人工河南起邗城之下的長江,北經樊梁湖折向東北,入射陽湖,再向西北入淮河。因為邗溝的開鑿,使吳國的水軍得以北上和齊國、晉國爭霸,奠定了吳國春秋霸主的基業。如今,當年稱霸一方的吳國早已覆滅,為報父仇而大破越軍、擒獲越王勾踐,最后卻敗亡于勾踐的吳王夫差,此時也早已灰飛煙滅。吳芮佇立在河邊,心情久久難于平靜。
幾天之后,他們來到梅里。他倆在這里逗留多日,拜謁了泰伯公陵墓,瞻仰了泰伯廟。雖然泰伯公已辭世久遠,但提到他,梅里人都肅然起敬。在這里,吳芮不僅聽到父親給他講過的泰伯公三讓王位的故事,還聽到泰伯公被擁戴為君主之后,帶領梅里百姓修造城郭、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事跡。吳氏先祖的事跡,再一次激起了吳芮重振吳氏大業、造福萬民的強烈愿望。
游完梅里,吳芮正有些躊躇,不知該去何處。這時梅m提議繼續北上,去中原看看,順便去魏都大梁,憑吊當年孫臏和龐涓斗智斗勇的古戰場,吳芮連聲說好。
半月之后,他們來到中原大梁。大梁位於黃河南岸,周圍被數條河流環繞,魏人又先后開鑿了大溝、梁溝兩大人工護城河,團團護衛著城池,成為兩道屏障,使大梁城固若金湯。梅m不禁驚嘆:“開闊坦蕩的中原重地,竟能建成如此易守難攻之城,真是難以想像!”吳芮默不作聲,登高細看四周風景之后,才點頭道:“當日圍魏救趙便在此處,孫臏用兵果真出神入化,實乃天賦奇才。”兩人在城外觀看詢問了足有個把時辰,方才進城。
剛進城門未走幾步,只見前面一群人圍成一圈,吳芮二人擠進去一看,中間地上坐著一位女孩,女孩頭上插著草標。向人打聽,原來是女孩父母病重,準備賣身為奴。吳芮頓生惻忍之心,正想取些銀兩救濟,猛然被人一撞,吳芮警覺回頭,不提防肩頭包袱已被賊人搶奪在手,飛奔而去。吳芮縱身便追,梅m見勢也追出圈外,賊人見勢不妙,慌忙將包袱丟于一旁。兩人正欲上前抓住那賊,沒想撞倒一位老婦。這婆婆一把扯住吳芮大聲喊叫,賊人趁機逃脫。眾人見這邊有婆婆哭喊,吳芮梅m又系楚地口音,頓時將兩人團團圍住。正在他倆百口莫辯之際,從人群中走出一位身材瘦削的年輕劍客,約摸二十出頭,面色略顯蒼白,眼中閃著咄咄逼人的光彩。年輕劍客問明緣由之后,慢慢地將眾人勸散。好在婆婆并無大礙,吳芮交與婆婆一些銀兩,躬身謝罪,又向年輕劍客再三道謝,并將他請至附近客棧飲酒敘談。
劍客拱手問道:“觀兩位言行舉止,不似一般俗人,可否相告何故來到此地?”吳芮拱手還禮道:“在下楚人吳芮,兄弟二人來大梁游訪,不意被賊人搶奪包袱,撞到婆婆,幸蒙壯士出手相助。”年輕劍客一擺衣袖:“在下姓張名良,欲往東海尋訪逸世高人倉海君。”三人一同飲酒,越聊越投機。原來,這位叫張良的劍客是韓國人,祖父、父親曾當過五任韓國丞相。四年前,韓國被秦所滅。張良發誓以報仇復國為已任。數年間,他遍游訪賢,結交義士,暗地里進行反秦活動。吳芮也把自己的身世以及自己欲重振吳氏大業、造福萬民的志向告訴張良。一樣的豪情壯志,把兩人的心一下子拉近了。當晚三人一同留宿客棧,秉燭長談,到雞鳴時分方才安歇。
次日一大早,吳芮和梅m習慣性地起床習武,二人將兩柄短劍相互揮舞,意興正濃之際,突然聽旁邊一聲喝彩,張良也揮劍跳入圈中,三人互搏了一陣,吳梅兄弟二人的劍法竟令他無從破解,張良不由得暗自叫好。
聽客棧老板說附近大湖風景優美,三人租了條船,一同游覽。他們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交談。吳芮眺望天際,只覺得胸中豪興大發,順手舉起陶碗且擊且歌道:“越劍鋒斂,吳鉤毫逸;故國不再,我茍南夷;天開巨目,待我以時;挾披萬甲,縱橫千里……”
“故國不再”之句引發了張良的隱痛。世代為韓相,韓國卻在他即將成年之時煙消云散,韓王、韓公子非死即隱,三年不得音訊;家中父母兄弟早已遇難在兵荒馬亂之中,而害得自己國破家亡的秦國卻在日漸強盛,大有并吞中原之勢。越想越悲,越思越憤,張良不禁高聲唱和道:“君懷吳越兮,我念韓王;心存高志兮,復爾康莊;西強肆孽兮,何者以當……”兩位少年豪客相互應和,那歌聲仿佛一股劍氣,在水面和曠野間奔涌,仿佛流水秋風都同聲應和起來……這時張良突然將陶碗往水中一擲,長身而起,臉上布滿因激動而泛起的紅暈:“足下少年壯志,與良義氣十分投合,不如結為異姓兄弟!良空度二十余載晨光,不知賢弟玉庚幾何?”少年吳芮早已對張良欣賞至極,聞言忙起身回答:“小弟虛齡一十有五,尊足下一聲仁兄,乃是三生幸事!”梅m也被他們的豪氣感染,起身恭賀,張良和吳芮向著南方故土拜了三拜,從此結成金蘭之好,以兄弟相稱。
這位叫張良的劍客,日后輔佐漢高祖開創大漢四百年基業,乃漢初三杰之一,
吳芮和梅m來到古代有“天下******關”美譽的穆陵關,這里東連滄海,西攜泰山,北走燕趙,南控徐淮,是齊國門戶所在。來到穆陵關,最著名的便是葵丘會盟臺。
春秋初期,周王室勢力日漸衰弱,諸侯紛紛爭霸,齊桓公雄才大略,舉賢任能,勵志改革,國勢日益強盛,終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諸侯會盟于葵丘,奠定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吳梅二人登上關城極目四望,但見萬山朝拱、茫茫若波,林海卷翠、彩云流飛,真是千古風云收眼底,萬里河山入胸懷。這時一輪圓月從蒼茫無際的山陵間冉冉生起,將古老而又堅固的關城照得如夢似幻。齊桓公的雄才偉業,令吳芮心潮起伏。
這里離曲阜已經不遠,不愧為詩禮之鄉,到處桑柏成行,民宅整潔,人們身穿寬大的長袍,彬彬有禮。吳芮正欲去孔廟拜祭,不知是旅途勞頓,還是水土不服,被寒風一吹,突然感覺渾身綿軟直冒虛汗,梅m忙攙扶吳芮前行。這時路邊莊院里走出一位少年,梅m拱手對那少年道:“我兄弟外出游歷,偶染小恙,可否借貴宅歇息片刻?”少年略一遲疑,躬身還禮:“在下乃是毛府家仆,壯士稍待片刻,等我先稟報主人再作回答可好?”片刻,一位儒服高冠、須發皆白的老者匆匆迎出來,口中一邊責怪童仆:“游子染病,當即刻迎入府中照顧,方為待客之道,何須稟報?”
老者親自為吳芮把脈,得知吳芮不過是偶遇風寒加水土不服,連忙吩咐家人熬來藥羹為吳芮進補。
原來,老者姓毛,年過花甲,人稱夫子,祖上乃是孔子門生,數代修習孔孟儒學,在家開館授徒。見吳芮病后體虛,毛夫子勸他在此歇養幾日,吳芮連連拜謝。次日,吳芮來到學館,見毛夫子開設的學堂學生很多,都是十多歲的少年,忍不住在一旁聽講。毛夫子對于好學上進的少年素來愛惜,便真心實意地挽留他在府中讀書。
這一日,吳芮趁課余與梅m在后院舞劍,吳芮身法靈活,梅m步伐穩健,兩人一動一靜、一疾一緩,正打得熱鬧,忽聽見身后一聲喝彩。吳芮連忙跳出圈外,只見一位長衫男子含笑看著自己,他身邊還有一位身著素裝的婦人和一位玉琢粉雕、雙髻長垂的美貌少女。男子笑道:“父親授徒眾多,何時來了兩位少俠?”吳芮忙上前施禮道:“學生劍法鄙陋,讓先生見笑。”原來,這男子是毛夫子外出講學的長子毛章,婦人是毛章之妻,那少女便是其女兒毛蘋。
聽畢毛夫子授課,吳芮與毛章談論孔孟儒學,往往見解獨到,令毛章對這位少年刮目相看。毛章問道:“敢問足下,莫不是吳王后裔?”吳芮點頭回答:季札公后裔。毛章繼續問道:“吳王亦曾稱霸一方,爾乃其族后裔,可曾想過安邦復國,以成偉業?”吳芮回道:“先王霸業早成煙云消散,即便越甲吞吳,如今也不過留下一段往事、幾片斷瓦。學生以為,所謂大業,并非稱霸一方,而是令萬民千秋景頌,方不失為不朽豐碑。”毛章聽到此處,心中更是激賞不已。回到內宅,不禁向妻子談起吳芮。幾天來,毛夫人也發現吳芮不同凡響,贊賞道:“果真是少年英杰,此子他日必成大器。”毛章道:“我家蘋兒今年十七,也該尋個如意夫君了。”毛蘋這個名字,是毛夫子根據《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親自為孫女取的。此女生得美貌動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善于吟詩作賦。毛章夫婦將她看作掌上明珠,雖然已過及鬢之年,還是舍不得輕易嫁出。毛章是孝順之人,便把想法告訴了父親。毛夫子對此也表示贊許,道:“吳芮年紀雖小,卻是個人才,家中或許并不富有,但觀之言行,足見家風仁厚,且他修文習武,前途未可限量。”
次日,毛夫子喚來吳芮,試探性地問道:“你已離家將近一載,家中父母由何人照料?”吳芮道:“家父年逾古稀才得我兄弟二人,學生幼年失怙,此次離家,便是謹奉家母之命游學歷練開闊視野,幸得夫子仁厚,收留學生不至流落異鄉,且得殷殷教誨受益良多,家母得知定會感激不已。”夫子又問:“你家只有兄弟二人,可曾想過早日成家立業?”吳芮被這一問羞得滿面通紅,嚅嚅半晌才道:“學生才疏學淺,家中更是無一長物,焉敢談家?”夫子道:“今有一才貌俱佳女子,不過長你兩歲,老夫愿作伐為媒,你可愿意?”吳芮畢竟已經粗通人事,沉吟不語。夫子略略一猜便知他心思,微笑道:“此女你也見過,便是老夫孫女毛蘋。”
其實吳芮早就注意上了毛蘋,經過幾日相處,對她美麗的容貌、溫文爾雅的談吐都傾慕有加,只因自己寄人籬下,毛蘋又比自己年長,不曾作過非分之想,如今聽說是她,不禁笑逐顏開。
吳芮和梅m二人外出游訪,不知不覺已近一年。吳芮怕母親在家中擔憂,加上毛夫子也催促吳芮回鄉,以便早日和母親商量定親之事,吳芮二人便踏上了返鄉之旅。
這時正值春季,天氣晴朗,兩人走在中原的田野上。中午時分,他們來到路旁一棵大樹下休息。這時看見不遠處有一位農夫用牛拉犁耕田,就好奇地上前觀看。原來故鄉龍山人種地向來是以火焚燒草蔓,再用水灌溉,等泥土被浸軟之后播下種子,任其生長,從未見過用牛犁田。吳芮走上前去,向農夫施禮請教。這位農夫見吳芮彬彬有禮,就放下犁耙,和吳芮來到樹蔭下,詳細講解使用牛耕的方法,吳芮十分高興。當農夫得知他們是出來游訪的,便熱情地招待他們到他家作客。
吃飯的時候,吳芮又發現這里的稻米比家鄉龍山的稻米顆粒更大、更香甜。據考證,百越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地方,但后來在種植方法和品種改良方面卻落后于中原地區。吳芮一邊吃著香噴噴的米飯,一邊感慨地說:“若我家鄉也能種出如此稻谷,真是福澤萬代之事。”農夫聽吳芮這么一說,干脆取出一些稻種:“二位壯士雖然年輕,卻知道為稼穡百姓思謀,實在令人感動,今年我處年景不錯,種糧留得十分寬裕,壯士不如將這些帶回家鄉。”吳芮連忙雙手接過那個小麻包,很珍惜地放入包袱中收藏起來,連連稱謝。【后來傳播嶺南的稻種就叫芮稻,因為嶺南方言無芮字,取水稻更適當水生糧食。】
這年初夏時節,吳芮和梅m終于回到了久別的故鄉龍山。吳芮母親梅氏和哥哥吳r見他們安然歸來,十分高興。龍山村鄉鄰紛紛上門前來問候,都想聽聽他們在外游歷的見聞。吳芮簡略地講述了他們千里游訪途中的所見所聞,便將從中原帶來的稻種拿出來,又詳細描述中原農夫耕種田地的******方法,鄉鄰們都躍躍欲試。吳芮決定先讓在自家田里用中原種植方法試種這種水稻,等成功之后再帶領周圍村民都來種植。母親梅氏聽說齊地大儒毛老夫子要招吳芮為孫女婿,更是喜出望外,沒過幾天就讓堂兄陪吳芮前去迎親。齊地離龍山隔著千山萬水,過了個把月,毛章夫婦二人親自把女兒毛蘋送到龍山,見吳家母慈子孝、鄉鄰和睦,非常滿意,在龍山住了半個月,這才依依不舍地返回齊地。
吳芮的母親梅氏對這個知書識禮的媳婦,打心眼里喜歡,見小倆口感情融洽,毛蘋對吳芮又照顧得無微不至,便更加憐愛毛蘋。
越人勞作之時,有且歌且作的習俗。這天早晨,朝霞將郁郁蔥蔥的山林鍍上了一層金色,天際被霞光染得絢爛無比,田頭的莊稼、野草上露珠瑩瑩,天空更是白云悠悠、湛藍如洗。毛蘋迎著霞光,踏著露水,從遠遠的田頭上走來,為丈夫送飯,吳芮見到毛蘋,連忙笑吟吟地走上前來。見此情景,毛蘋心中蕩起一片激情,情不自禁吟出一句詩來:“卿云爛兮,j縵縵兮。”意思是燦爛的祥云,布滿在天空。吳芮擦擦額上的汗珠,沖著愛妻會心地一笑,大聲和道:“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思是日月的光芒,每天照臨人間。據說這兩句詩是舜在禪位給大禹時,和百官一起唱的歌謠。
農閑時節,小夫妻每天讀書習字、舞劍談兵,過著寧靜詩意的田園耕讀生活。這一年吳r也娶鄰村一位女子為妻,夫妻兩個在農閑之余,采藥釀酒,小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
在吳芮兄弟的倡議下,龍山村決定成立一支保安隊。那很快,由吳芮任隊長、共60多個壯漢參加的龍山村保安隊就快成立了。吳芮將這支保安隊分成幾個組,每組都設組長一人,利用農閑時節,進行集訓。吳芮指導大家練習武功,向隊員講解孫子兵法、吳起兵法和孫臏兵法等,指導隊員按照兵法要求演練陣法。
公元前225年,秦軍生擒楚王負芻、楚國名將項燕兵敗自殺之后,大批楚軍丟盔棄甲涌向東南山區。此時正值深秋,野外一片蕭瑟枯敗景色,一隊足有上百人的潰兵正奔龍山而來,被山口砍柴的鄉人發現,急忙敲梆示警。霎時間一片梆子聲相互回應,十來個龍山村壯漢手拿棍棒、镢頭沖了出來。為首的潰兵將領聽到梆子聲響,心中正有些緊張,一看過來的只十多個人,領頭的是一個并不起眼的年輕后生,便松了口氣,自言自語說道:“我道是中了什么埋伏,原來不過幾個農夫。”這位領頭的青年正是梅m,他厲聲喝道:“何處來的殘兵敗將,不去戰場殺敵,來此作甚?”潰將仰頭大笑道:“乳臭未干的黃口小兒,敢來擋爺的路?快快讓開!慢上半分休怪爺的寶劍不長眼!”梅m大吼一聲,準備撲上前去,被趕來的吳芮高聲喝住:“且慢!”
吳芮帶著七八個村民來到近前,潰將依舊不將他們放在眼里,口中怪叫一聲,身后潰兵立刻擺開陣勢,隨時準備撲將過來。
吳芮不慌不忙,沖著潰將微笑道:“你身為將領,不思為國盡忠,倒在這荒山野地里做起強盜來了?若能勝我身邊任何一人,我等鄉人自愿奉你為頭領。”潰將仗劍奔上前來,口中叫道:“如此甚好,何人愿先來受死死?”不等吳芮點頭,梅m早已揮棒上前,與那潰將廝殺起來。潰將把劍舞得眼花繚亂、梅m將棍掃得呼呼生風,畢竟對方困乏疲憊,幾十個回合下來,漸漸露出敗相。
潰兵一看為首的要吃虧,呼叫著想一擁而上。吳芮厲聲喝道:“表兄勿再與他糾纏,他們欺我龍山無人!”話音剛落,只聽得密林里呼哨一聲,鉆出一大群壯漢,都是從附近趕過來援助的鄉鄰。
那潰將正斗得大汗淋漓、手乏腿軟,見梅m撤出圈外,急忙號令兵卒一起上前,可是連喝三聲無人應答,回頭一看,四面山坡、田地里,數百農夫赤腳短衫,手中各持棍棒,正虎視眈眈,不由得心驚膽戰。吳芮大聲道:“你等也是勞苦之人,拋家棄小只是出于萬般無奈,今日我愿放你等一條生路,足下以為如何?此處是偏僻無主之地,諸位若是愿意,何不在此墾種土地,春種秋收,豈不強似以卵擊石?”潰兵大多是被楚王強征入伍的農人子弟,如今楚軍敗亡之際,許多人早已是無家可歸、無處可投,田野山川處處饑民餓殍,即便是天天打劫也難以生存,吳芮的建議好似一盞明燈,眾人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潰將將信將疑:“傳聞越人驍勇排外,真的能容得下我兄弟人等?”吳芮說:“若你我能結為手足兄弟,兄弟凍餓,斷無坐視不管之理,我等愿資助你們種子農具,諸位只管在此開荒勞作,幾年以后,等這塊生地變成了熟地,你們再將家人接來同住,豈不是溫飽一生?”
吳芮話音剛落,那些潰兵早已將刀劍往地上一扔,齊聲歡呼起來。潰兵將領得到吳芮這番承諾,再看那些村民農夫都聽吳芮的號令,只好也將長劍一拋,躬身拜倒。
此后,凡是流竄來的土匪游勇,吳芮都采取“圍而不剿,重在攻心”的方法,勸說他們放下武器,不到迫不得已不動刀兵,無家可歸的潰兵流民便收納下來一同墾荒種地。這樣一支子弟兵,比項羽劉邦還先組建的民兵。
在吳芮的指揮下,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戰國末期,屬于楚國管轄的龍山村非但沒有毀于刀兵,反倒日漸富足、人丁興旺。龍山村民的安居樂業,讓鄰近鄉村十分羨慕,紛紛派人來到龍山,請求吳芮幫助他們組建訓練保安隊,并希望與龍山村進行聯誼聯防,由吳芮統一指揮。吳芮和梅m、吳r等人日夜奔波于這些鄉村之間,滿懷激情地宣傳“藏兵于民”、“保村安民”的主張,幫助周圍村子訓練隊伍。
不久,一位曾在楚將項燕手下做過小頭領的蒲將軍來到了龍山。這位蒲頭領是楚國人,16歲參加項燕的軍隊,因為武功高強、作戰勇猛,不久就當上了小頭目。項燕兵敗被殺之后,蒲將軍帶領50多個士兵冒死突圍,輾轉來到龍山。知道蒲將軍的身世后,吳芮覺得他是一條好漢,極力勸他留在龍山,一邊開荒種地,一邊訓練隊伍,伺機東山再起。蒲將軍也認定吳芮是一個值得信賴的豪杰英才,便帶著手下士兵一起留在龍山。后來,這位蒲將軍成為了吳芮手下的一位得力干將。
秦王贏政24年(公元前223年),這一年楚國滅亡,但吳芮管轄下的聯防區的保安隊員已多達數******,留在龍山村一帶墾荒的散兵游勇也有近******。就這樣,一支亦民亦兵的民兵武裝,誕生在百越山林之中。而這支軍隊的統帥,就是當時年僅十八歲的吳芮。
吳芮以龍山村為根據地,在周圍地區組織起了聯防武裝。隨著聯防區的不斷擴大,在短短幾年之間,聯防武裝發展到1.7******,勢力向北達到安徽祁門,東到贛浙邊界,南到福建,西到彭蠡,成為百越地區一支主要地方武裝。吳芮是這支聯防軍的總指揮,梅m、吳r則成為聯防軍的副總指揮。當時秦滅六國的戰爭進入最后階段,秦國面對百越地方武裝勢力的日益壯大,只要不與秦國為敵,也無暇顧及了。
身為聯防區的首領,吳芮在幫助聯防區各鄉村組建和訓練保安隊的同時,還滿腔熱情地推介中原地區的******農耕技術和農具,并大力推廣“芮稻”的種植。隨著聯防區范圍的不斷擴大,吳芮還讓熟悉貿易的族人組織馬幫,往來于越族各地,運送貨物、互通有無。
這時,吳芮身邊又多了一位謀士,他就是吳芮在游歷魏都大梁時結識的好友,名叫許易。魏國滅亡之后,許易曾到齊王手下當謀士。當時他提出了許多對付秦國的計謀,但齊王都沒有采納,一氣之下許易回到魏國。聽說吳芮現在是百越聯防區隊伍的統帥,他來龍山拜訪故友。吳芮見到許易,十分高興,竭力勸許易留在龍山,助他一臂之力。
這時吳芮的兒子吳臣、吳郢,吳淺,也先后出生,在后來秦漢之交的戰爭之中,吳氏這幾位后輩英杰都建功立業。
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國滅亡了齊國。戰國以來各諸侯國經過250多年的紛爭,終于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王朝。秦王贏政把自己稱為秦始皇,并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廢除周朝的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全國被分為三十六郡。余干、番邑置縣,屬九江郡。
秦并六國之后,逃亡到湖南沅水和湘水一帶的越王后代復稱越王,帶著一些兵馬經湖南醴陵、來到越地一帶,準備去人跡罕至的嶺南地區發展。梅m得知消息后,作出一個重大決定,準備追隨越王去嶺南,開創一番嶄新的事業。原來,梅氏的祖先是越王后人,越國滅亡之后,越王的其中一支后代流落在百越一帶,更姓為梅。吳芮和梅m這對從小意氣相投的表兄弟,一起開創了以龍山村為中心根據地的百越聯防區事業,如今要各奔前程,著實令人傷感!但人各有志,吳芮尊重他的選擇,讓梅m從越地墾荒的兵寨以及聯防區挑選了4000人馬,兩人揮淚而別。梅m和越王兵馬合在一處,共有6000人,一起進入嶺南地區,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成為開發嶺南的先驅。
秦朝時,吳芮以才能出眾,當上了番陽(今江西鄱陽東)縣令。他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為番君。秦末農民起義。吳芮縱觀天下大勢,知秦必亡,遂率領當地越人起兵響應。后轉戰西北,與項羽等人關破秦,立下汗馬功勞,項羽封他做衡山王。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可惜好人命不長,吳芮做長沙王還不到一年,就于當年6月過早地去世,葬在臨湘,謚號為文王。傳見班固《后漢書》卷三十四。
吳芮去世后400余年,孫權大破長沙,有人挖毀吳芮的墓冢,取棺木用作孫堅廟的材料。打開棺木一看,衣服容貌鮮艷如新,掘墓者大為奇怪。后來發墓人在壽春見到南蠻校衛吳綱,又大吃一驚:這吳綱身材容貌竟與棺中吳芮酷似無異。一問,吳綱竟是吳芮的第16代孫。這一奇事,《世說新語》,《搜神記》、《水經注》都有記載。
據順治五年手抄本《藍湖吳氏家譜》記載,長沙文王吳芮生了6子:嫡長子吳臣,次子吳郢,三子吳淺,四子吳陽,五子吳元,六子吳質。女一,嫁黥布為妻。
吳芮長房5代為王
吳芮嫡長子吳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吳芮去世后嗣襲為第2代長沙王,居臨湘,在位8年去世,葬在臨湘:謚號成王。長沙成王吳臣生4子:吳回、吳正、吳平、吳重。
吳回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吳臣去世后繼嗣第3代長沙王位,居臨湘,在位7年后卒,葬在臨湘,謚為哀王。吳回生兩子:吳右、吳陟。
吳右,見<<漢書吳芮傳》。但.《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又作吳若,為一人。吳若在公元前186年其父吳周死后,繼嗣為第4代長沙王,居臨湘,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臨湘,謚號共王。吳若二子吳差、吳傳。
吳差,《異姓諸侯王表》寫作吳產,即―人。公元前178年,長沙共王吳若去世后,昊差繼位為第5代長辦王,居臨湘。吳差做長沙王22年后,于漢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去世,葬臨湘。謚號為靖王。長沙靖王吳差沒有兒子,因而長沙國被廢除。
長沙靖王三年(公元前176年)時,當時聞名全國的年輕詩人、政治家賈誼被派到長沙;給靖王當太傅,因被后世稱賈太傅。長沙古有賈太傅祠。賈該當長沙王太傅時,做了一首千古傳誦的《鵬鳥賦》。
王室后人不旺
吳芮的次子吳郢,初任長沙國柱國,后于高祖;丘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被封力義陵侯,食邑1500戶。義陵.即今湖南省溆浦縣。吳郢做義陵侯兩年,于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去世。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吳郢之子吳重嗣封為第2代義陵侯,在職10年,于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去世。義陵侯吳重無子,絕嗣。
長沙王吳芮第三子吳淺,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九月因為其父長沙王的功德而被封為便侯,食邑2千戶。便侯國,在今湖南永興縣。吳淺做便侯37年后,于公元前157年去世,謚為頃侯。便頃侯生子吳信,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嗣封為第2代便侯,在位6年后去世,謚為共侯。便共侯吳信生子吳廣志,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嗣襲封為第3代便侯。便侯吳廣志生吳千秋,承嗣第4代便侯。漢武帝元鼎』(年(公元前112年),實行削蕃政策,加之吳千秋坐酎金罪,侯國被廢除。吳千秋遷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濟縣西蒲州)。至此,長沙王吳芮第三子吳淺這一支后裔從湖南永興―帶向北遠遷山西,后裔散居中原各地。
長沙王吳芮第四子吳陽,(《江陰吳氏統宗源流考》作吳湯,應以《漢書》為準。)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被封方沅陵侯。沅陵侯國在今湖南省沅陵縣西南。吳陽做沅陵侯25年,于公元前177年去世,溢號頃侯。沅陵頃侯吳陽生的一個兒子叫吳福,于公元前162年襲封第2代沅陵侯,在位17年去世,也謚號頃侯。吳福的兒子叫吳周,于公元前145年嗣封成為第3代沅陵侯,去世后謚為哀侯。沅陵哀侯吳周也無子,他去世后侯國被廢除。
長沙王吳芮家族,5人封王,9人封侯,在漢初榮極一時。但家族雖尊榮顯貴, )l孫人丁卻不大興旺。在吳芮6子中,其他幾支均傳至三五代便告終結,獨有第3子吳淺家族一支,綿綿不絕,但到第5代以后,也離開湖南,北遷中原。
大司馬吳漢家族
吳千秋官衰嗣旺
據《江陰吳氏統宗源流考》記載,長沙王吳芮的第6代孫便侯吳千秋被免除封爵后.被迫從湖南遷居蒲坂(今山丙永濟縣西蒲州)。吳千秋的兒子見于族譜記載有兩個。大概是憂慮吳芮后裔人了不旺,祈禱上天保佑家族繁昌之意,吳千秋給兩個兒子分別取名叫吳衍陵.吳胤陵。一個衍字,一個胤字,寄與了無限的希氳上天終于沒有事負這一支吳氏家族,白北遷中原后,吳芮后代子孫果然逐漸人丁興旺起來。據《山陰州山吳氏族譜》記載,吳衍陵娶妻劉氏,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吳全,。次子吳介。吳全一支,又自山西東遷到亳(今河南商丘縣西南);吳全娶冉參之女為妻,生的兒子叫吳隆。吳隆與妻端木氏生的兩個兒子是:長子吳復興,次子吳復奇。復興這個名字,.大概也是希望家族復興。果然,他的這一支后裔,不久便又復興起整個吳姓的聲威。吳復興自亳遷居南陽(今河南南陽市),去世后葬在宛(在南陽)。吳復興的兒子吳章,是西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尚書》學教授,為人剛直不阿,不幸被王莽害死,也葬在宛。吳章生育了四個兒子:長子吳尉、次子吳漢、三子吳翕、四子吳演。傳到吳漢這一代,家族因吳漢的功業而昌盛一時。
吳漢宮拜大司馬
吳漢,字于顏,是吳章的次子、東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云臺二十八將之―。王莽末年,父親吳章被王莽殺害,吳漢逃難到漁陽(今北京密云縣西南)。窮困潦倒,初以販馬謀生。但險惡的生存環境,掩蓋不住英雄的本色,吳漢販馬每到一地,總喜歡結交地方豪杰,因而深受人們的賞識。更始政權時,被任命為安樂縣(今北京義順縣)瓴―劉秀起兵后,吳漢慕名率兵投奔,被封為偏將軍。邯鄲戰役中,吳漢建立奇功,又加封建策侯。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劉秀任命立下汗馬功勞的吳漢為人司馬,改封舞陽侯(舞陽侯國在今河南舞陽縣)。第二年,又改封為廣平侯(在今河』匕省雞澤縣),收食廣平(雞澤),斥漳(今河北曲周縣)、曲周(今曲周)、廣年(今河北永年)四個縣的租稅。吳漢為人質樸純厚少文,但卻勇猛機智。劉秀曾說:吳公差強人意,威重勇猛如一敵國。吳漢為人又極忠孝,帶兵過宛時,上奏回家掃墓,以盡孝心。公元44年5月,吳漢去世,享年88歲,葬在棗陽(今湖北棗陽縣),詔賜謚號忠侯,因此史書稱為廣平忠侯。下葬時,光武帝發北軍五校.輕車、介士送葬,葬禮規格之高與大將軍霍光相同,可謂皇恩浩蕩,榮寵至極。
吳漢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吳成。次子吳國,都封侯。
吳漢族人發達
吳成在廣平忠侯吳漢去世后,以長子身份嗣封為第二代廣平侯。(劉珍《東觀漢記》:說漢無后,國除,顯然有誤。)不久為家奴殺害,謚為哀侯。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吳成死后,廣平侯國被―分為三。
廣平哀侯吳成生了4個兒子:長子吳旦,次子吳B,三吳宣、四子吳昕。
吳旦,《水經:濯水注》寫作吳且,系字形相近至誤。建武二十八年廣平侯國廢除后,改封吳旦為灌陽侯(濯陽在今河南遂平縣),以奉吳漢之+祀。灌陽侯吳旦去世后,無子,國除。
吳B是吳成次子,《水經沔水注》寫作吳財,與《漢書》異。建武二十八年,吳B被封為筑陽侯(筑陽在今湖北谷城縣)。建初八年(公元83年),因長兄吳旦死后無子,于是朝廷徙封筑陽侯吳B為平春侯(平春在今河南信陽市西北),以奉吳漢之祀。
平春侯吳B生子名叫吳勝,族譜作吳如勝。吳B去世后,吳勝嗣封為第2代平春侯。吳如勝在世時,創修吳氏族譜,這是歷史上最早修創的吳姓族道-是吳姓族史上的一大盛舉。
譜載吳勝生有2子:長子吳允佐,次子吳允承。
吳漢的次子叫吳國,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被封為新蔡侯(在今河南省新蔡縣),后裔繁衍不詳。
此外,吳漢的哥哥吳尉,也是漢武帝劉秀的一員猛將。在跟隨劉秀打天下時英勇戰死。劉秀對他也格外關照,封吳尉的兒子吳彤為安陽侯(在今河南正陽縣西南)。子孫也興旺發達。
吳漢的弟弟吳翕,因哥哥的功蔭被封為褒親侯。
吳翕之子吳安國,封侯,遷居江東。
吳漢四弟吳演,封大將軍,生子吳丹。吳丹絕傳。
東漢一朝,大司:馬吳漢一家,封侯者達十余人之多。在當時整個吳姓中,以這一支最為顯貴、最興旺發達。
宣公世系
六十三世:兢公,公子,生于唐高宗宏道三十四年癸未.閏七月十二寅時.公元683年。學貫經史,少年時期朋友魏忠元、朱敬則推薦入史館,撰修國史。唐玄宗時位至右拾遺、起居郎。升諫議大夫,太事左庶子,封為長垣縣男。著作敘事簡核,被譽為“當世董孤”,與劉知幾撰《武后實錄》,被宰相張說隱貶為荊州司馬,后升洪州剌史。天寶年間回朝,任恒王傅。著作《貞觀政要》。
六十四世:伯大,名秦,兢長子,生于武后十六年嗣圣己亥十月十二,公元699年,任御史中丞觀察史.娶趙氏.生一子:烈。
六十四世:伯芮,名泰,兢次子。生于唐中宗神龍二十三年乙巳八月初四.公元705年。歿于德宗九年貞元丁卯.公元787年.83歲。封長沙王.娶李氏.生三子:通明、通元、通徹。
六十五世:烈公,伯太子,字少誠,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丙子.公元736年.仕彰義節度史,娶錢氏.生五子.倌.邵.啟.佳.珍。
六十五世:通明,伯芮長子,字徊。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己卯.公元739年.歿于唐憲宗十三年元和丁酉.公元817年.仕封淮南.娶李氏.生三子:徘.業.襄。
六十六世:武陵公,字徘,通明長子。生于唐代宗十三年己卯.公元775年.元和初擢進士第.為大學博士.娶陳氏.生一子:初云。
六十七世:初云,武陵子。生于唐憲宗元和六年辛卯九月八日.公元811年.歿于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88年正月五日,任虔州剌史。娶丁氏.生三子:簡.端.常。
六十八世:簡公,初云長子。字志善,生于唐武帝會昌四年癸亥正月一日.公元843年。歿于五代后唐明宗長興四年四月十二.公元929年.壽86歲.任西川節度使.娶李氏.生三子:宣.宜.完。
六十九世:宣公,簡長子.字守德。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四月十五日.公元874年。后漢同光年間.從父宦游西蜀閬州.居閬中縣巫錫山(原四川保寧府南部縣)。娶西川劍南節度使孟知祥之女。933年.唐莊宗李勖封孟知祥為蜀王。第二年孟知祥稱帝.封吳宣為附馬。同年孟知祥歿.其子孟昶立。吳宣在孟稱帝后。936年攜妻帶子遷到江西撫州臨川石井.是年宣公63歲。數年后又帶長子綸.三子紹遷建昌府南豐縣嘉禾驛梓口李寧莊.留次子經在石井。歿于后漢乾佑二年庚戍九月十二日.公元950年。享年76歲.葬青魚潭.妻孟氏葬吳宣墳右邊。有3子18孫77曾孫。子三:綸、經、紹。
回歸吳郡
永興二年(公元153年),吳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蘇州)建立吳太伯廟,奏請朝廷尋訪吳姓正宗后裔主持廟祀。吳勝以聲傳《世系》進呈,漢桓帝審閱確認后,拍案稱好,命太尉黃瓊等議以吳勝次子吳允承封為奉祀侯,徙往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主持吳姓始祖太伯廟祀。這在吳姓發展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盛事。吳姓宗族受翔最高朝政的重視,皇帝的親自過問,太伯廟的官修,標志著吳姓宗族的復興和繁榮昌盛。至此,季札后裔吳征生一束,經過600年的轉輾遷徙、興衰坎坷,又回歸到吳姓的故土――江蘇吳郡。
吳允承去世后,葬在姑蘇(今蘇州市),詔謚文孝侯。所以譜又稱奉祀文孝侯吳允承。允承的一個兒子吳惴,襲封奉祀侯,繼續主持蘇蚪太伯廟祀。去世后葬在蘇州,賜謚為良侯,族譜稱奉祀良侯吳恰N羌易迦國到魏晉時,仍興盛不衰。孫權的母親是吳家長女!
吳俏饈霞易邇回蘇州后不久,使出了一個皇后,她是孫堅的結發妻子,三國東吳創立者孫策、孫權兄弟的生身母親。據《江陰吳統宗源流考》,吳皇后是吳允承的孫女,吳塹某づ。而《太平寰宇記》卷九一說:吳怯紙形饣裕字光修。吳欠蚱薰早去世,遺下兩子兩女,長子吳熊慶繼承家業,主持吳太伯廟祀,次子吳景攜帶兩個妹妹白蘇州南下錢塘(今浙江杭州市)謀生。吳家的兩個女兒,都出落得如花似玉,才貌雙全,是杭州一帶遠近聞名的大美人。豫州刺史孫堅慕名前來求婚。起先,吳家認為孫堅為人粗魯。狡詐、想要拒絕。孫堅感到極為羞辱和憤恨。大女兒卻說:不要為了一個女兒而招惹大禍。于是,吳家才答應了這門婚事,將大女兒嫁給孫堅為妻(史稱吳皇后)。后來,他的妹妹也嫁給孫堅為妾。大女兒生了4個兒子: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她的妹妹則生了孫朗、孫仁兩兄妹。《搜神記》記載:吳皇后初次懷孫策時,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輪明月,鉆人自己腹中;后來懷孫權時,又夢見那紅紅的太陽鉆進腹中。她感到奇怪,便告訴了丈夫。孫堅一聽,高興萬分,說:日月是陰陽之精,極尊極貴之象。看來我們的兒子將大富大貴。后來,吳皇后的二兒子孫權果然稱帝,建立三國鼎立中的東吳。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吳皇后去世,與丈夫孫堅合葬高陵(在江蘇丹陽縣西)。后母以子貴,被迫尊為武烈皇后。
吳皇后的二哥吳景,年輕時以兄代父,與妹妹相依為命,所以深受吳皇后和孫策、孫權兄弟敬愛。,吳景曾官任丹陽太守,封揚武將軍,公元203年去世。吳景生兩子:吳奮.吳祺。吳奮被孫權任為吳郡都督,統兵鎮守東方,后封為新亭侯(在今江蘇南京市)。吳奮生的兒子叫吳安,吳安本來嗣襲新亭侯,沒想到他恩將仇報,竟與人謀起姑表叔孫權的反來,結果被殺絕傳。吳景的二兒子吳祺;被孫權封為都亭侯。吳祺的兒子叫吳纂,吳纂娶滕胤的女兒為妻。后來岳父滕胤謀反被殺,吳纂也受株連遇害。這樣,吳皇后娘家,只剩下大哥吳熊慶一支。
吳熊慶,據《江陰吳氏統宗源流考》記載:他自幼聰明過人,8歲能通經史,時人譽為神童。父親早逝后,他以長子身份仍留居蘇州,主持太伯廟祀。公元252年。孫權尊封這位大舅為太傅吳郡公。吳熊慶去世后,謚號靖,葬在吳郡五城、山(在今江蘇蘇州市)。此后,這一支吳姓子孫,借外戚的恩蔭,封侯進爵,尊榮一時。
兩朝外戚世家
吳熊慶生子吳康年。吳康年,字永齡,任孫氏吳國丞相中書令、太子太傅之職,后封為奉祖侯。吳康年去世后也葬五城山,謚號恭敏。
吳康年生子叫吳延英。吳延英,字邦俊,在吳國官任丞相中書令兼領太子太師,改封為嗣賢侯。去世后葬在吳郡道山,謚號穆。
吳延英生的兒子名叫吳之則。吳之則,字廷法,仍在孫吳政權任丞相中書令,嗣封嗣賢侯公元280年晉武帝滅吳,遇害去世,葬在道山先君墓側。
吳之則生吳式,吳式生子名叫吳皋益。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追尊上古圣賢后裔,封皋益為昭衍公。吳皋益去世后,謚為宣懿,葬在吳郡樹里山。
吳皋益生兩子:長子吳佶,二子吳儇。吳佶世襲昭銜公的爵位,娶晉成帝母親明穆皇后的妹妹庾氏。吳佶又成為晉國皇親,于是官運亨通,被任命為中書令。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封為渤國公,去世后贈為太師,謚號顯肅。吳佶之后,人丁非常興旺。他與夫人庾氏一共生了7個兒子:吳始泰,吳始華,吳始衡、吳始恒、吳始嵩,吳始淮,吳始濟。分別以五岳山和淮、濟二水取名。
吳始泰以單子身位世襲父親爵位。這吳始泰才德出眾,被簡文帝看重,任御史中丞,贈延陵開國公。吳始泰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吳符雋,二子吳符佑。
吳符雋,字國瑞,晉孝武帝時封為燕國公任尚書左仆射,去世后葬在京口(即今江蘇鎮江市)。
吳符雋生的兒子叫吳豫,宇德章,任鎮北將軍,有將才,勇猛善戰;晉安帝元興三年(公元404年)在與北魏道武帝拓跋的戰爭中戰亡,死后贈號寧國公,謚號烈。
吳豫娶妻廣劉氏,生子名叫吳戢。吳戢6歲時,正值宋武帝起兵,母親劉夫人于是攜帶他徙遷賢陽(今江蘇省江陰縣)。
吳戢生有兩個兒:長子叫吳薈,二子叫吳荃。吳薈居在吳郡橫山,去世后也葬在橫山(今江蘇省武進縣東芳茂山)。
吳薈生兩子:長子吳琨,二子吳躊。吳琨也見于《晉書》卷20。吳琨去世后葬在橫山先君墓側。
吳琨也生兩子:長子吳襄,字世南;吳襄的兒子叫吳洵文,字天宇,任劉宋朝陽郡守。二子吳廣。吳廣生子名吳洵武。
齊高帝起兵滅宋,吳洵文陣亡,葬在龍岡山,贈封開國侯,謚貞忠。吳洵文生:吳i。武昌吳氏是主宗的分支
吳洵文的兒子吳i應為季札的第41代孫。他于南齊時遷居漢陽山(湖北武昌),隱居不仕,耕讀自愉。吳i的后裔人丁興旺,子孫發達,成為當地望族。所以,武昌也成為晚唐吳氏7大郡望之一。吳i生了兩子:長子吳盾,二子吳厚。
吳盾于南朝梁武帝時,官任寧朔將軍,歷任大司馬、侍中、左長史等職。陳霸先滅梁時戰死。死后追贈左翊將軍,詔令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建祠祭祀,謚號義烈。光祿大夫孔范為他撰寫墓志銘。吳盾家室,又從武昌遷居江陵。
吳盾的一個兒子叫吳奎,字文耀,隋文帝時任中都令。吳奎生兩子:長子吳承休,次子吳承烈。吳承休生兩子:吳若遠、吳若征。吳若遠,字伯高,唐太宗時考進士及第,任中書舍人,升戶部侍郎駙,舉青光祿大夫,封贊皇縣(河北贊皇縣)開國男,謚文惠,。吳若遠在先祖吳如勝的基礎土,新撰完整的正宗吳姓族譜。至此,吳姓主宗的歷史,完整清晰,歷歷可考。
《江陰吳氏統宗源流考》記載:吳若遠的兒子吳世偉,娶唐太宗女平樂公主為妻,官拜駙馬都尉,封新封侯,贈晉國公,謚號恭敏,葬在永寧縣(今湖北廣濟縣)考新、舊《唐書》,唐本李世民的女兒無干樂公主,吳氏族譜的記載,卻補充了正史的遺漏,這也是―件趣事。
吳世偉生兩子:吳佐,吳競。吳競后遷居汴州浚儀。吳佐也生了兩子:長子吳可博,次子吳令璇。吳可博中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進士,官至尚書右仆射、太子少師、上柱國,賜封渤海郡公,謚號文哲。吳可博生兩子:長子吳舜咨,次子吳舜翊。
鄱陽、休寧吳氏世系
吳氏禎字派始祖吳猛
據順治五年手抄本《藍湖吳氏家譜》和清抄本《吳氏正宗譜》,魏晉之際著名的吳猛家族是從吳氏正宗分離出來的。吳猛是長沙王吳芮和廣平侯吳漢的直系后代,他是太伯的第53代孫,吳漢的第.14代孫。吳猛先祖世系是:吳漢、吳成、吳叮、吳如勝、吳、吳文質,吳應之,吳康年、吳尋英、吳正己、吳定、吳之則、吳延、吳猛。
吳猛,字世云。《江西通志稿;氏族志力說他祖籍本是河南濮陽人,三國東吳時,以孝聞名,任為西安(在江西)令,家族于是南遷至江西分寧。吳猛時,家族衰落,貧困不堪。吳猛雖家境貧寒,但他是一大孝子,孝順到夏天蚊子咬他也不敢驅打,因為他怕蚊子不咬自己就會去咬他母親。傳說吳猛的孝心感動了天上的神仙,一位神奇的老人傳授給他許多神秘的仙方法術,他因此成為聞名遐邇的大神醫和神算。一次,他回豫章,到江邊時竟不假舟楫,以一把羽扇劃水而渡。又與許旌陽同乘鐵鶴上廬山,后駕鹿乘云,升仙上天而去。成為中國道家中的神仙人物,宋朝時追封他為神烈真人。吳猛入晉后,官至散騎常侍。他的后代興旺昌榮,光緒十二年至德堂《吳氏世譜吳氏敘宗》,列吳猛為天下吳姓十二大宗之一的禎字一派始祖。
吳猛的后裔,又分遷他處。如吳猛的孫子吳柳,遷居休寧,第6代孫吳玄得,遷居旌州。吳猛的第7代孫,唐初人吳良,也遷居歙州(今安徽休寧)。吳良后裔,非常繁昌,形成唐代以來吳姓的著名大宗―一歙州吳氏,又稱休寧吳氏、新安吳氏。
藍湖吳氏和休寧吳氏同出一源
吳良遷歙后,生兩子:吳義永,吳義方。吳義方生3子:吳太微、吳少微、吳保微。次子吳少微,名傾當世,使家族聲威大振。吳太微兄弟又支分兩派:吳太微一支,據《藍湖吳氏家譜》:傳至吳太微第6世孫吳逸小,偕夫人程氏由鄱陽浮梁遷居海陽龍江(今山東海陽縣)。吳逸小又5傳至吳亮六(名吳祚),生5子:吳立、吳昭、吳彬、吳朗、吳益.形成后世藍湖吳氏5大派。
安徽休寧吳氏,因吳少+微而顯赫于世。吳少微,字仲芳,是吳太伯第六十一代孫。史稱吳少微白幼聰穎好學,以經術登武則天長安三年(公元,703年)進士,初授晉陽尉,后官至左臺監察御史。吳少微以文學著名,史稱少微才華橫溢,與武功人富嘉謨、太原主簿谷倚并富文辭,號稱北京三杰。吳少微等人的文學創作,―改當時浮俚不兢、氣調單卑的文風,而返樸歸真,文本經術,風格雄邁高雅,為當時文人所推重,號稱吳富體。吳少微又重視本宗族歷史研究,負責主持修編《吳氏正宗譜》,今后譜序傳世。他死后,與夫人朱氏合葬休寧石舌山(今稱鳳凰山)。
吳少微的后裔,篡為繁昌。少微生三子:吳隆術、吳鞏、吳云:其中,吳云一支,遷居四川;吳鞏一支則留居休寧。
吳鞏,字定國。開元間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吳鞏以也文學知名于世,頗能繼承乃父之風。他曾將故鄉吳里改為鳳湖街,石舌山為鳳凰山、蓮池為鳳凰池,這些地名都沿用至今。
吳鞏之后,肖子賢孫,為官為宦者,不乏其人。如吳鞏第十―世、吳太伯第七十二世孫吳景安,字子靜者,中元和三年進土,仕至紫光祿大夫,子孫居壟田。后代有吳天驥,宋隆興閭進土,官至戶部員外郎。又吳鞏第―卜四代、吳太伯第七十五世孫吳用清,字渭濱,居富饒,宋仁宗時儒士。一生積善行德,子孫備極蕃盛,至曾玄孫輩人丁達1500余人。分遷金陵、德興、廬嚴、光蜀、宣城、太平、婺源、安豐、池陽等處,都能光大宗族。吳少微的后裔,蕃昌――至如此。
唐代吳兢家族
陳留吳氏在六朝時期雖人才凋零,但仍為當地――大族,所以在《元和姓纂》這――權威氏學著作中,仍記錄了陳留吳氏。經過近400年的沉寂以后,到唐前期,陳留吳氏家族又出規了一個著名的人物吳兢。據《元和姓纂》記載:隋代有―個名叫吳響的吳佑后裔。吳響生子叫吳臧,見于劉氏《行年記》。吳臧的曾孫便是著名史學家吳兢。據《吳氏正宗譜》,吳臧,字承休。吳承休生吳若準,吳若遠生吳世偉,吳世偉生吳佐、吳兢。吳兢是吳季札第47世孫。史稱吳兢少有大志,勤奮好學,學貫經史。后被少年時朋友魏元忠,朱敬則等推*人史館,撰修國史。唐玄宗時位至右拾遺、起居郎。曾多次上奏,屢陳朝政得失,常被玄宗采納,遂見重用,升為諫議大夫、太事左庶子,封為長垣縣男。吳兢任職雖多,但以修史為主要職事,與劉知幾等同為唐一代良史。吳兢著作,敘事簡核,秉筆直書,時人譽為當世董狐。因與劉知幾撰立《武后實錄》,不為當朝宰相張說隱諱其惡,被貶為荊州司馬,后升洪州刺史。天寶年間回朝,任恒王傅。晚年仍念念不忘修史,請求還職史館。去世時年80歲。他的著名傳世代表作有《貞觀政要》。
吳d、吳U系忠良之后
據光緒三十年(1905年),仁德堂《嵊城吳氏宗譜》,吳d、吳U兄弟,為吳中復之孫。查《宋史》,吳中復又是南唐人吳仲舉之子。
吳仲舉,字太仲,五代南唐興國詠興十今湖北陽新縣)人。《宋史吳中復傳》記載。吳仲舉任南唐池陽縣(今陜西涇陽縣)縣令、這吳仲舉是個不串二主的大忠臣,當北宋大將
曹彬平定江南肘,吳仲舉曾殺掉曹彬派來的招降使者。后宋軍翠克南京,南唐滅亡,吳仲舉被俘將殺,他臨短不懼,說:世祿李氏,今國亡而死,職也。曹彬為他赤愈感動,義而不殺。
吳仲舉之子吳中復,字仲庶,宋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7年)進士,初任四川峨眉縣令,后鉍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吳中復為官清廉剛直,風節峻厲,曾彈劾當朝宰相梁適、甲沆等權貴,宋仁宗帛書鐵御史三字賜之。女中復因自永興遷居武昌;成為后世武早吳氏的開基始祖。在楊繼盛《吳氏敘宗》中,吳中復開派的武昌吳氏在全國吳氏12大宗中屬義字宗。而在《嵊城吳氏宗譜》中,也以吳中復為******世始祖,屆天字輩,排行天一。
吳中復生兩子,后裔分為兩支。次子吳立本,字仁和;行地二,他的后代子孫世居武昌,繁衍成后世武昌吳氏。
吳中復長子吳立禮,字節和,行地二。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7年)官任御史。戶受命至甘肅守邊抗擊西夏,因遷居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吳立禮去世,,葬在水洛縣(今甘肅莊浪),他的家族后人又因此遷居水洛。
吳立禮生了兩位英雄兒子:吳d和吳U。史稱吳氏兄弟二人自幼剛毅,大志有節操,喜騎射,知兵事。吳d、字晉卿,行君一,從軍后,英勇善戰,屢立戰功。靖康之難,吳玢帶百余騎兵追擊西夏軍隊,斬首百四十級,提升為第二副將。此后、他鎮守甘肅,抗金保邊,累官至明州觀察使、川陜宣撫使。吳d之弟吳U,字唐卿,行君二,跟隨兄吳d南征北討,官任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康州團練使。兄弟鎮守西北要地,多次打退金人的人侵。吳d、吳U之名,金人聞之喪膽。113年,吳瑜遷四川宣撫使,不久病逝。金人久覬覦四川,因有吳d身當其沖,金人終沒如愿。因此,四川一帶人民,至今思念吳玢的功德。吳蚧去世后,謚號思烈,又謚武安,追封涪王,時人在仙都關為他建廟祭祀。吳U在其兄吳玢病逝后,繼續鎮守西北,阻擋金兵入侵內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完顏亮南侵,吳U以60高齡,任四川宣撫使兼陜西河東桓討使,親l臨前線督戰,激戰大散關,多次大敗金兵。可惜朝庭腐敗無能,后竟屈辱求和。吳U罷兵后,曾上書辭官,沒被批準。后人京上朝,深受高宗趙構獎賞,趙構親解隨身佩劍為賜。后封新安郡王。吳U于公元1167年去世,臨終前遺書,不言家事,只寫道:愿陛下毋棄四川,毋輕出兵。時人聞之,莫不稱贊他的一片忠君愛國赤誠。吳U死后,贈太榮銜,追封為信王,謚武順。蜀人建立《吳武順王U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紀念他的不朽功德。
吳d的后裔
吳氏兩位英雄的后裔,都頗為興旺發達,家門鼎盛至4世不衰。吳d的后裔,據明庭杰《吳武安功績記》,他與夫人張氏生了共3男4女。3子是:吳拱、吳扶、吳偽。其中,次子吳扶,歷任忠翊郎、閣門祗侯、承奉郎等職;少子吳偽。歷任承奉郎、承議郎。右朝散郎等官職。吳玢長子吳拱,字伯烈,行親一,頗能承繼父業,執掌兵權,先在京任御前中軍統制,兼知成州,后升為樞密使,再后以安遠軍承宣使、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等身份奉兵鎮守四川。淳熙四年(正177年)去世后,贈太尉,謚襄烈,妻許氏封信安郡夫人。吳拱一支后裔,不久向東南江浙一帶遷徙。據《嵊城吳氏宗族》記載,吳拱生二子:吳珊、吳。后又分為兩支:長子吳珊,行師一,封御史,后遷居浙江嘉禾縣,吳珊因成為嘉禾吳氏始祖;次子吳,封太師,其后遷居浙江湖州,成為湖州吳氏的開基始祖。吳后裔湖州吳氏,經宋元至明清,子孫人口眾多,綿延不絕,并產生了許多著名人物。如清朝著名史學家吳蘭庭,與同鄉經學家丁杰,被時人合稱為丁經吳史;近代美術大師吳昌碩,書畫無一不精,在近現代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國高官吳鼎昌,曾任國民黨貴州省主席、總統府秘書長,成為Y介石的重要\士之一。
吳U的後裔
吳U一支子孫,要遠比其兄吳玢那一支興旺繁昌。王儼《吳武順王U安良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記載:吳蚧子孫凡二十余人,持麾典兵,出入禁闥,克紹前修,是以似之,近者言盛者鮮儷也。該碑又記載,吳U去世時有9孫吹子,12于是:吳援、吳掖、吳擴、吳攙、吳挺、吳拭、吳拯、吳按、吳m、吳揚、吳揆、吳撙。.其中,長子吳援,官至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蜀州、知金州;次子吳掖,官授左武大夫、興州駐扎御前中軍統制知成州;三子吳擴,娶宋宗室女趙氏為妻,官任右宣議郎、集英殿修撰;四子吳惚,官任右朝請郎。英州刺史、工部侍郎;通奉大夫等職;六子吳拭:右朝奉郎知閬州。吳U的第五子吳挺,為吳蚧、吳U子侄輩中最杰出的代表,因此《宋史》有傳。史載,吳挺,字仲烈,頗具父風,自幼隨父親,在軍營,熟知兵陣戰法?真所謂將門虎子。吳挺很早便成為父親手下的――員猛將,累建奇功,升團練使。二十五歲時,便被宋孝宗授以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熙和路經略安撫使中軍統制。后又任金、房、開、達安撫使,特加檢少保、太尉,成為孝宗、光宗時期朝廷依重的著名將領。
吳宣庭庭族
據《江西通志稿吳氏族志》載:濮陽吳胰戎雜謨樸蚊山大川,當他經過江西貴溪時,見這里山清水秀,便深深愛上了這塊寶地,于是舉家遷居于此。其后裔非常發達,成為貴溪的名門望族,貴溪翰林橋吳家、仰潭吳家都是吳業暮笠帷N以詮笙生有五個兒子,其中吳武陵(約784―834)是中唐古文運動時期一位很有個性、很有特色的作家。在整個唐代的江西散文作家里,他的成就首屈一指;在中國散文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新唐書•藝文志》載:吳武陵有書一卷,詩一卷,《十三代史駁議》十二卷。但他的著作大部分失傳,《全唐詩》卷479存其詩二首:《貢院樓北新栽小松》、《題路左佛堂》;《全唐文》卷718存其文七篇:《上韓舍人行軍書》、《上崔相公書》、《遺吳元濟書》、《遺孟簡書》、《諫竇易直》、《新開隱山記》、《陽朔縣廳壁題名》;《貴溪縣志》收其詩兩首:《長隴山》、《龍虎山》。由于吳武陵仕途坎坷,官位不顯,晚遭厄運.身后冷落,因此后人對他知之甚少。
史書對吳武陵的記載始于唐貞元末年(公元802―804年)。唐朝“政府”有一個傳統:凡家庭貧困的舉子進京趕考前可以向地方長官申請資助。這年,青年才俊的吳武陵準備進京趕考,臨走前照例向饒州刺史李吉甫請求幫助。然而李吉甫態度傲慢,只送給了他五匹土布和三匹絲綢。吳武陵嫌少,很不高興,竟將綢、布退了回去,并附了一封信給李吉甫,信里言辭很是不敬,還數落起李吉甫的父親李棲筠的舊事。
原來李棲筠當年趕考時也很窘迫,于是進見維揚護軍宋甄請求幫助。宋甄架子很大,對李棲筠不理不睬,李棲筠便當場吟詩一首:“十處投人九處違,家鄉萬里有空歸。嚴霜昨夜侵人骨,誰念高堂未授衣”,宋甄方才送了點薄禮打發李棲筠。
李吉甫見信又氣又恨,心里很是惶恐,擔心吳武陵將此事到處張揚。天黑后,李吉甫急于召見吳武陵,并送給他兩百斛(一千公斤)大米。此后李吉甫對吳武陵一直記恨于心,而大大咧咧的吳武陵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把李吉甫給深深得罪了。
幾年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吳武陵再次進京趕考,冤家路窄,當年的饒州刺史李吉甫幾年工夫步步高升竟爬到了宰相的位置。這年的科舉考試由禮部侍郎崔主持,崔侍郎將放二十七人及第,他拿著錄取名單去相府給李吉甫過目。李吉甫見到崔侍郎突然想起吳武陵今年也來趕考了吧,并聯想到幾年前吳武陵對他的無理和羞辱,心里怒氣難消,還沒看名單就迫不及待地問:“吳武陵中了嗎?”崔侍郎一聽,以為吳武陵是李吉甫要推薦的人,雖然吳武陵名落孫山,但他急中生智,趕緊說“中了!”話音剛落,門外傳來“李吉甫接旨”的喊聲,李吉甫急忙出屋接旨,崔侍郎不慌不忙地拿出名單,在第二十七名的后面加上了吳武陵的名字。好一會兒,李吉甫回來了,接著剛才的話說:“吳武陵這小子是個粗野之人,怎么配中進士呢?”崔侍郎一聽,這才明白原來李吉甫是不想讓吳武陵中舉,陰錯陽差,反倒為吳武陵的落榜扭轉了乾坤。面對白紙黑字,騎虎難下的崔侍郎心里一個勁地罵自己自作多情,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還只有將錯就錯,他說:“吳武陵的品行我倒不是很了解,但是他的文筆很好,現在名單已經定了,怕是不好更改了。”李吉甫不好多說什么,也只有順其自然。
最有意思的是放榜那天,吳武陵看到自己的姓名排在榜的最后,竟指手畫腳地對旁邊幾個朋友說:“想不到崔侍郎今年把榜排倒了。”意思是他本來是順數******名的,因為排倒了榜,才使他變成了倒數******了。當時周圍的人聽了這句話都很驚訝,吳武陵確實有點恃才狂傲。他當時并不知道自己登第的隱情,如果知道,不知會作何感想?當然,吳武陵原來榜上無名跟他的才華沒有什么關系,因為唐朝的科舉制度時行朝廷命官公薦人才,而他不諳也不屑此道。但吳武陵確有奇才,不久便官拜翰林學士。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走馬上任才一年的吳武陵便被李吉甫抓住把柄貶到永州去了。在永州,吳武陵與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相遇,“同是天涯淪落人”,柳宗元十分高興這位年輕人的到來,對他另眼相看,并引為知己,彼此惺惺相惜。柳宗元對吳武陵的文章贊賞有加:“才氣壯健,可以興西漢之文章”、“一觀其文,心朗目舒,炯若深井之下,仰視白日之正中也”。吳武陵對大自己十幾歲的柳宗元非常敬重,把他視為良師益友,常常虛心請教,而柳宗元則以“仆滋不敢”的謙恭相待。他們經常詩文唱和,秉燭夜游,成為患難之交。
永州,柳宗元很多詩文作品都寫到了吳武陵,如:《貞符并序》、《復吳子松說》、《同吳武陵送杜留后詩序》、《同吳武陵贈李睦州詩序》、《小石潭記》、《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初秋夜坐贈吳武陵》、《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等,其中有些大作還是在吳武陵不斷鼓勵和再三督促下完成的。從中可知,吳武陵是柳宗元貶永州期間在學術研究上互相切蹉交流不可多得的文友。
當吳武陵得知柳宗元因被貶永州而中斷了《貞符》的寫作時竟“叩頭邀臣”說:“此大事,不宜以辱故休缺,使圣王之典不立,無以抑詭類,拔正道,以核萬代。”在吳武陵的極力勸說下,柳宗元終于“不勝奮激,即具為書”。
《非國語》是柳宗元的一部重要學術著作。吳武陵讀完《非國語》初稿后大加贊賞,使柳宗元受到巨大鼓舞,并對完成這部論著充滿了信心。
吳武陵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柳宗元曾由衷評價他:“吳武陵,剛健士也……”。元和二年鎮海節度史李W謀反,睦州刺史李幼清(后叫李睦州)因不愿為其所用而被誣陷。李吉甫討平叛亂,李W被殺,李睦州的冤案自然大白于天下,但令人氣憤的是朝廷卻沒有給他官復刺史原職,而是降級為永州員外司馬。李睦州自己緘口不言,吳武陵卻“懷不能忍”,“于是踴躍其誠,鏗鏘其聲”,勇敢地站出來為他打抱不平。柳宗元“聞吳之先言者,激于心,若鐘鼓之考,不知聲之發也,遂系之而重以序”,從而激發了內心壓抑很久的心聲而奮筆作序。《序》文中吳武陵為朋友、為正義慷慨陳詞,不畏險惡的形象躍然紙上。
元和初,吳武陵剛中進士,淮西蔡州刺史吳少陽得知他才華橫溢,很想延請他為幕僚,遭到吳武陵的婉言謝絕。后來吳少陽的兒子吳元濟反叛朝廷,武陵自告奮勇寫信給吳元濟“:夫勢有不必得,事有不必疑,徒取暴逆之名,而殄物敗俗,不可謂智;一日亡破,平生親愛連頭就戮,不可謂仁;支屬繁衍,因緣磨滅,先魂傷餒,不可謂孝;數百里之內,拘若檻,常疑死於左右手,低回姑息,不可謂明。且三皇以來,數千萬載,何有勃理亂常而能自畢者哉?”可見吳武陵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還是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的。
元和七年,吳武陵遇赦回到長安,但他念念不忘患難與共四年的柳宗元,多次向新任宰相裴度和工部侍郎孟簡陳述柳宗元的不幸,請求他們幫助柳宗元調出窮鄉僻壤。后柳宗元被改貶為柳州刺史,雖然官位升了一級,但柳州比永州離長安更遠。吳武陵又對斐度說:“西原蠻未平,柳州與賊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優游江湖。”他還寫信給孟簡:“古稱一世三十年,子厚之斥十二年,殆半世矣。霆砰電射,天怒也,不能終朝。圣人在上,安有畢世而怒人臣邪?且程、劉二韓皆已拔拭,或處大州居職,獨子厚與猿鳥為伍,誠恐霧露所嬰,則柳氏無后矣。” 由此可見吳武陵為人正直、仗義,對朋友忠誠不渝。
慧眼識英舉杜牧:太和初(公元828年),吳武陵入為太學博士。禮部侍郎崔郾受命于東都洛陽任主考官,一時中書省、尚書省、黃門省的大員一起涌向常樂傳舍,盛況空前。
這年,二十六歲的杜牧也來趕考了。考試前,他先找到了太學博士吳武陵,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阿房宮賦》呈給吳武陵,請吳太學在主考官面前美言幾句,使自己能順利通過進士考試。在當時這種走后門的行為叫“行卷”,就是應試的舉人把自己撰寫的詩文做成卷軸,投送至公卿大臣之門,以求得到推薦,是公開操作的。若不按照慣例向權貴們行卷,反而會被認為你目中無人,恃才自傲。
貴溪吳武陵
杜牧此前混跡江南,沉迷酒色,無所事事,吳武陵早有耳聞。今日見他相貌清雅,舉止有度,倒有了幾分好感,待看完《阿房宮賦》后,不由得刮目相看,拍案叫絕:“‘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之擾擾,梳曉鬟也……’寫得好!寫得好!真乃神來之筆!先生有濟世之才,卻又為何……”進而勸他不要自暴自棄,要潔身自好,力求上進。杜牧聽了吳太學的話大受鼓舞,決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事后還寫下了著名的:“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遣懷詩句。
貴溪吳武陵
吳武陵收起《阿房宮賦》趕緊騎著驢子去見崔郾,崔郾聽說吳太學來了,很驚訝,立即迎了出去。吳武陵說:“你以德高望重為皇帝選拔人才,我怎么能不幫你略盡微力呢。前幾天,我在太學里見幾十個學子圍在一起讀一本書,大家又是贊揚又是鼓掌。待我走近一看,原來他們是在讀杜牧的《阿房宮賦》,我看這個杜牧真有扶佐君王的才華。你這個主考官日理萬機,恐怕讀不到這篇文章。”說著便從袖中取出杜牧的文章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高聲誦讀了起來,崔郾聽后發自內心大加贊賞。吳武陵趁熱打鐵地說:“那就請你選他做狀元吧。”崔郾面露難色地說:狀元已經定了。原來,有人比杜牧先走了后門。吳武陵只得降低要求,請求將杜牧取為第二名或第三名。想不到就連第四名也被人捷足先登。吳武陵說:“實在不行,就第五名吧。”崔郾未及作答,吳武陵憤然對崔郾說:“取不上就算了,把《阿房宮賦》還給我!”崔郾趕緊賠著笑臉說:“我答應你”。崔郾轉身回到屋里對在座的官員說:“剛才吳太學幫我選中了一位第五名的人。”人們紛紛問是誰,崔郾說:杜牧。有人說杜牧這個人生活作風不好,崔郾說:“我已經答應了吳太學,杜牧即使是個殺豬賣酒的,也不能更改了。”
這樣以來,盡管杜牧才高八斗,也只能屈居第五名了。不過對于這個名次,杜牧自己倒很滿意。皇榜發布后,他給長安的朋友寫了一封信:“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來。”真是春風得意。
唐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李渤因仗義執言被貶出朝,以御史中丞出任桂管都防御觀察使。吳武陵個性慷慨時尚兼備文韜武略,深得李渤賞識,應李渤邀請,任其副手。吳武陵到桂林上任時,按規定作為副職在上級面前必須著軍裝并佩帶弓箭全副武裝,可吳武陵卻向李渤要求說:“你還是不要用上下級的規定來約束我吧”,李渤呵呵一笑表示同意。一天,李渤在球場上舉辦官方宴會,來了很多人,席間還有許多婦女。大家都喝了很多酒,吳武陵也喝醉了,這時吳武陵看到好幾個婦女聚在看棚上對著他嬉笑,認為她們在恥辱他,非常生氣,想報復一下。于是他便揭起衣服對著她們方便起來,還旁若無人地隨意談笑。當時,李渤也喝醉了,看到吳武陵這樣覺得很沒面子,不由大怒,命左右將吳武陵揪出送衙司斬首。這時,多虧了一個叫水蘭的都押衙,悄悄地將吳武陵送回住處并陪他一起睡。半夜,李渤被家人的哭聲吵醒,詢問怎么回事?聽說吳武陵被殺,李渤驚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他急忙起身召喚水蘭,方知吳武陵安然無恙。第二天一早,李渤趕到吳武陵住處引咎道歉,兩人和好如初,他們那種志同道合的真誠友誼在古代互相傾扎爭斗的官場黑暗中猶如一股清風沁人心脾。
大和六年(832年)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被召為兵部尚書,第二年又升為宰相。當時吳武陵任韶州刺史,一次因經濟問題被人告發,辦案人員在李德裕的指使下對吳武陵很是無理,吳武陵看到此等得志小人非常氣憤,于是在路邊佛堂里題詩曰:“雀兒來逐r風高,下視鷹r意氣豪。自謂能生千里翼,黃昏依舊委蓬蒿。”其桀驁不馴的強悍之態可見一斑。事后吳武陵被貶為潘州司戶參軍,不幾年便郁憤而逝。
然而李、吳兩家的怨恨并沒有隨著吳武陵的死而消逝。李德裕雖有治國之才,但肚量很小。十年后,他竟然逮住時機對吳武陵的后裔進行迫害。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吳武陵的侄子吳湘任江都縣尉,因盜用“程糧錢”而犯贓罪。淮南節度使李紳為了取悅宰相李德裕,竟夸大其詞,織成其罪上報朝廷,并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狼狽為奸地用盡陰謀將吳湘處死。兩年后,李德裕倒臺,吳湘的冤案才得以平反。
初云,武陵之子,子四:常、簡、端、守
吳篪,初云長子,即常,子十:彥輝、彥正、彥文、彥日山、延旦、炳、炎、皙、煒、煥(江西九江市廬山支系始祖、傳至109世伯禮為重慶墊江縣永安伯禮公支系始祖)
吳簡,初云次子,(志善)子三:宣、宜、完
吳端,初云三子,子二: 明、顯 (浙江溫州市永中吳匯頭支系始祖)
吳守,初云四子,后裔不詳?
根源記全文
泰伯者,吳氏之始祖也。泰伯居長,仲雍居次,號虞仲,幼季歷,父古公父,母周姜。古公父乃后稷二十一世孫也。后稷名棄,乃帝嚳第三子。高辛世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源,祀郊C,履大人跡感而有娠,屆期生子,棄之隘巷,牛羊字,棄之山林,會伐平林,棄之寒水,烏覆翼之,遂收養之,因名曰棄。好種稼穡,能相土宜,民皆則之。是時帝窯堯陶唐氏, 乃去棄之次兄也。聞弟棄賢。舉為農師,天下蒙其利,封于有邰京兆府,今乾州武功縣是也。號曰后稷,賜姓曰姬,后稷于顓頊七十年丙子生,于堯帝十八年癸亥卒.享壽一百零八卒.自夏后政衰,不窟失官,竄于戎狄之間。今慶陽府安化縣是也。有不窟城現在。不窟之孫公劉,自安化徒國都即今州。公劉復修后稷之業,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乃古公十六世之祖也。古公復修后稷之公劉之業。是時狄人來侵,古公遂去,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始改國號曰周。古公生于殷武丁元年丁已,卒于祖甲三十三年乙未,享壽九十九歲。幼子季歷生于武丁四十八年甲歲,卒于帝乙十二年辛已,壽九十八歲。生子昌有圣德,是為文王。紂王命為西伯,得專征伐,西伯生于祖甲十七年己卯。崩于紂九年乙卯,壽九十七歲,文王崩子發立,越二十五年己卯,伐殷而有天下,是為武王。武王生于帝乙十年己卯,崩于康王七年乙酉。壽九十三,傳位三十七世,八百七十四年。爾時泰伯知父欲傳位季歷、與昌。遂與仲雍俱逃荊蠻,為勾吳長。荊蠻者,乃蘇州無錫縣界,梅里村渤海郡吳是也。泰伯生于殷武丁四十年丙申,卒于武乙四年丙寅,壽九十一歲。逃于荊蠻之時乃祖甲十八年庚辰。是年泰伯四十五歲。仲雍四十一歲,泰伯卒,仲雍嗣之。仲雍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庚子,卒于帝乙二年辛未,壽九十二歲。傳至壽夢,吳本子爵,始稱王國,始大通于上國后以國為姓,渤海為郡,相傳百余世矣。壽夢生四子,長諸樊,次馀祭,三馀昧,四季札,札賢諸兄以次傳位及札。而札義不肯受,遂封札于延陵,號延陵季子。延陵者,今常州是也。后子孫千億,天下各府州縣皆有,惟蘇、常二州族大,稱世家焉。吾祖宣公居蜀閬州,蘭登谷巫錫山,娶蜀主孟知祥嫡夫人何氏之女。五代時后唐潞王清泰元年甲午,孟知祥即皇帝位,不一載而崩。太子孟昶即位,封宣公曰駙馬,祖母曰公主、孟氏夫人,晉高祖天福元年丙申,吾年四歲,隨祖宣公,父綸公,叔經公、紹公兄宏、宥、華、弟珍,一家乘舟渡江,徙江西撫州臨川、建昌、南豐縣李甯莊、金斗窩,后徒竹家山將君出洞形居焉。吾今年十六,蒙祖宣公將始至今逐一啟發于吾,而吾心胸豁然。譜牒者,乃為傳家之寶也。遜讓二字又為吾家之至寶也。若不流傳奕世,誠為不孝之裔乎。日后子孫夢然無知祖宗之所自出,遂書后稷、泰伯根源實錄。入于譜牒之首。以為萬世子孫相傳不失,是乎書。
后漢乾右元年歲次戊申秋九月
嗣孫 福 薰沫敬撰
季札征生系的69世孫吳宣是后蜀附馬,家族顯赫。據載,吳宣(874――948)娶四川節度使孟之祥女為妻。因心念李唐,淡泊名利,見孟之祥及其子孟昶自立蜀國,自稱蜀王,乃不膺王爵,拋棄附馬與國舅尊榮,于公元936年舉家東遷,落足江西撫州石井。后又與長子、三子徙居南豐嘉禾驛梓口李寧莊,再遷祝家山金斗窠建立基業。死后葬南豐縣世賢鄉青魚潭華家中窩。生三子:綸、經、紹。其中吳綸和吳經均于宋初高中狀元。一時家族顯赫,名震華夏。
簡公長子,字守德,季扎第五十三世孫,征生公后裔,娶孟知祥長女為妻,生三子:長子綸;次子經;三子紹。
后唐王朝衰亡后,孟知祥割據稱王,建立后蜀王朝,吳宣成為駙馬,家族一時顯盛。孟知祥于稱帝當年去世,由第三子孟昶繼位,孟昶欲封吳宣為蜀王。但吳宣忠于唐朝、又淡泊名利、義不接受……后晉天福元年(936年)吳宣拋棄國舅(孟昶)的榮華富貴,以63歲高齡,毅然攜妻孟氏和綸、經、紹三子及宏、宥、華、福、和、珍等孫舉家乘舟渡江、一路跋涉、輾轉數千里、東遷到江西地區另謀基業。……直到后漢乾佑3年(950年)去世,享壽77歲。
吳宣后代非常興旺,有三子、十八孫、七十七曾孫、三百多玄孫,后裔播遷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重慶、湖南、貴州、臺灣等省181個縣(市)1100多個鄉(鎮)村肇基,據2000年全國97個縣市參與編修《中國吳氏通書》不完全統計有一百五十二萬七千余人。未參加的約占50%相加約計有三百萬之多。
吳宣家族人才輩出,代有名人,現略舉數例如吳綸次子吳宥一支:“綸公而下三代七進士,明季清初,五代有郎官,及至當代今之臺灣又見祖孫三縣長,一門六博士”之大觀。再如2007年宣公29代孫女吳芝芝獲中大附中理科高考狀元,推薦生入讀中山大學。2008年宥公后裔、宣公第29代孫女吳憲參加福建省高考,獲理科狀元,現在北大深造……
宣公宣公祠應在宋代后期(1200年前后),由太三公領建于青銅山,距今約八百年左左右,歷經久遠,嘉賓在清道光二十四甲辰(1845)年,為吳氏后裔重修祖墓、祠堂記中云:“祠及祠后觀音堂皆被蟻濕將圮,於明末辛丑年間(1661年)由宣公后裔大鋼等族人共謀籌資勸工進行修復”。
吳宣公祠屹立青銅山,氣勢宏偉,前臨綠水,后依青山,遠眺軍峰,近瞰田園,風景秀麗,清明時節,吳姓子孫前來祭祖掃墓絡繹不絕,春暖花開,郊游人們紛紛前來踏青,瞻仰勝地。
長子―吳綸
吳綸,字伯宗,吳宣長子,生于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正月十四日。他生長在唐末轉入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時期。吳綸從小聰敏、勤奮好學、精通經史、才華橫溢。龍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國號大唐(史稱后唐),年號同光。李存勖稱帝后,改太原為北京,詔孟知祥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光二年(924年)孟知祥委任吳綸為太谷知縣。……據《中華姓氏通書(吳姓)》112頁載:“吳綸于宋初高中狀元。”吳綸生十子:宏、宥、華、福、珍、萬、義、寶、儀、景。二子宥,字承順,號仁郎,為宋進士,敕封文林郎,誥封中憲大夫,生于唐天成三年(928年),8歲時隨祖父、父親、叔伯、兄弟自四川遷居江西撫州石井,后遷金斗窠,時遭不靖,再遷福建寧化石壁村,又徙龍巖肇基。生四子:長坎一,次坤二,三震三,四巽四。吳宥卒于北宋仁宗年間,與妣鄒、彭氏合葬于龍巖龍門石牌前。該墓坐西南向東北,虎形,迄今已歷900余年,現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有銀牌一穴葬于上杭官莊坪。后裔在上杭、廣東大埔胡寮建有祀奉吳宥的祠廟。閩、粵客家吳姓多為其后裔,因此他被認為客家入閩始祖。
有關吳宥的記載,因資料缺乏,僅有以上一些。
其實,有關吳宥作為客家入閩的******世祖,并不是單一、******的。據資料顯示,閩東南吳氏的入閩始祖,是一個叫吳祭的人,而其后裔也有部分進入閩西客家地區,且先于吳宥。吳祭,字孝先,生于唐寶歷元年(825年),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15歲入國學,唐會昌五年(845年)應舉鄉魁,大中二年(848年)再應漕舉,授浙江主簿,咸通元年(860)知工部屯田員外郎,乾符元年(874)拜平章政事兼觀察使,中和四年(884)與王審知入閩,居福州,后審知據閩,公義不相從,兄弟六人避地分居福泉間。公遷于莆田縣靈巖山,后卜居莆田黃石沈浦(錢坡)。天佑四年(907)卒,享年83歲。
此外,還有開創莆田北洋平原的吳興,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比吳祭早生179年,同是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為避武亂,于武則天永昌元年(689)攜眷自固始縣入閩,擇居莆田九華山下(洋西村),于神龍間(705~706)創建延壽陂。比李宏于1083年建成木蘭陂早378年。民間傳說,吳興大戰蛟龍十天而與蛟龍齊死于水中,為景龍三年(709)八月初五日,吳興終年64歲。比吳祭出生的時間(825)還早116年,如以出生時間比,吳興比吳祭早179年。吳興于永昌元年(689)44歲時入閩擇居莆田,吳祭于中和四年(884)60歲時與王審知入閩,相比之下,吳興比吳祭入閩還早195年。
另據連城文亨席湖營吳氏族譜載,其地吳姓屬延陵郡,入蓮始祖是仲雍62世裔孫吳錦祥,原名秀,官為蘇州吳縣縣令,生于唐貞觀十四年(640年)由蘇州入閩,隱居清流鐵石磯后,更名錦祥,終身不仕。如此記載屬實,則亦比吳宥至少早了一百余年。
還有連城莒溪壁州的渤海吳氏,入連始祖吳十六郎,也是由蘇州吳縣遷入。據載是宋進士,官至銀青光祿大夫,戶部尚書,于宋紹興年間(約1140年)奉簡入閩,時逢戰亂,遂經汀州徙連城壁州隱居。
而與吳宥同兄弟的吳寶(排行第八),因其在閩地為官,其后裔也定居寧化、邵武等處。
另據《中華姓氏通史•吳姓》載:上杭縣城的渤海吳氏,以吳筮為始祖。據說吳筮于南宋末在龍巖為官,家族即由內地遷往龍巖,再遷上杭。
由以上可見,閩西入閩客家吳氏非一支獨衍,而是由多支構成,但多數客家吳姓裔孫是吳宥后裔,這是毫無疑問的。
三 吳宥后裔的部分播衍
吳宥生四子:長坎一,次坤二,三震三,四巽四。
吳坎一,后裔傳福建漳州、大田、龍巖等處。
吳坤二,后裔傳廣東嘉應州及福建上杭、永定一派。
吳震三,后裔傳上杭官莊等處。
吳巽四,后裔傳寧化招得里等處。
現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記述吳坤二一支的播衍情況:
坤二,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遷永定。卒于宋哲宗元符3年(1100年),享年97歲。初葬永定,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遷葬大埔胡寮村五虎山下。配王、彭氏。彭氏生三子:泰甫、興甫、吉甫。妣彭氏葬永定溪南里錦封窯背,巽山。
泰甫,宋欽敕進士,任山東濟寧知府,傳永定合溪、峰市、虎崗,及廣東大埔、饒塘、豐順、興寧。
興甫,移居龍巖,后裔傳派廣東大埔等地。
吉甫,生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戌(1082年)正月二十日,宋進士,任廣東羅博縣縣令。卒于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享壽82歲。葬永定豐田里蓮塘崗上,繡針落槽形,庚山。妣林氏,葬廣東斷缺背。生子二:五四郎、五五郎。
吳五四:名文偕,宋進士,生于南宋高宗紹興12年壬戌7月15日午時,居永定群華州(未開邑時屬龍巖),后徙遷廣東大埔巒州新村(雪坪)。卒于宋理宗紹定2年已年丑6月11日丑時,享壽88歲。葬廣東斷缺背母墳旁,虎形,壬山。妣張氏生于孝宗乾道7年辛卯9月,卒葬斷缺背黃龍現爪形,癸山丁向。生九子:
千一郎公 妣張氏 吉甫公之孫即五四郎公之長子,傳廣東長窖社豐坑頭,福建永定縣太平里石門及石坑等處。
千二郎公 吉甫公之孫即五四郎公之次子,傳小新村高坡下,永定太平里等處。
千三郎公 妣陳氏 吉甫公之孫即五四郎公之三子,生七子,長三泰、次三十一郎、三廷華、四四十一郎、五四十二郎、六三十八郎、七三十九郎,公因避難遷居廣東程鄉縣白渡堡象湖坪,換名千十三郎,為程鄉縣之始祖也,嗣后三子廷華公分居嘉應州鎮平(現改蕉H)縣三圳圩吾子湖,長子三泰公分居梅縣等處開基。
千四郎公 吉甫公之孫即五四郎公之四子,傳條魚赤什巡勝運里大壩又豐田等派。
千五郎公 吉甫公之孫即五四郎公之五子,傳勝運水槽巡洪山塘等派。
千六郎公 妣賴氏 吉甫公之孫即五四郎公之六子,傳福建永定縣金豐里奧奮鄉太平寨下洋,漳州府之云霄有顯公u公父子進士等派。
千七郎公 妣張氏 妣楊氏 吉甫公之孫即五四郎公之七子(本房祖),生七子,長大三郎、次志廣郎、三念七郎、四念九郎、五德華郎、六明顯郎、七萬九郎,永定縣金豐里思賢鄉,又傳廣東潮州、,陸豐縣葫蘆臺等派。
千八郎公 妣李氏 吉甫公之孫即五四郎公之八子,傳廣東程鄉縣,福建永定縣金豐里太平寨等處。
千九郎公 妣廖氏 吉甫公之孫即五四郎公之九子(本房祖),生二子,長六四郎、次六五郎,公生于宋寧宋嘉定十七年甲申,居福建汀州府永定縣南門。后裔分居廣東大埔湖寮古城,潮州,傳廣東梅縣、鎮平、程鄉、平遠、興寧、長樂,福建永定城內等處。
七十八世祖
六四郎公 妣黃氏 妣陳氏 千九郎公之長子(本房祖),生七子,長念一、次念二、三念三、四念四、五念五、六念六、七念七。公卒葬錦豐密古王姥窠庚山甲向,二孺人合葬于彭婆上墳左邊。
七十九世祖
念一公 六四郎公之長子,明洪武乙酉年舉人,生三子,長孟建、次孟遠、三季遠。傳廣東梅縣,平遠縣等處。
念二公 妣趙氏 六四郎公之次子,傳漳浦縣、南靖縣、龍溪縣等處。
念三公 妣黃氏七娘 六四郎公之三子,傳廣東蕉H縣招福鄉、程鄉縣松源堡等處。
念四公 六四郎公之四子,傳廣東鎮平縣。
本地圖片,請重新上傳本地圖片,請重新上傳本地圖片,請重新上傳 念五公(德元公 本房祖)妣林氏 六四郎公之五子,傳廣東大埔長發堂,大埔古城開基始祖。興寧,長樂廣西等處。 林氏大婆葬下壢,魚形。天,地,人 三大房,到修譜時計傳36000人。廣西興寧長樂未計算。
念六公 六四郎公之六子,傳福建漳州,廣東平遠縣等處。
念七公 六四郎公之七子,傳廣東省白渡堡等處。
匯編者注:
唐 吳兢《貞觀正要》作者,成書進呈開元九年九月,傳世史冊。官至衛尉少卿兼修國史,弘文館學士。
【1】、溯源是根據吳謂語宗親提供的史料選編的。
【2】、父子進士考證:
「1」據福友公族譜記載:真一公三房二即茅嶺二房地卿大房第十世孫吳顯公字景 猷 號肖渠萬歷甲戌進士,任廣東按察司付使。第十一世孫即肖渠次子吳u公 賜進 士,任山東道御史。
「2」根據云霄縣志記載:吳顯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進士任刑部員外郎,江西僉事、廣東副使,吳u公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進士任山東道御史。
[3] 吳與言,潮州府大埔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嘉靖四十四年,登進士,任江西布政使司參議。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
探討東湖塘讓村吳姓一支修譜事宜
首頁
電話
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江县
|
林周县
|
晴隆县
|
乐山市
|
河南省
|
碌曲县
|
巨鹿县
|
尼玛县
|
绥芬河市
|
灵丘县
|
新化县
|
临城县
|
阜新市
|
株洲县
|
安西县
|
正宁县
|
万山特区
|
武山县
|
庆元县
|
茶陵县
|
枞阳县
|
贞丰县
|
确山县
|
永昌县
|
博爱县
|
南京市
|
丹阳市
|
溧阳市
|
巨野县
|
井陉县
|
城市
|
若羌县
|
白银市
|
光山县
|
门头沟区
|
原平市
|
自治县
|
永安市
|
神木县
|
舒兰市
|
斗六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