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畈起源和發展
據考,興隆始祖七三公(字宛庭),天性恬淡,讀書樂道,舉孝廉,累召不仕。公于宋寶慶年間自宣城,渡江而北,先居四頂山北麓,妻張太孺人,生再三公,再三公生六子(興三、興七、興十、富二、富四、富六)。以人丁日繁,居大不易,北遷三里,至一盆型地定居。此地西面較低,直抵湖濱,可兩里許;余三面皆多崗巒,至村形如盆底。六兄弟在此農耕為業,婚配發展,竟成合肥東鄉******村。因其居多崗畈,遂以六子取名曰六家畈。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了。
六家畈位于肥東縣最南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南有四頂山,北有青陽山,山清水秀,魚豐土肥。
再三公在此定居,乃耕讀理想之地。幾百年來六家畈文化薈萃,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杰出人士遍居海內外,乃合肥東鄉文化之鄉和全省******僑鄉。
六家畈夙有三崗六份之稱,三崗者,席家崗、汪家崗、棗林崗也;六份為:大、小觀份、前份、后份、東份、山石份。后生殖日繁,乃分支他出。在六家畈范圍內者,有洼地吳、河西吳、雞鳴山、上、下塘堰、笏山臧、吳尚樓、荒塘堰、小吳村、陶王村、吳大海等村;鎮外有本縣的吳堡、孫崗、護城、土城埠、巢湖的馬尾河、吳家咀、忠廟、陳吳村、柳樹棵、庵后吳、廬江的永興圩、同大圩、白山鎮等。
三世祖興三公,妻陳太孺人,生良、禎二公,二公成年后,因故去定遠。后隨朱元璋起義,保元璋赴興隆會,戰功卓著。洪武三年,良公封江陰侯,禎公封靖海侯,并賜封六家畈吳氏為興隆世家。現良禎二公后裔散居蚌埠吳小街鎮、定遠、長豐、鳳陽、懷遠、固鎮、五河、靈璧、泗縣及江蘇泗洪等地,六家畈吳氏人口約20萬之多。
五世祖吳鎰,貴七公四子,明宣德丁未進士,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后任南陽知府。
清代晚期以十七世組吳毓芬、吳毓蘭兄弟為首組織團練,后參加李鴻章的淮軍,做華字營的正副統領,與太平軍作戰,毓芬公累官至按察使賞戴藍翎賞換花翎,賞給御勇巴圖魯名號。毓蘭公累官至天津河間兵備道、賞給從一品。清史有載。
有文字記載的還有:
淮軍:振威將軍吳謙貞、武顯將軍吳球貞、質威將軍吳桐仁、通永鎮總兵主動請戰參加甲午海戰的吳育仁。
北洋時代,曾任安徽省都督府軍政司少將、甘肅軍務廳陸軍中將、靳云鵬內閣秘書長的吳中英,辛亥革命時期的混成旅旅長、晉北鎮守使、山西正太鐵路少將司令吳近義,海軍部中將次長、代理總長吳佩之。
在民國時期素有兵學家之稱的吳光杰少將,蘭州兵站少將副總監、陜甘戰區司令后升中將的吳廷紀。
(以上名人詳見敦倫堂中文武官員簡介)
六家畈吳氏極端重視文化教育,早在光緒年間就從吳氏宗祠的義倉中抽資興辦義學,到清末民初正式興辦私立養正小學,后又興辦湖濱中學,早期從這些學校學習出來的人中不乏名人,可謂碩果累累,桃李天下。
據不完全統計從1914年到2018年100多年間,納入族譜的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就有2800余人。這些人員中早期的有保定陸軍學校的5人,黃埔軍校的有9人,博士87人,碩士98人,大學教授68人,高中級工程技術人員494人,廳(師)級和縣(處)級干部多人,這些人員絕大多數是建國后培養的人才,是祖國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六家畈吳氏的光榮和驕傲。
總之,六家畈約有近800年歷史古集鎮,海內外華僑約有3000多人,在14年前被省僑聯批準為安徽省******僑鄉。六家畈淮軍將領多、海內外名人多、古民居多、周邊景點多,可以說是頗有名氣的古集鎮,蘊含著淮軍文化、僑鄉文化的古集鎮。 六家畈吳氏總譜編輯組供稿
上一篇:前言
下一篇:養正中心學校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