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到高清无码欧洲亚洲国产精品,琪琪婷婷综合网,国产无码免费视频,亚州超碰密乳综合网

吳發展

遠人:六家畈《吳氏族譜》和我家

(六家畈《吳氏族譜》)

 

2002928日六家畈吳氏族譜編輯委員會召開成立會議,到200512月正式印制《吳氏族譜·世系譜(上、下)》,歷時3年多時間,安徽省肥東縣六家畈吳氏子弟完成了第十一次修譜,這也是1914年第十次修譜后的******次修譜。編委會中的常務委員會9人,平均年齡74年,年齡最長者82歲,實際工作人員都在73歲以上。能夠修成,真地不容易、了不起。

 

可能是父親參加修譜并捐了款的緣故,六家畈《吳氏族譜》修好后,家里有三本,一本《吳氏族譜·祖譜卷》,一套《吳氏族譜·世系譜(上、下)》。大約在2008年,我從父親那兒******次看到這三本厚厚的族譜時,就有一些想法。

 

(2002928日的族譜編輯委員會成立大會)

 

一、父輩三人支持修譜

 

父親吳炎智,19389月出生,199810月正式退休,當時住在肥東縣撮鎮鎮。他被邀請加入族譜編輯委員會,擔任常務副主任委員,是9名常務委員之一,參加了2002928日的族譜編輯委員會成立大會。《吳氏族譜·世系譜(下)》刊登當時的會場照片,父親坐在主席臺左起第二個位置。

 

父親能夠被邀請參加,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是因為他從小在六家畈集鎮西南過的小徐村長大,20歲才離家當兵,對六家畈情況比較了解;二是父親在當地有一定的知名度。父親長期在基層工作,能力很強、工作認真,但是工作職務不高,退休前只是正科級,不過在農村,在六家畈同齡人中也算小有影響。三是父親在撮鎮有一定影響。父親1989年秋天從定遠縣張橋區區長的任上,調到肥東縣撮鎮鎮工作,先后任撮鎮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鎮黨委書記,在撮鎮當地有一定影響。撮鎮吳堡、新塘、馬橋等村吳姓人較多,祖上多來自六家畈,父親比他們中的同齡人輩分普遍高,退休后被撮鎮一些吳姓人稱為“大老頭”。父親參加修譜,方便協調撮鎮吳姓人員。而且,如同另一位常務委員吳元信在《吳氏族譜·世系譜(下)》的“后記”中寫道“他們是工薪階層,退休下來領銜修譜”,“為修譜節省了費用”。

 

父親參加了族譜委員會幾乎所有的會議,還到撮鎮吳堡參與組織登記。《吳氏族譜·世系譜(下)》中“吳堡支系普查工作組”合影照片中,有父親。2002126日研究如何解決資金問題的會上,父親與主任委員吳世勛、常務副主任委員吳德章等18人現場捐款1萬多元,支持修譜。

 

 

爺爺吳信堂生了兩個孩子,父親老大,二叔吳文智老二。

 

二叔也參加了修譜,負責小徐村及附近的大徐村、荒塘堰村的普查統計事務。二叔在附近的朝霞小學當老師,教書幾十年,先是民辦教師,上世紀90年代初轉成公辦教師。朝霞小學設在王信一村北側,小徐、大徐、荒塘堰、王信一、陶王等附近村莊的小孩都在此讀小學。二叔有文化,對當地情況了解,在當地有一定名氣,有時間、有退休工資,有參加普查統計事務的較好條件。《吳氏族譜·世系譜(下)》中涉及小徐、大徐、荒塘堰吳姓人員家庭成員情況的,頁下的校對人都注明是“吳文智”。二叔細心,將一戶爺爺輩和父親輩都住小徐、后來搬到大徐的吳姓人家登記在小徐村名下時,特別注明:“此戶住大徐村”

 

爺爺四兄弟,爺爺老大,二爺爺吳錦堂,三爺爺吳財禮,四爺爺吳端禮。二爺爺有個女兒,三爺爺早逝沒有后人。四爺爺生了一男四女。長子叫吳炳智,中學畢業后到青島當海軍,參加過1969年的新中國成立20周年國慶閱兵式,在部隊提干,轉業到青島市工作。老家的習慣,兄弟的兒子順著大家庭排序,我們都稱四爺爺的長子吳炳智為“三叔”,其實他在自己家是老大。三叔在青島聽說家鄉修譜,也捐款1000元。《吳氏族譜·世系譜(下)》中的“功德榜”里有父親和三叔的名字。

 

(肥東撮鎮吳堡支系普查工作組)

 

二、小徐村吳姓在六家畈吳姓家族中份量很小

 

小徐村主要徐、吳兩姓,徐姓先來,吳姓后到。明朝初年,徐姓先祖徐貞慶(字太六),自安徽宣城遷來,在紅石嘴建徐太六村,后分成大徐、小徐兩村。徐姓是祖居戶,吳姓是外來戶。

 

小徐村吳姓子弟原先住在六家畈集鎮西邊偏南不遠的地方,算六家畈范圍,小徐村東側的陳背塘再東邊的吳家墳附近。因為一場大火,房產、家產全部被燒凈,不能再住,被迫搬到西邊的小徐、大徐和荒塘堰。父親小時候放牛時,還能看到一些殘磚斷瓦。

 

小徐、大徐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長時間內是一個村,父親1961年在179師當兵時填寫的家庭住址仍然是“安徽省肥東縣六家畈大徐村小西份”。小徐村還有個名字叫“小西份”,現在的大徐在上世紀60年代還被稱“大東份”。我一直不明白,小徐村在東邊,大徐村在西邊,為什么小徐村被稱為“小西份”?大徐村被稱為“大東份”?19902月,我從定遠張橋剛到肥東撮鎮中學讀書,在父親同事黎文彩、王正芳家住過十來天。王正芳老家在王信一村,她父親問我老家的村名,我答小徐村。他又問我:“小西份離你們村有多遠?”

 

我估計,“小西份”名稱跟六家畈集鎮有關系,可能就是被火燒掉、族人被迫搬離那個村的村名。六家畈現還有“前份”、“后份”、“大官份”,族人原先居住的地方,正好在六家畈集鎮西側,偏南一點點,戶數、人數可能都不多,被稱為“小西份”很正常。因火焚家、被迫搬走后,可能到小徐村來的戶數和人數最多,小徐村離原來的地方最近,就習慣地將“小西份”名稱移到小徐村。“小西份”名稱跟大徐沒有任何關系,是相對于六家畈吳姓家族其他居住地方而言的。大徐村的“大東份”名稱跟小徐村也沒有任何關系,應該是相對于其他村而言的,可能就是相對于再西邊的荒塘堰村而言。

 

《吳氏族譜·世系譜(下)》中的《六家畈古鎮回眸》文說,“六家畈素有三崗六份之稱,三崗者,席家崗、汪家崗、棗林崗,六份為:大、小官份、前份、后份、東份、山石份”,“在本鎮范圍內者,有洼地吳、河西吳、雞鳴山、上、下塘堰、笏山臧、吳尚樓、荒塘堰、吳大海等村”,壓根沒提小徐或大徐。

 

小徐村確實不大,我19822月離開小徐村,全村只有30多戶、100多一點點人。回憶當時仍然住在小徐村、獨立成戶的吳姓戶數,只有吳端禮(長子吳炳智在山東青島)、吳有禮、吳銀智、吳應智、吳守智、吳炎智、吳文智、吳忠智、吳金智、吳保智、吳炳信、吳福信、吳仰信等13戶。如果往上數一代,按當時戶主的上一輩家庭計算,戶數減少將近一半。雖然有成家分戶的,但是一些家庭老人去世、孩子搬走,戶數總體變化不大。《六家畈古鎮回眸》作者無意忽視小徐,但相比其他地方,小徐村吳姓人家可能只能算是“散居”。

 

(二叔吳文智)

 

三、我家及小徐村吳姓人家的祖先脈絡

 

據《吳氏族譜》記載,六家畈始祖吳七三在宋朝寶慶年間從宣城移到六家畈附近的“東崖山”北麓居住,生子吳再三,吳再三生六子,移至現六家畈區域,以農耕為業,又因所居處多崗畈,就以六子取名為“六家畈”。沒想到六家畈發展成今天這樣大的集鎮,出了那么多******后人,在海內外都小有名氣。

 

 1594年(明朝萬歷二十二年)春天,六家畈吳姓家族******次修譜時,定下從13世到22世的十個輩份字“乾元亨利貞,仁義禮智信”。1880年(清光緒6年)第九次修譜時,定下自23世到32世的輩份字“保世宗廉讓,傳家體惠和”。這一次修譜,由于長房已達29世,2005年召開的族譜編輯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增加33世到42世的輩份字“嗣永承賢睦,光前重德才”。每一個輩份字都很講究,都帶著定輩份人的美好心愿。

 

按輩份算,我是“信”字輩,第22世。父親“智”字輩,孩子“保”字輩。我小時候在老家,只知道“仁義禮智信”這五個輩份字,還沒有對徐姓輩份的了解多。我知道徐姓的十個輩份字“文章定幫國,禮義守典習”。

 

2008年,我就對照《吳氏族譜》,理出了自己家從******世到第二十三世(我孩子一代)的脈絡。七三(六家畈一世)——再三(二世)——興十(三世)——貴十二(四世)——鈞(五世)——通(六世)——容(七世)——侖(八世)——朝賢(九世)——明達(十世)——之俊(十一世)——楨明(十二世)——卯乾(十三世)——榮元(十四世)——長亨(十五世)——寶利(十六世)——應貞(十七世)——道仁(十八世,生二子:講義、本義)——和義(十九世,生四子:信堂、錦堂、財禮、端禮,一女:吳秀英)——信堂(二十世,生二子:炎智、文智)——炎智(二十一世,生三子:剛、劍、釗)——釗(二十二世,生子:祖一)——祖一(二十三世)。

 

我也從《吳氏族譜·祖譜卷》、《吳氏族譜·世系(上、下)》梳理出小徐村其他吳姓人家有記載的祖先脈絡。小徐村19822月的13戶吳姓人家中,吳炎智和吳文智是親兄弟,是吳端禮的親侄子;吳保智的父親與吳端禮是親堂兄弟,我們在第十八世同一位祖先:吳道仁。吳銀智、吳應智是親堂兄弟,與我們家在第九世同一個祖先:吳朝賢。吳炳信、吳福信是親堂兄弟,是吳守智的親侄子,與我們家在第八世同一位祖先:吳侖。吳忠智、吳金智是親兄弟,與現住大徐村的吳明智是親堂兄弟,與我們家在第七世同一個祖先:吳容。吳有禮、吳仰信兩戶在族譜里沒有找到相關信息。吳有禮家在我二叔家北側,其小女兒吳智琴我母親介紹,嫁給我姑奶奶的五兒子宣正華,現住長臨河鎮的上張******村。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在合肥生活的吳啟智、吳林智兄弟,與我們家也是在第七世同一個祖先:吳容。吳啟智長我父親9歲,鄉情觀念重,對家鄉人幫助非常大,小徐村人以前到合肥辦事、游玩,吃、住多在他家。他母親呂順珍被我們這一輩人稱為“大奶”、“合肥大奶”,非常和善,上世紀90年代初去世。記得我五、六歲時和母親住他家,大奶天不亮就起床,笑著塞給我一個滾熱的煮雞蛋,我當時還迷迷糊糊的,沒有睡醒。

 

(六家畈《吳氏族譜》部分內容)

 

四、《吳氏族譜》里可以補充的內容

 

相隔90年續修家譜,時間跨度長,人老體弱事多,全譜資料包括圖、文、詩詞、世系表1559頁,入譜26112人,歷次校對稿、修改稿和核定稿計重約30公斤,確實非常不容易,也非常了不起。如果沒有這次續修譜,我也不可能知道小徐村吳姓人家到底是怎樣的親戚關系。而且,如果不是因為看到修好的族譜,一些人的名字我也想不起來了,只記得他們的外號和乳名。

 

20043月印制的《吳氏族譜·祖譜卷》第62頁,一頁紙就將我家從第九世祖先吳朝賢到第二十世先人吳和禮(信堂,我爺爺)標記得清清楚楚,查閱時特別省事、方便。換一個角度來理解,一張紙就把這些祖先名字全部收錄進去,對于這些絕大多數沒有其他文字記載流傳下來的祖先來說,這個名字就是他們的全部、他們的一生。他們一生經歷了什么事,生活得怎么樣,有沒有什么理想,有沒有什么挫折,有沒有什么遺憾,后代們無法了解。

 

這本祖譜1914年統計、印制,在我爺爺那一輩,三爺爺、四爺爺還沒有出生,只收錄我爺爺和二爺爺的名字。只是,在這個祖譜里,我爺爺的名字叫“和禮”,二爺爺的名字叫“耀禮”。2002年開始續修的《吳氏族譜·世系(上)》里記錄我爺爺吳信堂的宗譜名為“懷禮”,二爺爺吳錦堂的宗譜名為“和禮”,不知道哪一本譜子收錄內容與實際情況出現了不一致的地方。

 

我父親的爺爺生了五個孩子,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我三爺爺吳財禮在上世紀60年代前后因病去世,沒有留下后代。姑奶吳秀英在家年齡最小,嫁到長臨河的上張******村,丈夫宣家榮,生了六個孩子,依次為宣正蘭(大女兒)、宣正懷、宣正清、宣正倫、宣正華、宣正廣,五兒子宣正華的婚事由我母親促成。有一年春節,四爺爺帶隊,我父親、二叔和二叔家的老三吳永紅都在,我們去上張******給姑奶拜年,經過下張******到上張******,就覺得村子好大,比小徐村大多了。《吳氏族譜·世系(上)》卻沒有記錄這兩位老人家的姓名及其他任何信息,直接在二爺爺后面,出現四爺爺的姓名及其家庭人員情況,有點缺失。

 

我母親也跟我說過我三爺爺的事。說他常年在“焦湖南”,娶了妻子,妻子在家生女兒做月子時不幸去世。三爺爺比較熱鬧,在村里演《撐旱船》里的“騷韃子”,與“蘭花妹子”對唱;還演笑角“三花子”,喜歡講“斬斬跺跺,切切蹉嗟,冷拌的泥鰍,滾熱的魚凍子”。

 

大哥吳剛孩子出生時,父親起名吳鑫保。大哥聽話,給孩子用了這個名字。父親趁機也用三個相同字根組成的詞,給我和二哥的孩子起名。給二哥孩子起名吳晶保,二哥吳劍不愿意,自己起名吳正昊,族譜里仍然登錄為“晶保”,沒有其他文字注明。父親給我孩子起名吳森保,我也沒有用,自己給孩子起名吳祖一,用到今天。族譜里登錄為“森保”,沒有其他文字注明。

 

尤其重要的是,20029月開始續修譜時,我孩子還沒有出生;200512月開始印制《吳氏族譜·世系(上)》,我孩子在當月29日才出生。父親用心,提前幫我孩子名字在族譜上登錄,方便以后下一輪修譜時對照。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孩子生日是200512月,族譜上登錄是20039月。大哥孩子吳鑫保的生日是199210月,族譜上登錄是197210月。

 

(族譜編輯委員會的信函)

 

這一輪修譜,在編印的《吳氏族譜·祖譜卷》和《吳氏族譜·世系譜(上、下)》上,我讀到了許多以前沒有讀到的資料,包括六家畈的歷史、先賢傳記、淮軍“華字營”統領吳毓芬等人牽頭建的賑災義倉、義學和具有研究價值的《吳氏家規》、《處世良箴》等。

 

家族脈絡應該了解,可以找到自己的根,可以學習和了解先輩歷史,獲得啟發與收益,解解鄉愁,滿足追根溯源的好奇心,不過一切奮斗還是靠自己。新中國成立前,我爺爺沒有一點田地,想租種六家畈吳中流(“二大人”)家田維持家庭生活,同村非常至親的同輩人去試圖阻撓,說“他們家沒有牛”,如果不是我在吳中流家做過“大師傅”的二爺爺挺身擔保,田就做不成了。我父親放牛放到十四歲,沒有錢上學,如文藝作品里反映的一樣,在私塾外偷聽,在“一”都不認識的情況下,能把一冊《國文》從頭背到尾,《百家姓》能背大半,如果不是我奶奶堅持,我父親可能就沒有機會上學,人生就是另一樣道路、另一種體驗了。

 

了解家族歷史,過好現在生活,記下應該記下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告慰先人,提高自己,啟迪后人。

 

作者:吳釗,常用網名“遠人”,安徽肥東人,曾代表所在工作單位參與《合肥市志》的兩輪修志工作。

上一篇:遠人:小徐一家親(童謠)

下一篇:遠人:六家畈是故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商洛市| 团风县| 天镇县| 通海县| 武陟县| 堆龙德庆县| 榆中县| 昌图县| 西林县| 天镇县| 莱州市| 乌什县| 泰安市| 安化县| 综艺| 商丘市| 神农架林区| 麟游县| 合水县| 泊头市| 乐清市| 平南县| 扎兰屯市| 温州市| 敖汉旗| 北安市| 乌兰浩特市| 五台县| 湟源县| 巴青县| 乐安县| 衡南县| 华坪县| 郴州市| 五河县| 彭水| 武邑县| 杭锦后旗| 金秀| 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