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六家畈吳氏祠堂的400多年春秋
吳 釗
祠堂又稱宗祠、祠室、家廟,是宗族組織祭祀祖先或先賢并進行相關公共活動的場所。祠堂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朝廷允許民間聯宗立廟,江淮地區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興起建立祠堂的熱潮。
據統計,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明末清初約有500座祠堂,現存60多座,清末民國初被稱為“合肥東南一枝花”的六家畈吳氏祠堂就是其中一座。
一
老家小徐村,在六家畈西邊不到1公里的地方。村里人經常提到六家畈街上一個地方:“倉門口”,如“我在倉門口等人”、“我在倉門口買的”。長大后,問老人們那是什么倉,才知道,是我聽錯了。人家說的是“祠堂門口”,我聽成“倉門口”。如同我小時候一直以為“六家畈”叫“來畈”一樣,現在村里還有人習慣稱六家畈為“來畈”。老人告訴我,那個地方原先有個吳氏祠堂。
被稱為“祠堂門口”的地方是個三岔路口,處于鬧市區,路口朝西,西邊并列兩排門朝東的門面房。北邊賣布,布店對面是門朝西邊的農資門市部和郵局。農資門市部銷售農藥、化肥、農用薄膜等,表舅劉先智曾在里面工作。劉先智是我外公徐國士姐姐的長子,家住六家畈南邊的劉壽三村。三姨爹、三姨奶劉先威、吳淑君住的繆百全村屬于巢縣,但是離六家畈近,三姨爹在世時就在六家畈郵局訂報紙,報紙到時,郵局留著,每隔幾天,三姨爹他們或村里人上六家畈,將報紙取走。
路口向南******間是調味品店,賣鹽、醬油、醋等日常調味品,有一位年齡很大的男營業員。1981年前后,看到這位老人家在店門口買一位個子不高、偏瘦的中年女士小香瓜,女士笑著不要錢,老人家說:“你買我醬油不也要付錢嗎。”女士笑:“你那是公家的,我這是私人的。”
調味品店南邊有百貨店、理發店、照相館和飯店等,排列順序記不清了。百貨店貨多,到里面買東西、看熱鬧的人也比其他店多。連環畫好像也在這個店賣,我陪大徐村的同學買過一本《水滸》,說買“水許”,女營業員糾正說是“水滸”。
理發店,從來沒進去過,我都在村里理發,由村西邊的荒塘堰村理發師“包頭”,每年給他一點錢,全年理發就由他包了。我們稱理發為“剃頭”,理發師為“剃頭匠”,他每隔一段時間就帶著工具到村里來一次,幫我理發,大人在家或不在家,都一樣。有一回給我理好頭發,給我二哥理發,村里孩子們在旁邊故意說“剃光頭”、“剃光頭”,他本來按平頭理,理著理著就真下狠手,將我二哥理成光頭,二哥特別生氣,跟他吵起來。
照相館門外玻璃櫥窗展示著照片,我在里面拍過好幾次照片。1975年,媽媽幫我剪掉留了幾年的辮子,剪之前就在這里拍的紀念照。當時頭發梳得很漂亮,還專門借了徐國玉大爹外孫女小紅的“拉拉衫”穿,滿眼含笑,可惜照片現在找不到了。1980年或1981年春節期間,年初五或初六,媽媽讓大哥、二哥到六家畈買煤爐的“爐膽”,兩位哥哥買好爐膽,用“蛇皮”口袋背著,在照相館看人家照相,一不小心,口袋掉到地上,爐膽摔碎了。兩位哥哥擔心媽媽怪他們把錢亂花掉了,專門從六家畈街上把摔碎的爐膽背回家,媽媽沒有責怪。多年后,媽媽提起這事,還說:“我當時‘王法’好重。”
飯店也沒進去過,村里人吃飯或請人吃飯,都在家里做。飯店南面是一個不大的通道,連接東西。西邊除了供行人走的路,還有公共浴室,我們稱為“澡堂”。澡堂冬天開放,票在通道里靠南的小房子里賣,門、窗同側,都朝通道打開。售票員在里面,我們隔著窗戶買,窗戶框上或門框上有身高的標記,符合相關身高要求可以免票或半票,超過一定身高就要買全票。我在老家,自己可以去洗澡時,都是半票。大人們開玩笑:“你們買票時,腿不要站那么直。”
有一次,我買了半票進澡堂,澡堂里面的人說不行,要全票。我又到賣票處,賣票的大爺問我姓什么、家住哪兒。知道我姓吳后,大爺說:“算了,就半票吧。”
這個通道再往南有什么店已記不清楚,好像是食品組。當時農村人賣豬、買肉,都要去食品組。在村里見過殺豬。殺豬后,要將豬吹大起來了,方便刮毛,老家就有了這樣一句諷刺人家“生氣”的話:“你還生氣?氣大吹豬!”含蓄一點的,這樣講:“你要生氣,就到食品組去。”
百貨店門也對著一條路,通向東面的公路,到合肥、肥東的班車都在公路邊停靠。雜貨店門口路、東面公路和中間的連接路,構成“工”字形。連接路靠近公路邊的北側,是醫院,現在知道,這是曾任段祺瑞執政府高等顧問兼機要秘書的吳中英和其弟弟吳中流、吳光杰建的“頤園”。
六家畈街是“露水集”,周邊居民每天早晨到街上買東西或賣東西,商店門前的街上和通往公路的路兩側都是賣東西和買東西的人,非常熱鬧。約9點以后,街面上就沒有多少買賣人了,沒買到的當天基本上買不到了,沒賣完的基本當天也賣不完了。
“露水集”上最吸引我們的是燒餅攤,老家人稱燒餅為“龍龍節”。每次路過,聞到燒餅香味就想吃,卻從來沒有買過,口袋有零花錢也舍不得買,感覺好貴。賣燒餅的是位老大爺,有個經典傳說。他喜歡“三國”,據說他有一天早晨炕燒餅時,跟人家聊“三國”,說曹操率八十萬大軍南下,旁人插話:“不是八十萬,是六十萬。”兩人爭吵,這時,另有人提醒:“二爺,不要吵了,‘龍龍節’糊了!”他還不罷休:“‘龍龍節’糊了算什么,二十萬大軍搞到哪里去了!”
可是,我印象中,吳氏祠堂不在“祠堂門口”這個地方。從小徐村進六家畈,當時必經“前份”,前份村口靠西的地方有一處破爛的高大房子,要倒。比我大一歲的堂哥吳永紅告訴我,這是我們家祠堂,大門正對茶壺山上的茶壺嘴,茶壺嘴常年滴水,吳家興旺,有人就偷偷去破壞,茶壺嘴從此不滴水了。
二
“祠堂門口”的祠堂是祭祀六家畈五世祖吳鎰的祠堂,也是通常所說的六家畈吳氏祠堂。
六家畈《吳氏族譜》記載,宋寶慶年間(1226年),六家畈吳氏始祖吳七三從宣城遷來,居“巖山北麓”,生子吳再三。吳再三生六子:吳興三、吳興七、吳興十、吳富二、吳富四、吳富六,遷至現在六家畈的地方,取名“六家畈”。
吳富二生四子:吳貴七、吳貴十三、吳貴十五、吳貴十七,吳鎰是吳貴七的第四個兒子。我是吳興十的后代,世系從這里開始分開。
吳鎰,字應衡,行榮十,明朝洪武癸酉年(公元1393年)正月初六丑時出生,明宣德丁未年(公元1427年)科進士,累任至四川道監察御史。六家畈《吳氏族譜》記載他“性剛介,與人不茍合,常乘花馬,京師目為“花馬吳”,猶古所謂‘驄馬御史’,云升南陽知府,歸隱不就”。
驄馬,指青白色相雜的馬。驄馬御史,指東漢時的御史桓典,漢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人。漢靈帝朝拜侍御史,常乘驄馬,被稱為“驄馬御史”,“時宦官秉權,典執政不避,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拿東漢御史桓典來媲美吳鎰,可見當時人們對吳鎰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
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吳氏十世孫吳起周首倡建祠堂修譜牒,希望借著吳鎰的影響和威信,警示后人,“每元旦及春秋旦,會集長幼,相率詣祠,同修祀典,講明太祖高皇帝圣諭暨早完國稅,保惜身家,立學校,明理義,以耕以讀”,無愧于祖先,“則家有親睦之風,而吳氏之族稱久遠矣”,在家族人員的支持下,建成吳氏祠堂。
六家畈《吳氏族譜》記載,吳起周,字振環,特別喜歡讀書,即使到了暮年仍然吟誦不止,書法也非常好,在當時很有影響,“絕一時”,于明萬歷甲午年(公元1594年)“倡建祠宇,修譜牒,立宗法”,還請了兩位同鄉進士寫譜序,一位是任南京尚寶寺卿、國子監祭酒的蔡悉,著名的理學家;另一位是任廣漢牧的黃道年。
我曾經疑惑,當初建祠堂為什么不以一世祖吳七三為祭祀對象,而以五世祖吳鎰為祭祀對象呢?畢竟,六家畈很多吳氏子弟只是吳七三的后人,并不都是吳鎰的后人。六家畈前份的那個祠堂,可能就是非吳鎰后代的人建起來的。
讀了吳起周當時寫的《肇修祠譜序》和黃道年寫的《吳氏宗譜題詞》,才知道其中原因。后又聽六家畈老人解釋,中國古代官本位思想和等級思想嚴重,一世祖吳七三只是個沒有功名的讀書人,在那個年代無法成為祠堂祭祀的對象,官府也不會允許。
祠堂建成后,修過多次,文字記載有三次。一是清朝乾隆年間維修過一次。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十七年(1772年)、五十九年(1794年),六家畈吳氏族譜分別由吳頊乾、吳炯元、吳鍾等人牽頭續修,祠堂維修應該就在這其中的某一年。
第二次是1880年(光緒六年)。原淮軍“華”字營統領吳毓芬托病回鄉多年,牽頭建義倉,修宗祠,續修族譜等。
第三次是1918年(民國七年)。1915年(民國四年),祠堂遭火災,毀壞嚴重。1918年,吳毓芬三子吳兆棨和舉人吳承忠、吳孟貞,以及任陸軍中將的吳中英等人倡修,分工明確,吳慶宏、吳秉鐸、吳馨山等人作為“經理人”,任將軍的吳桐仁、吳紉禮(字佩之)和吳毓芬四弟吳毓蘭(接任淮軍“華”字營統領)的次子吳鼎業等人作為“集捐人”,吳嚴義、吳性義和淮軍振威將軍吳謙貞長子吳秉誠等人作為“督工人”,將祠堂維修完成,基本恢復原建筑形象。
三
清末民國初,六家畈吳氏祠堂號稱“合肥東南一枝花”,講究******。祠堂大門朝南,一路向前沒有建筑遮擋,正對南面的茶壺山。茶壺山上朝北方向有一塊翹起的巨石,形似壺嘴,迎著祠堂,終年滴水不斷。祠堂門前建有一座“荷花池”,擬作硯臺,正對茶壺山上壺嘴的滴水,“墨水”源源不斷。祠堂西南方向的巢湖邊有一******寶塔,吳毓芬長子吳兆楣1892年牽頭建成,名叫“鎮湖塔”,像一桿巨大的毛筆。眾人想像,御史公吳鎰,伸手提起寶塔“毛筆”,蘸著“巨硯”里源源不絕的墨水,辦公、寫文,寓意著吳氏后人文脈相傳,高中科舉。
民國時期,外姓想破壞六家畈吳氏******,將“茶壺嘴”敲壞,滴水從此終止,引起兩姓族人嚴重糾紛,經鄉紳多次調解,對方賠禮,事態才平息。
六家畈西份的祠堂,應當是非吳鎰后人的吳氏子弟建的家祠堂。我堂哥說的茶壺嘴滴水及被破壞的事確實存在,但是,此祠堂非彼祠堂,******被破壞的祠堂是供奉吳鎰的祠堂,也是六家畈吳氏子弟普遍認同的祠堂。
祠堂東南有一座字紙爐,與祠堂及荷花池構成一個完整的建筑布局。字紙爐系用建鎮湖塔時余料所建,爐高三層,意教人敬惜字紙、敬重文化,不能將有字之紙作便紙。還專門有人背竹簍在村里撿拾字紙,放入爐中焚毀。敬惜帶字的紙,在中國有悠久傳統,“惜字紙就是積福德”。
祠堂三進二院,門前旗桿石鼓,東西相對,門樓為宮殿式建筑,匾額“吳氏宗祠”,系合肥知名書法家、舉人張子開所書。大門聯“渤海家聲遠,興隆世澤長”,表示六家畈吳氏世系傳承和家族榮耀。二門門聯“柏臺望重豺狼道,花馬名高獬豸威”,贊揚吳鎰,系吳毓芬二弟吳毓芳之孫吳延壽撰并書,寫在大木牌上,平時掛二門兩側,春節時掛在前面大門兩側。
約1925年,祠堂堂屋北向的門內上方豎立了三塊直匾額,分別是“執政府高等顧問、安徽軍政司司長代理安徽都督、甘肅軍務廳廳長、隴東鎮守使、一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陸軍中將吳中英”、“甘肅肅州鎮守使、蘇州鎮總兵、將軍府質威將軍、陸軍中將吳桐仁”、“善后會議委員、海軍部次長代理總長、海軍中將、一等寶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吳紉禮”。豎立這三位與當時******政府關系密切的人員匾額,表示六家畈吳氏家族的不尋常。
堂屋后為一大院子,東西各植松柏,蒼勁挺拔,氣象肅穆。大廳正樑高懸橫匾,大書六家畈吳氏總堂名“敦倫堂”,廳中供吳鎰畫像,紅袍皂鞋。瞻仰的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好像受到畫像中吳鎰眼神的掃視。上方懸明廷頒授吳鎰文林郎詔書,寫在絹上,存于玻璃鏡框內。西側偏廳,懸掛民國要人黎元洪、段祺瑞、馮國璋、徐世昌等人的匾額。東側偏廳,1931年前后,懸一匾,上書“造福鄉邦”,系巢湖南(今安徽省廬江縣)宗親贈吳中英二弟吳中流。
廳前走廊向西有角門,通吳毓芬專祠。1891年,吳毓芬去世后,李鴻章上書清廷,入祀昭忠祠。1882年,吳毓芬四弟在天津任上去世,李鴻章也曾上書清廷,入祀昭忠祠,附祀曾國藩祠,并在江蘇揚州建專祠。
專祠有廳,廳內懸吳毓芬畫像,上方懸一塊慈禧賜的“壽”字匾。廳前建有東、西向的花臺,栽植著一株牡丹、一株芍藥,花開迷人。院南有“花廳”,平時作議事起坐用。花廳前栽植著松樹和柏樹,門朝南,上書“挹翠”二字。
民國時期的清明、冬至兩節都要祭祖。每年的這兩天,俗稱“祖先的節日”,吳氏族人從四面八方趕過來,到南面四頂山吳七三墓地祭祀后,回祠堂用餐。祠堂內非常熱鬧,大廳里明燭高照,爆竹獅吼;大梁上的走馬燈一片通明,旋轉不已,滿堂生花;祭桌上擺著一對錫制蠟燭臺,足有大半人高,中間的明宣德銅爐,莊嚴輝煌。吳氏族人都在祠堂吃飯,四樣菜,紅燒肉、紅燒魚、干馇肉(即曬干的米粉肉,“馇”讀“zhǎ”)、“和(huò)菜”,量大,管夠,這些熟悉的菜即使放在今天,也很饞人。
四
祠堂大門和二門上兩幅對聯的內容有深意。
大門門聯“渤海家聲遠,興隆世澤長”,在很多地方的吳氏祠堂里用為“渤海家聲遠,延陵世澤長”。“渤海家聲遠,延陵世澤長”,是吳氏祠堂的通用對聯。
“渤海”,因吳氏始祖泰伯的十九世孫季札北守古渤海郡而得名。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孔子的老師,歷史上南方******位儒學大師,也被稱為“南方******圣人”,與孔子并稱“南季北孔”,是中華文明史上禮儀和誠信的代表人物,曾被封為渤海王。古郡海郡,位于渤海灣周圍的地區,包括今天河北的南靜、青縣、滄州以及山東的樂陵、寧津、無棣以北的地區。“延陵”,今江蘇常州,來源于季札到延陵后的稱號“延陵季子”。季札為回避王位,從王室出走至延陵,其長兄諸樊就將延陵一帶賜給他作為封地,當時人稱他“延陵季子”。
六家畈吳氏將下聯中的“延陵”改為“興隆”,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授予六家畈吳氏的“興隆世家”稱號。六家畈四世祖吳良、吳禎兄弟都名列朱元璋起家時的淮右二十四將,在朱元璋欽定的明朝開國功臣中分別位于第十九位和第二十位。吳良被封為江陰侯,去世后贈封為江國公;吳禎被封為靖海侯,去世后追封為海國公。1355年的“興隆會”上, 吳禎拚命保護朱元璋脫險,功勞******,朱元璋稱帝后,封六家畈吳氏為“興隆世家”。
六家畈吳氏祠堂保留上聯內容“渤海家聲遠”,表示世系傳承;將下聯中的“延陵世澤長”改為“興隆世澤長”,應是更加突出家族的榮耀。
二門對聯“柏臺望重豺狼道,花馬名高獬豸威”中的“柏臺”,是“御史臺”的別稱。“御史臺”在古代指監察御史辦公的地方。漢代時,御史府里就栽植柏樹,柏樹長大后,吸引很多烏鴉來此棲息,因此,監察御史辦公的地方也被稱為“柏臺”、“烏臺”。
“花馬”是吳鎰的代稱。“獬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傳說很有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二門對聯不只是贊頌吳鎰,還有隱喻吳鎰英靈在此辦公、申張正義、警示后世子女不要為非作歹的意思。對聯作者吳延壽,字仲山,號靜夫,晚清舉人,與當時六家畈的舉人吳承忠、吳孟貞合稱“三舉人”。
對六家畈歷史和人物非常了解的吳世勛老先生說,六家畈吳氏祠堂原有兩棵很大的柏樹,樹干有“小臉盆”那么粗。
五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六家畈很多有錢人家跑到臺灣,甚至海外,留下一處處無人居住的大宅院。朝鮮戰爭爆發后,安徽省******康復醫院就利用這些空置的宅院建起,專門收治在戰斗中負傷的志愿軍官兵。先后有1000多名軍人在此療傷,部分官兵因傷勢過重、醫治無效而獻出生命,長眠于此。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朝霞小學讀書,每年清明,學校都組織高年級學生到位于茶壺山的烈士陵園掃墓。六家畈吳氏祠堂作為康復醫院的藥庫,為救治傷員發揮出了一點作用。
因為歷史原因,1973年,吳氏祠堂被拆毀,所有材料用作建糧庫。1975年,供銷社在原祠堂門口空地蓋辦公用房。2002年9月,吳世勛、吳德章、吳智勇、吳澤禮、吳元信、吳玉山、吳智仁、吳若峰、吳炎智等人牽頭,續修吳氏族譜,2005年12月完成,2006年4月26日召開發譜大會,發譜大會上成立“吳氏宗祠籌建會”。
據考證,六家畈一世祖吳七三的曾祖吳延碩,與安徽省歙縣石潭鄉吳氏先祖吳唯是親兄弟,吳延碩為長,兩兄弟父親吳啟的墓尚在石潭村外的山崗上。2006年10月3日,吳世勛、吳澤禮、吳鼎民、吳榮智、吳智勇、吳元信、吳忠杰、吳興堂、吳前旭等人到歙縣石潭鄉拜望吳唯后代,見到與六家畈“敦倫堂”一字之別的“敘倫堂”古祠堂,更加堅定集資重修六家畈吳氏祠堂的想法。2007年,六家畈供銷社改制,資產出售。擔任宗祠籌備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的吳榮智(日常主持)多方努力,在2007年5月10日以“吳氏祠堂”的名義將供銷社的20多間房屋買下,籌集資金,原址重建祠堂,2008年9月竣工,又用1年左右的時間布置祠堂內設施,主祭六家畈吳氏一世祖吳七三,附祀吳良、吳禎、吳鎰、吳毓芬。2011年3月,在宗祠籌建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六家畈吳氏宗祠管委會”,2017更名為理事會。2019年4月至9月,改造祠堂門樓,重新布置祠堂內部設施,建設祠堂文化墻。
現在的祠堂規模稍小,一院兩進,大門仍然朝南,門前是鐵柵欄圍起來的一個小廣場,廣場東、西兩側分別樹著尋回來的兩個石旗鼓。門樓上方,“興隆世家”四個大字非常醒目,兩側對聯“江左故里六家畈上枝繁葉茂四海結碩果,皖中望族四頂山麓地靈人杰五洲競風流”。門樓里面的大門上方,“吳氏宗祠”白底黑字,大門對聯依照過去,還是“渤海家聲遠,興隆世澤長”。大門進去,正對面上方墻上參照1925年時期做法,仍然豎著吳桐仁、吳中英、吳佩之的直牌。東、西各有兩間辦公室,辦公室上方墻壁懸掛相關牌匾。東邊墻壁牌匾是“六家畈吳氏起源及世系表”,西邊墻壁牌匾是“六家畈吳氏養正學校概況”,介紹養正學校簡史和歷任校長姓名,牌匾兩側有吳中英為養正學校作的嵌字對聯“養氣凝神學古有獲,正心誠意入德之門”。南面墻上懸掛10個支系的認祖歸宗標牌和內容。后門對聯是“柏臺望重豺狼道,花馬名高獬豸威”。走進院內,院內四周墻壁上鐫刻為重建祠堂捐款的人員姓名。
院子后面是正廳,正廳正中供奉六家畈吳氏一世祖吳七三,畫像兩側對聯是“安土為難,七公橫渡長江北去,崖山之麓斬棘披荊傳后世;居大不易,六戶再遷畈上南來,巢澤之濱和諧耕讀衍家聲”,有供桌、供品。畫像上方是祠堂堂名:“敦倫堂”。
正廳東側墻壁懸掛吳良、吳禎、吳鎰、吳毓芬古畫像,兩邊對聯是“先祖創業與日月同在,后人守家和天地共生”。廳西側墻壁懸掛六家畈清朝晚期和民國時期16位吳氏將軍的簡介。北墻西側是六家畈吳氏其他部分名人簡介。北墻東側有新確立的“六家畈吳氏家規、家訓、家風”,“家規”是“忠于國家民族,孝順父母長輩,慈愛后代子孫”,“家訓”是“讀書可明理、可啟智,愛讀書、讀好書,長知識、增智慧,可安邦定國”,“家風”是“先祖三讓至德,嚴于律己,寬容謙讓,吳氏子孫當世代相傳”。廳南墻上有六家畈相關掌故介紹。
正廳后面連著“祖宴安”,祭祀先人靈位。
2019年10月28日上午,吳氏祠堂門樓工程竣工大會暨理事會第三次擴大會議上,六家畈吳氏宗祠理事會會長吳榮智介紹2002年9月以來的修譜、建祠、修祖墓各項事務時,不由得在兩處用了“不容易”、三處用了“來之不易”。
確實不容易,來之不易!
歷史傳承、祖先傳承、文化傳承,就是需要一代代人為之努力,就是需要一代代人繼承、創新、傳遞。薪火不滅,就有傳承;心火不滅,就會傳承。
(2019年11月6日晚)
主要參考資料:
1、六家畈《吳氏族譜》,1880年版(光緒六年)
2、六家畈《吳氏族譜(一)﹒祖譜卷》,吳德章主編,六家畈吳氏族譜編輯委員會2004年3月印刷
3、六家畈《吳氏族譜》,六家畈吳氏族譜編輯委員會2005年12月印刷
4、《六家畈吳氏總譜》,安徽肥東六家畈吳氏總譜編輯委員會2017年12月印刷。
5、《走進肥東祠堂》,梁建文主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6、《修譜紀事2:八百年前是一家》,吳鼎民撰,2018年3月21日。
7、《修譜紀事5:******六家畈》,吳鼎民撰,2018年4月5日。
8、《在六家畈吳氏宗祠門樓擴建工程竣工大會暨理事會第三次擴大會議上的報告》,吳榮智,2019年9月28日。
(作者:吳釗,系六家畈一世祖吳七三的二十二世孫)
上一篇:擊落5架敵機的抗日英雄,晚年卻靠蹬三輪糊口,岳王廟前淚流不止
下一篇:合肥六家畈吳氏宗祠理事會第四次會長擴大會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