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南門外官井支系吳氏合族史
作者:朱存福 日期:2009-05-25
清咸豐六(1856)年,遵義府城(今遵義市中心城區)官井吳氏《合族譜》纂成。《譜序》載:“原夫始祖諱泰字文瑞,自山西太原府陽曲縣七里鄉入籍四川遵義軍民府遵義縣,住南門外官井。后又移居西鄉西隅里二甲大蘭頭住?!弊窳x南門外官井吳氏世代口傳:“先祖吳簡,唐乾符三(876)年,隨楊端的軍隊進入播州。今紅花崗區南宮山地區就是唐末時期的白錦堡”(有史學家說在紅花崗區深溪鎮)。
2000年至2002年,遵義縣三合鎮楊方塘、金少縣苦茶園、遵義縣馬蹄鎮鎮南隘、紅花崗區忠莊鎮吳氏后裔吳家良、吳F基、吳紹基、吳慶昌、吳國燦、吳國文、吳國才、吳應發、吳乃昌、吳國歡、吳云昌、吳萬鐘、吳鐘綺、傅星華、黃朝凱組成《遵義吳氏族史•播州南門官井支系》編纂委員會、特邀吳氏半子楊大蘇為編撰,編修《遵義南門外官井支系吳氏合族史》。
《遵義吳氏族史 •播州南門外官井支系》收錄清咸豐六年《吳氏合譜序》,《吳氏族規》影印件,遵義縣三合鎮楊方塘《吳氏族譜序》、馬蹄鎮鎮南隘《吳氏史序》,金沙縣苦茶園《吳氏族史序》、《播州吳氏祖先入播(州)圖》……《字派世系》。
三合鎮楊方塘、刀靶水,馬蹄鎮鎮南隘,紅花崗區忠莊鎮,金沙縣苦茶園吳氏宗族,尊山西太原府陽曲縣七里鄉吳簡為入播始祖。
唐乾符三(876)年,太原人楊端奉詔募兵南征驅逐南詔,逕入白錦(《吳氏合族史》編撰楊太蘇考證:白錦即今紅花崗區南宮山)。50多歲的吳簡攜家帶口隨軍進入播州,又隨楊端征戰四川東道(今重慶市),暫住榮昌縣早谷灘。后蜀廣政一(939)年,吳簡的兒子吳宣,65歲時攜妻摯子離開楊端孫子楊部射的家軍,徙遷江西撫州府臨川縣石井里落業。后蜀廣政二十三(960)年,吳宣的孫子吳仁領著家小從江西返回四川投奔楊端下四世孫楊實。宋宣和三(1121)年,播州降為城,播州城治所在今桐梓縣。淳熙三(1176)年,楊軫襲任播州城統治者(城主),將治所從楊氏世居地白錦堡遷徙到穆氏世居地穆家川(今遵義市中心城區老城)。明正德五(1510)年后,吳宣后裔吳洪定居落業今紅花崗區忠莊鎮馬坎村吳家寨。
吳洪爺爺追隨播州楊氏,官至播州宣慰司主管建設總旗,家居官井(今官井路),生子吳坤。吳坤的兒子吳洪,隆慶四(1570)年襲父職,后被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委任為播州西路總旗,主管馬坎關、羅蒙關(今鴨溪鎮樂理村)、鎮南關(今烏江鎮老君關)防務,舉家遷出官井,創建忠莊吳家寨。明萬歷三十一(1603)年,吳洪興兵反明,戰死沙場。
清咸豐六年編修《吳氏合族譜》,因吳洪聚眾反抗明朝官府,被官府定為“反賊”,吳洪上各世先祖有的失記,有的不能入《譜》,故尊吳洪的兒子吳泰為遵義軍民府府城南門官井吳氏始祖。議定世系字派為:“泰邦宗祥,爾維伯思,世正智先,家國昌基?!?973年,吳家喜、吳寶昌、吳紹基議定,續世系字派為:“永明德新,普發盛榮,述時賢書,學慧永升?!?BR>自后蜀廣政二十三年至明正德五年的550年間,以20歲傳延一代計,吳宣至吳坤之間有27代至28代世系失載;以25歲傳延一代計,有22代至23代失錄。清楊方塘《吳氏族譜•序》載:“吾家自列祖傳,祖籍原來山西太原府陽曲縣里甲地名大壩子人氏,乃唐時趙、錢、胡、涂、羅、鄭、吳七姓,隨助楊端平播入遵。楊端世守播業,吾家為輔。楊端27代玄孫楊應龍官土司,后因無道,差劉挺大將即征,應龍被逼死……”忠莊、茶園、刀靶、鎮南的吳氏《族譜》、《族史》,尊明正德五(1510)年左右生于今遵義市中心城區官井路的吳坤為始祖,吳坤以上20余世先人未見記載。
苦茶園吳氏宗支字派世系:
“坤、洪、泰、邦、宗、麟、學、政、應、文、光、澤、成、家、國、昌、單。”
刀靶水吳氏宗支字派世系:
“坤、洪、泰、邦、守、天、玉、木、功、象、登、水、樹、榮、在、鐘、漢、本?!?BR>鎮南吳氏宗支字派世系:
“坤、洪、漢、大、國、世、爾、鳥、尚、紹、占、正、朝、廷、登、仕、顯、祖。”